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穎童
職業倦怠已經成為各國行業發展中的一個突出問題。它的存在嚴重影響人的身心健康以及人們在生活、工作中的質量。編輯工作作為基于社會分工的一個行業也不例外。編輯人員的工作的特殊性使得職業倦怠在這個群體中所造成的消極的作用是非常之大的。編輯的職業倦怠也會對其所在單位產生一定的不利影響。因此緩解編輯人員的職業倦怠就顯得尤為重要而緊迫。本文通過對編輯職業倦怠的呈現進一步分析了職業倦怠的行為特征表現,同時對其形成原因作出了較為詳細的剖析,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一定的策略應對。
1 編輯職業倦怠概述
1.1 編輯職業倦怠內涵
職業倦怠這個術語源于心理學,它是由弗洛登伯格提出的,它指的是在助人行業供職,由于工作的時間以及工作量的過大以及工作強度過高下所產生的一種疲憊不堪的心理狀態。瑪詩勒與派恩斯后來提出了職業倦怠的三個維度,情緒上的衰竭、人格解體、成就感降低。情緒衰竭是職業倦怠的核心組成部分,情緒在這種狀態下是極為疲勞的,如果這樣的情緒一直繼續的話,那么對于個體來說,他就會很快的感受到這一消極的情緒,對工作就會表現出冷漠的態度,也就是他的第二個狀態,即人格解體。而成就感降低則表現為個體工作中的效能感隨之降低,同時對自己產生消極的評價。
1.2 編輯職業倦怠的行為特征
據相關的研究發現在某些助人的行業中職業倦怠表現的尤其突出。而編輯就是一種具有特殊性的助人工作,在百年及的職業生涯中個體所出現的職業倦怠是個體在應對工作壓力時的一種極為消極的反應,同時也是個體對于工作中出現的不公平對比中的心理失衡狀態。如果編輯人員出現了職業倦怠就會影響其生活以及編輯工作,對工作以及生活失去興趣而沉溺于自身的消極方面不能自拔,在這個時期其身心均處于一種高度的疲勞狀態之下,從而使得其工作的態度與工作能力低于日常的水平,影響到工作的績效就會形成新一輪的進一步的消極狀態,從而出現惡性循環。我們知道編輯工作是針對稿件來進行工作的,在這個過程中需要耗費編輯的絕大的心力以及精力,而如果他們處于職業倦怠之下,就會比平時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去完成工作,因為個體需要付出一定的心力與精神代價去應對自身消極情緒的消耗。此時編輯人員很容易出現失衡的心理,其實對于心理失衡而言,它與職業倦怠是密切相關的,是職業倦怠的另外一個重要的來源。這種心態一旦占上上風,編輯人員就會出現不被理解的心理,對編輯工作失去興趣甚至是反感,情緒也很低落,內心被憂郁所充斥,這樣容易導致編輯人員的人格扭曲以及自己生活方向與工作目標出現一些與實際情況的錯位。
1.3 職業倦怠的表現
首先表現在心理方面。編輯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在工作中處于反復的狀態容易使得他們在精神方面失去激情,對于工作來說也是不利的。如果一直持續這樣的狀態的話,個體就會出現一種應付差事的心理,同時也會感到極為疲憊、焦慮以及發揮失常、生活失去興趣等,這在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在編輯這一行業之中是最為常見的。其次是與外界溝通方面。對于編輯這種特殊的職業來說,他生活在這個市場經濟的體質下,不僅僅是一個自然人,更是一個社會群體的人,人是一個群體性的動物,社會性是其另外一個本質的屬性,這也是人區別于動物的一個重要的核心因素。既然是社會中的人,就有與人進行交往交流的內在需求;并且從另外一個角度即社會的角度來說,人與人之間也是不能夠缺少交流的,社會的快速發展要求我們不斷的與社會外界進行信息與物質上的交流與交換,以使得之間不斷的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而不被社會淘汰。當個體出現這種交往的阻礙的時候以及覺得單位里出現了不公正的待遇的時候,就會出現失落感以及失衡感,從而降低自己與外界交往的意愿,從而使得人際交往變得緊張起來。其三是在工作事業方面。作為一種特殊的工作,編輯人員要長期性的從事稿件的工作,由于工作本身具有很大的重復性所以也使得他們易于產生倦怠與疲勞,時間久了就會使得惰性滋生出來。所以說存在職業倦怠感的編輯人員一般對于工作以及自我評價方面均比較的消極,同時由于重復性的工作也使得他們失去了創新的意識,在工作上易于失去進取心,事業成就感也會相應的降低。
2 職業倦怠歸因
2.1 編輯職業本身的特殊性
編輯職業的特殊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編輯職業的社會期望值相對其他職業高。編輯的工作內容時文化傳播,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文化傳播的方式更為多樣,各種媒體之間的競爭十分激烈,而且受眾的自身素質也不斷提升。這使得出版社工作面臨著很大的壓力。在此背景下,編輯人員的心理壓力更大,工作節奏更快,長此以往不可避免的產生一些心理問題,職業倦怠就是其中的一種表現。同時編輯人員的較低的成就感也會促成其職業倦怠的形成。對于編輯主體而言,他們一般是具有較高的素質的一個群體,在這個群體里他們通常施加給自己較高的期望值以及較高的成就動機,而且渴望在工作中得到相應的回報。在編輯過程之中,編輯人員把自己的勞動成果與別人的勞動成果結合起來也使得他們加劇了對自己的過高的期望。對于多數的編輯而言他們習慣于把自己的價值與社會價值相聯系起來,默默奉獻自己。不過編輯群體的職業成就感是不怎么明顯的,并且不是很穩定,容易出現現實與理想的沖突與矛盾以及工作繁忙的疏離感和責任感之間的沖突。所以說對于編輯群體來說其職業特性是其產生職業倦怠的一個因素。
