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筆者觀摩了某省高中青年體育教師的基本功比賽,主辦方為了不影響學校正常的教學秩序,將部分體育課安排在室內場館進行。由于學校的室內場館在3樓,中午在2樓餐廳吃飯時,鄰座一名不知情的教師問我:“樓上在干嗎呀?一天都是哨子的聲音。”我回答道:“是省體育教師基本功比賽。”他用驚訝的眼神看著我說:“啊?體育課?怎么只有哨聲,沒有學生的聲音?像是無聲的課。”他的話一下子讓我無言以對,尷尬至極!
的確,在4天的比賽過程中,許多賽課教師為力求課堂流程有序,在課前與學生溝通的時候再三強調上課紀律,提醒學生在課堂上不要多說話,按照教師的要求做就可以。在賽課中學生認真地配合教師,整節課都井然有序,但總覺得缺了點什么。那名教師的話讓筆者突然意識到,體育課不應只有教師“大喇叭”的哨聲,還應有學生表現自我、表達情緒與意愿的“小喇叭”的聲音,其中“小喇叭”的主要“音色”應該有掌聲、笑聲、吼聲、質疑聲、吶喊聲……
一、掌聲——給同伴喝彩、贊揚或為自己鼓勁的情緒表達
鼓掌,多表示高興、贊同或歡迎。但是,在賽課期間筆者所觀摩的課中不乏教師在示范動作前這樣說道:“同學們,來點掌聲給老師加加油。”由于教師要掌聲,而且又是在賽課的情境下,學生即使不想,也得裝模作樣的給教師鼓鼓掌。技術教學任務即將完成時,部分教師會安排學生進行學習成果的展示,并同時說道:“讓我們給展示的同學鼓鼓掌,好嗎?”話音剛落,筆者發現有的學生私下議論道:“這種水平也要有掌聲?”這樣的教學氛圍十分尷尬。筆者認為,只要教師在課的導入上能夠設計精巧,在教師或學生沒示范前,能夠激發與調動學生對教學內容的興趣和好奇心,即便教師沒有說什么就能贏得學生們發自內心最真實的掌聲和贊賞。如,基本功比賽時的一節足球課上,執教教師開場時精彩的足球技能展示不僅讓評委與觀摩教師眼前一亮,更是征服了借班上課的學生,全場頓時掌聲一片……
二、笑聲——爽朗、開心、自豪與享受體育教學的情緒表達
體育課上的笑應該是在運動中酣暢淋淋的笑,或者是在取得成功后發自內心喜悅的笑。“笑”可以調節課堂的氣氛,同時也可以讓學生在練習后得到一定程度的放松。人在笑的時候可以刺激身體分泌腎上腺素、去甲腎上腺素等激素,它們可以引起身體中內啡肽的生成,而內啡肽不僅有止酸疼的功效,還有緩解緊張情緒、消除疲勞的功效。另外“笑”還可刺激肺部,反射性地促進人體進行深呼吸,補償運動中產生的“氧債”。但應注意的是不能“為了笑而笑”,即教師不能為了讓學生發笑而做一些不合適的肢體動作。如,在一節籃球單手肩上投籃課中,有的學生錯誤地將球舉過右肩,在集體糾錯時,執教教師就夸張地模仿這樣的錯誤動作,還給動作起了名字叫“扛大炮”,弄得學生哄堂大笑。在隨后的分組練習中,有的學生也開始模仿“扛大炮”的動作,甚至還比誰用這種方法投得準,對教學效果產生負遷移。因此,根據教學目標選擇合適教學內容,因地制宜地創設符合學生學習能力的教法和學法,讓其在學習中體驗運動和成功的樂趣、感受體育教學魅力,才是教師在課堂上要努力挖掘的“笑點”。
三、吼聲——學生釋放激情與力量、振奮精神的一種表達
之所以提到吼聲,源于筆者的一節排球扣球的研究課。學生在練習扣球的時候,聽見的都是手擊球和球落地的聲音,雖然整節課學練效果較好,但總覺得少了點什么。課后,一名觀摩教師對我說:“學生扣球的動作很漂亮,但是沒有讓學生真正的“扣”起來。如果能讓學生在扣球的時候喊出來,那就能“扣”起來了。”觀摩教師的話讓筆者茅塞頓開,回想起自己在學習扣球技術時,在發力的時候都會情不自禁地吼一聲。研究表明,人在發力過程中,人體存在著某種限制肌肉收縮速度的神經抑制,而這些抑制作用由于喊聲而削弱,從而可提高大腦皮層的興奮性,使肌肉達到最大收縮速度和強度,同時又不影響運動技術的發揮,吼聲可以增加爆發力的速度和強度。筆者也在隨后的教學中嘗試著讓學生在扣球的時候吼起來,效果果然比之前好。因此,在教學時,可根據技術動作的特點適時地引導學生學會“吼出聲”,如,投擲實心球讓學生在出手時吼出聲音來,既可以刺激機體增大發力,又可以避免由于憋氣產生的不良影響。
四、質疑聲——學生主動學習欲望或對知識、技能追求的表達
