耿琳琳
教材分析
《地震中的父與子》是s版小學語文第八冊第五單元的第三篇精讀課文。本單元緊緊圍繞“人間真情”這一主題,講述了親鄰間的愛、師愛、父愛和母愛,通過本單元的學習,讓學生感受到愛是人世間偉大而純真的情感,教育他們把愛的種子撒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這一單元的訓練重點是: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
課標指出: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四年級屬于第二學段。課標對本學段的要求是: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
教學準備:由于學生的生活經歷與文本有較大的差距,因此課前讓學生收集并了解地震的有關知識,教師制作多媒體課件。
教法闡述
本文內容淺顯,但內涵深刻;語言平實,卻令人震撼。根據以往的教學經驗,對于這樣的課文,學生很容易體會父愛的偉大,但由于學生的年齡小、閱歷淺,不容易真正站到父親的角度去體會他的心情。因此,本課,我采用“五步閱讀教學模式”既激情導入、初讀感知、精讀感悟、總結升華、布置作業這樣的五個教學環節。采用品詞析句、以讀代講及情景聯想等方法進行教學。
課標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教師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依據課標的要求和本年級的實際,教學中重點抓住11、22兩個自然段,引導學生充分地“讀、思、議、悟”,再通過對比讀、創設情景讀等方式,達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的目的。
學法指導
古人云: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語文教學的目的不僅要讓學生學會,而且要引導學生會學。在本文的教學中,我主要從以下3個方面進行學法指導:
1.讓學生通過根據課題質疑,引導學生學習提出問題的方法。
2.初讀課文,引導學生學習抓住時間、地點、人物、事件,概括課文主要內容的方法。
3.抓住重點段,讓學生學習讀、思、議、悟理解課文內容的方法,體會關鍵詞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進而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為了達到以上教學目標,設計本課教學過程如下:
一、激趣導入;二、初讀感知;三、精讀感悟;四、總結升華;五、布置作業。
下面我具體地闡述一下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1. 學生交流收集到的有關地震的資料,然后教師播放地震的錄像,使學生感受到地震的可怕。2.然后教師板書課題,接著讓學生根據課題質疑,在學生質疑的基礎上,梳理出主要問題:“這是一對怎樣的父與子?”
(二)初讀感知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并思考剛才提出的問題:這是一對怎樣的父與子?2.檢查生字詞的認讀情況。3.通過指名接讀課文,檢查學生的朗讀情況,引導學生抓住時間、地點、人物、事件,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然后回答這是一對怎樣的父與子?(教師板書“父、子、了不起”)
(三)精讀感悟
閱讀教學是師生、文本三者之間的對話,為了更好實現三者情感的碰撞、溝通與交流。本環節我緊緊抓住 “為什么說這是一對了不起的父與子?”這一核心問題,引導學生與文本進行對話。
首先,抓住重點段,從三個方面感受父親的了不起:1、品詞析句,讀中體會父親的堅毅;2、創設情境,說中體會父親的執著;3、對比閱讀,比較感悟父親的偉大。
“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因此,在引導學生體會父親的了不起時,我采用了對比讀,創設情景讀等方式,在培養學生感受、理解能力的同時,一個直面困難,永不言棄的父親形象逐漸走進了學生的心靈。
在體會兒子的了不起時,運用同樣的方法,重點抓住22自然段中兒子的話進行體會。緊緊抓住一個“讓”字,引導學生體會兒子的了不起。
然后,對比出示 :父親在廢墟中挖了12小時,24小時,36小時,阿曼達在廢墟下等了12小時,24小時,36小時,引導學生想象:廢墟下的阿曼達還會想些什么,說些什么。
引導學生圍繞課文空白點進行想象,使學生走進阿曼達的內心,體會到:是父親的承諾,是父親的愛,給兒子帶來了巨大的精神力量!
最后在學生齊讀文章的結尾后,教師提問:是什么把地震中的父與子緊緊地聯系在一起。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體會“不論發生什么,我總會跟你在一起”這句話在文中反復出現的好處,教師板書“父子情深”。
(四)總結升華
教師總結,其實愛很簡單,可能是你口渴時端來的一杯水,可能是你委屈時一句安慰的話,也可能是你犯錯時一次嚴厲的批評……
(五)布置作業
為了實現由文本的感悟走向學生的生活,以愛育愛,使學生受到愛的教育,本課我設計了這樣的作業:記錄一周父母為你所做的一切,讓我們在沐浴愛的同時也獻出自己的一份愛!
教學說明
板書是一篇文章的精髓,本課的板書我是這樣設計的
19 地震中的父與子
父親:挖
了不起 父子情深
兒子:等
這樣的板書簡明扼要,既抓住了文章的主要內容,又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本篇課文計劃用2課時完成。一、二環節為第1課時,三、四、五環節為第2課時。
總之,整個教學中,我從細微處入手,緊緊抓住一個“情”字,通過多種形式的品讀,感悟語言文字蘊含的父子深情,讓學生的情感和文中父子的情感產生共鳴;牢牢把握一個“愛”字,用文中的父子之愛點燃學生的心中之愛,讓愛在課堂中傳遞,讓愛在生活中綻放光彩。
(作者單位:山東省泰安市寧陽縣伏山鎮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