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華升
我任教27年來,認為小學生的厭學并不是與生俱來的,引起小學生厭學的因素是很多的,如學習基礎差,學習目的的迷失,學生的學習壓力過大,社會的不良現象,家庭環境的影響等。為了消除學生的厭學情緒,讓學生正常地學習、愉快地接受教育,我認為主要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嘗試。
1 發揮學校教育主陣地的作用。
學校教育的好壞很大程度影響學生成才與否,因此學校教育千萬別讓學生喪失信心。
(1)積極培養學習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做任何事情興趣都是基礎,感興趣的事就會很認真、很投入的去做,相反不感興趣的事就會應付、消極對待,正如一位心理學家說的“興趣是人們認識事物和探求事物結果的重要動機”。對學生而言在學習中只有讓他們產生濃厚的興趣,才能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才能最大限度的促進他們思維和想象,才能使教師和學生同時獲得成功的快樂。所以,我們教師應該想方設法去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2)改變教師的教學態度和評價標準。教師的教學態度在很大程度上決定學生的學習態度,教師應當關心愛護全體同學,尊重小學生的人格,平等 、耐心 、寬容地對待小學生。建立 良好的“朋友式 ”的師生關系,多倡導 “主體參與 ,合作學習 ,差異發展 ,體驗成功”的發展性教學策略,多開展學習方法指導活動,從人品 、教育教學水平等方面提高自身素質。多采用表揚和鼓勵,但在鼓勵和表揚的同時。有必要可給予相應的批評,關鍵在于把好“度”,使批評能夠被學生心悅誠服地接受,真正起到教育學生、發展學生的目的 。教師還應擴大評價內容的范圍 ,打破傳統以學生書面考試成績衡量學生的標準,盡可能多地從各個方面評價學生,如學習態度,熱愛集體的程度、性格特征、人格等,使學生發現優點 ,改正缺點,彌補不足。教師應面向全體小學生,對所有小學生都用相同的關注態度和程度 ,甚至更多地把精力和愛心傾注到學習成績差而導致不良心理素質的小學生身上,從而使小學生從厭學轉變為樂學。
(3)適當降低要求,為學生創造成功的機會。成功是每個人的追求,是一種心理需求,尤其是學困生,那更是一種渴望。無論哪位學生,只要在課堂中能夠體驗到成功,能夠感受到自身存在的意義與價值,他一定會積極參與課堂。學困生由于基礎薄弱,和優生相比,他們的起跑線就不同,對他們的要求也應有所差別。學困生在學習生活中,往往聽到的是師長的批評,看到的是冷眼,他們回答問題往往不積極,缺乏信心。在課堂上提問時,要根據學生各 自起點不同的情況,有針對性地進行提問,要適當放低要求或評分標準,給他創造成功的機會。這些學生在學習上的任何細微的進步,教師應該及時給予肯定和表揚,讓他們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同時要創造多種機會讓他們大顯身手,如開運動會、唱歌比賽 、衛生勞動等活動 。還可以根據他們的特長讓他們擔任班干部,以喚起他們的自尊、自信,使他們感到 “我不差”、“我可以”、“我能行”。要讓他們相信只要努力,他們也是有希望的。
(4)大力開展第二課堂。學校應成為學生樂學的場所,大力開展第二課堂生活,為學生發揮他們的特長提供機會,讓他們緊張的神經能有機會得以松弛,變“厭學”為“樂學”。 如成立形式多樣的興趣小組,學生自愿報名,自主參與,每學期舉行興趣小組成果展,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快樂。這些活動不僅豐富了學生的生活,更重要的是培養了他們對學校和老師的感情,對學習的興趣。
2 爭取家長配合,形成教育合力。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家庭是孩子成長的土壤。因此,在幫助學生糾正厭學心理的過程中,不能忽視家庭對孩子的影響,加強家校聯系,及時向家長匯報孩子在學校里種種表現,并通過家長學校、家長會、家校聯系等形式向家長宣傳如何教育孩子做人,如何指導孩子的學習,如何指導孩子進行自我心理調適,承受挫折,宣傳一味溺愛、打罵、體罰、放縱等教育方式的危害性,指導家長與學校配合,幫助學生消除厭學心理。
3 優化社會環境。
首先,政府要從實際出發,強化對學校和社會的管理,保證辦學方針和教育方法的正確貫徹和實施。對各學校的辦學方向、辦學措施予以監督、考核。其次,加強農村小學的教學設施和基礎建設,縮小城鄉差異,為學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發展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總之,通過教師的引導,把小學生好奇、好玩的天性引導到學習方面來,就是消除學生厭學情緒的最好的方法。作為教育者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經常鼓勵他們進步,幫助他們端正學習態度,改進學習方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感受學生的處境,研究他們的心理,理解他們的情緒,設身處地的為他們想辦法, 使他們盡快從厭學情緒中掙脫出來,享受學習的快樂。
(作者單位:云浮市云安區高村鎮清水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