2.2 社會期望與自身供應矛盾失衡
編輯工作具有一定的文化和社會價值,與此相對應,編輯工作者應該具有較高的文化和專業素養,同時還要具備一定的創新意識和市場判斷能力。另外,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信息的傳遞變得更為便捷的同時,信息的數量更加可觀,質量參差不齊,進而要求編輯人員在繁雜的信息中尋找有用信息,提升編輯的質量。知識的精深化以及知識的多元化隨著信息社會的崛起而變得格外的復雜起來,編輯在自身的高要求的基礎上,為最大程度的滿足社會期望值,不斷的給自己施壓,因此不得不打破以往的工作效率。從人的生理以及心理特點來分析看,人的精力以及人的時間是有限的,超過自身能力的負荷均會產生一種巨大的精神壓力,當這些精神壓力持久的存在而不能夠得以釋放的時候,人的精神狀態就會瀕臨崩潰的邊緣。科學技術不斷的更新,而且不斷的以越來越短短的時間間隔投入到應用領域的生活之中,編輯人員不斷的提升自己的工作步伐。久而久之長期的工作運轉以及精神高度集中緊張之下的工作使得編輯人員在心理方面逐漸的產生一種心理衰竭狀態,就會使得他們進入職業倦怠的階段,從而影響他們的后繼工作。
2.3 組織管理機制不健全
在心理學上有一個這樣的觀點,環境改變人。不同的環境會在一定程度上塑造出不同的人,這是社會上不同職業的熱能的群體具有不同的特征的一個實踐性的證明。不同的管理模式會成就不同的文化氛圍,從而影響到其中的人員。從事編輯的人員是屬于知識型的群體。對于他們進行管理自然要采取不同的方式,最重要的是知識分子一般是較為要面子的一個群體,所以對其進行管理的時候就要具有一定的感情的投入。對于目前來說從事編輯的單位一般是事業單位性質的。在管理內部是按照論資排輩的,官本位的,而不是賢者居上的管理模式以及相應的機制的,這在一定程度上會壓制員工的工作的積極性,尤其是自身的價值沒有得到應有的承認與尊重的時候,編輯人員的內心就會產生情緒上的低落與心理失衡的感覺,長此以往職業倦怠就慢慢滋生。同時由于效益為首的競爭機制使得單位內部也變得越來越忙碌,按照市場競爭機制經營單位的時候,編輯的壓力也變得越來越大,雖然是實現的多勞多得的非配方式,但是也可以給編輯人員帶來過量的高負荷的身心運轉,使得他們產生焦慮以及緊張的心理,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壓力如果不能夠及時的消除掉的話就會演變成職業倦怠。
3 職業倦怠的消解
3.1 營造以人為本的工作環境
工作環境是編輯人員一天待時間最長的環境,因此要想很好的解決其職業倦怠問題,首先就要從其工作環境入手,采用一些手段,努力打造一種輕松和諧的工作環境。具體來說,編輯部應依據有關的法律法規,在保證硬性要求的基礎上,制定一些彈性規則,對編輯人員進行正確的引導,使其能夠制定更為合理的工作計劃。在對其進行管理時,應當堅持“因材管理”的原則,根據職工的不同工作和職責,制定一種公平公正的競爭機制。值得注意的是,在進行管理時,應當以“以人為本”的思想為指導理念,在編輯人員的工作和生活中給予鼓勵和支持,使其在工作中感受到溫暖。另外,對于編輯人員取得優秀成績,要及時的進行獎勵,并建立合理的激勵機制。
3.2 編輯人員的自我調適
外部調節是環節的壓力的重要渠道,但是同時也不可忽視內部調節的作用。在面對巨大的壓力時,編輯人員要學會自行調節,采取行之有效的方式釋放自己的壓力。為此,首先,對自己的能力有一個準確的任何,進而為自己制定一個合適的目標,以免制定的目標過大,在沒有辦法完成的情況下,提升自己的壓力,導致自己的心理狀態受到不良影響。其次,尋找釋放不良情緒的有效途徑,學會傾訴。當承受巨大的壓力時,應該考慮借助外部的力量幫助自己。編輯人員要尋找外部的助性力量,尋求朋友、家人進行幫助,也可以出去或者適做些運動或者適參與一些娛樂性的活動,切忌悶在心里。其三,學習一些心理衛生知識。編輯人員在工作之余,應當了解一些心理衛生知識,進而在不良情緒產生時,更好的應對,降低對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的影響。
3.3 構建職業發展平臺
有關的單位需要具有長遠的目光,人力資源與編輯的職業發展相結合起來,協助編輯人員進行職業發展規劃的構建。另外,有關的單位應該為編輯人員提升自己創造機會和平臺,對其進行職業培訓,進而使他們能夠不斷的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為自己更好的完成工作提供幫助,并為自身的職業發展發揮積極作用。當前的社會發展的步伐越來越快,而且知識更新的速度和周期也不斷的加快,我們已經進入了一個知識信息時代,因此編輯人員要不斷的更新自身的知識結構,不斷的充實自己。另外。編輯人員限于工作時間,不能有效的外界進行溝通,因此相關的單位要最大程度的彌合編輯人員與社會之間的縫隙,為其提供提升自己的條件和機會。
(作者單位:新鄉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