學生的質疑聲是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以筆者曾經執教的一節排球課為例,排球扣球中有單腳和雙腳起跳,筆者根據“初中教參”上的規定,正面屈體扣球采用的是“2步助跑,雙腳同時起跳扣球”進行教學,但在練習時還是有個別學生最后1步是單腳起跳扣球。在筆者對該學生進行單獨輔導時,他卻說:“老師,2步助跑的我會,但是我單腳起跳做得更習慣一些,不用雙腳起跳,不也照樣能扣到球嗎?”學生的質疑,引發了筆者的反思。通過查閱資料,筆者發現“單腳起跳”是因擺臂習慣而造成的。“雙腳起跳”是從前后交替擺臂改變成同時上擺動作,因助跑節奏發生變化,上下肢在助跑中的動作結構和起跳時的動作結構改變較多。而“助跑單腳起跳”,是人體運動時由走過渡到助跑直至人體加速騰空,是最放松、最自然的習慣動作,從助跑到騰空動作結構和節奏沒有太大的改變。明白這些原理后,筆者開始對教學流程進行改進,準備部分指導學生單雙腳的起跳練習,區分二者之間的差別和利弊,然后讓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助跑起跳方法進行扣球練習,最后幾乎每名學生都能將球扣得特別有力。回想起來,筆者感謝那名提出疑問的學生,是他讓筆者的教學方法更合理、更有效。總之,學生是課堂的主體,在教學中教師要學會“彎腰”傾聽學生們的質疑聲,其感受才是最真實、最直接的教學效果。
五、吶喊聲——不由自主發出呼喊聲,是激動或感動的宣泄
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和合作意識是課程改革所提倡的,許多教師制訂教學設計時都會涉及。那么學生的合作和團隊意識最簡單、最直觀的表現方式是什么呢?無疑就是學生的吶喊聲、加油聲與助威聲。如,在接力跑中,已跑完的學生會扯著嗓子為正在跑或落后的同伴吶喊加油,甚至急得直跺腳;當小組取得勝利時,學生們圍在一起歡呼慶祝。這些外顯行為的表現正是團隊精神最好的體現。此外,許多教師常常會在教案的指導思想上提到“寓教于樂”,但試想一下,如果學生在課堂上不能真實地表達自我情緒、展示自我能力,還談什么“樂”?沒有學生“小喇叭”的“無聲”體育課堂,不僅毫無朝氣,而且還可能產生“無生”的結果。
教育部頒布的《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7年版)》強調以學生發展為中心,要求課程實施的各個環節,在發揮教師主導作用的同時,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創設師生和諧互動、形式靈活多樣、氣氛熱烈活潑的課堂教學氛圍,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增強學生內在的學習動力。因此,體育課上不僅要有教師“大喇叭”的聲音,更要有學生的掌聲、笑聲、吼聲、質疑聲和吶喊聲,才能調動起學生主動參與的激情,在體育課堂上動起來、笑起來、叫起來、喊起來,也才能讓學生喜愛體育學習,樂于參與體育活動,養成體育鍛煉習慣,真正讓體育與健康課程成為學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體育課多一點學生們的“聲音”,不僅是高效體育課堂應有的“表象”和重要的“構件”,更是培養學生體育核心素養的有效途徑之一。
校稿有感:體育課是最有靈性、魅力、激情、思想的學科,李虎老師一次“尷尬”的遭遇,道出了目前部分體育課堂的真實形態。我國的體育課程改革雖然經歷了“雙基教育”“三維觀”到“核心素養”的3個階段,但是仍然還有少數同仁認為課堂教學應該是安靜的,覺得學生還是被動接受的個體,甚至把學生積極參與課堂學習的活躍氣氛稱作為“亂”,這完全是“基于教者本身的靈性缺失”。筆者贊同李老師的觀點,體育課上只有讓教師的哨聲、指令聲,學生的笑聲、掌聲、吼聲、質疑聲和吶喊聲等相互交融,只有這些“聲聲入耳”才能充分調動學生主動參與的激情,真正讓他們在體育課上動起來,體驗到運動的快樂,養成終身參與體育活動的意識和行為。但愿“無聲”的體育課堂盡快消失,讓學生的個性在課堂上得以張揚,讓體育課堂應有的“音色”在空中盡情揮灑,將體育學科核心素養真正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