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方
飛白,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是:“一種特殊的書法,筆畫中露出一絲絲的白地,像用枯筆寫成的樣子?!?/p>
其實飛白不僅是是書法的“專利”,在繪畫中——尤其是中國畫中也可說使用得淋漓盡致。如白石老人的蝦,畫面中見蝦不見水。人們津津樂道“深山藏古寺”的那作畫高低的掌故,只有僧人汲水于山澗的畫面效果為什么遠遠高于崇山峻嶺、古剎森森的畫面效果呢?這不就是是源于書法中枯筆竭墨的“飛白”效應?
關于繪畫還有這么一則軼聞:有人把家中的藏畫放門口晾曬,一人路過,愿意重金收購其中的一幅《放牛圖》,因身邊現金不多,說定隔天來取。主人驚喜不已,對著這幅平時毫不在意的畫仔細觀賞,突然,他發現牧童與老牛之間少了根韁繩,他覺得這是一大缺陷,于是拿過筆墨,補上了這一韁繩,心中頗為自得,認為這一韁繩也算對得起買主的高價了。第二天買主到了,一看到這幅畫,神色大變,說不買了。主人不解,說:“畫就是昨天那幅畫,我還彌補了畫中的一個缺陷。”買主說:“就是你畫的這條韁繩,讓畫面中似無實有的意境給破壞了?!敝魅算蹲×?。因為他根本就不懂這是繪畫中的“飛白”。
在文學創作中,“飛白”也屢見不鮮。我國凝練的的古代詩詞就不說了。魯迅的《孔乙己》篇末“孔乙己大約的確死了”,就是給讀者留下了無限想象空間的飛白:或墜崖而死;或于風雪交加的夜晚,在街邊凍餓而亡;或帶著高中狀元的幻想,像賣火柴的小女孩一樣臉帶笑意走向天國……莫泊桑的《項鏈》戛然而止的結尾也是“言有盡而意不盡”的典范,讀者可以想象瑪蒂爾德收到女友佛來思潔夫人還給她的三萬多法郎后的生活:或許十年的含辛茹苦,已經讓瑪蒂爾德徹底消除了那份虛榮心,她悄悄把這筆巨款存放起來,以備生活不時之需;或許她回家后異常興奮,回家后告訴了丈夫,丈夫收起了錢,背著瑪蒂爾德過起了紙醉金迷的生活;或許……
我們在教學中可以充分的地利用文學作品中的“飛白”,給學生提供一個又一個既有生活場景,又有思維空間創作機會,讓我們的學生站在這些文學巨匠的肩膀上寫作,可以較好的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也可以加深學生對原作主旨的理解,當學生在交流自己的作品的時候,會迸發更多的智慧的火花……這在教學中實在是一舉多得的舉措。
有幸聽過著名特級教師王崧舟老師的一堂《去年的樹》。
王崧舟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就是用了這種圍繞“飛白”讓學生盡情展開想像,理解了《去年的樹》一文用最淺近的語言表達最深厚的感情的特點,文章中的感情震撼了學生的心靈,也感染在場聽課的每一位老師。
王崧舟老師的這種補白,側重于借助于學生的想像力,我下面的《柳葉兒》這個教學實例中的補白,則是借助于歷史背景,幫助學生由淺入深地解讀文本,把握作者內心復雜的情思和文章深刻的主旨。
《柳葉兒》這一教學案例中,在“第一個教學環節:由柳樹的圖片導入”中,就運用學生積累的詞語、古詩詞,為柳葉圖進行了補白,既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鍛煉了學生的觀察表達能力,還很自然地引出了全文的線索——柳葉兒。在“第三個教學環節:品‘葉中情”中,學生的的回答中有這么一段:“我”把太陽稱為一個“肉做的”“鮮紅鮮紅”的大櫻桃,實在是因為太餓了,就像安徒生童話中的賣火柴的小女孩,因為現實生活中又冷又餓,沒有快樂,缺少家人的關愛,臨死前在火柴光中,看到自己幻想出來的火爐、烤鵝、圣誕樹和奶奶。學生在理解把太陽想像成櫻桃這一比喻時,就利用閱讀安徒生的童話《賣火柴的小女孩》所積累的知識,為課文中的“我”進行了心理補白。在這一環節中,作為老師所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利用上世紀“三年自然災害”那一特殊的時代背景補白,讓學生明白這是“含淚的笑”,為下文領悟主旨做好了鋪墊,從而真正了解把握寫作特色和作者的寫作意圖:以小見大,以一個八歲兒童的視角,用“柳葉兒”作為線索,回顧了那一個特殊的時期,人們難以訴說的苦難生活,在“柳葉兒”傾注了極其復雜的情感,希望大家牢記教訓,遵循自然規律,科學發展,創造美好生活。
當然這種補白,千萬不能像“那根韁繩”,把畫面中原有的空靈給堵死了。
記得上半年聽過一節《窗》,那堂課無論從課堂的思路,還是課件的制作,學生的反應,都稱得上可圈可點。但有一處揣摩心理,老師的參考答案就把原作的那份靈動飛白僵化了。
老師說當無窗病人看到光禿禿的墻時,無窗病人內心就是代表無語的省略號。其實,此處,無窗病人應當是震驚,至于震驚之余,他內心是被有窗病人感動而內心涌起愧悔等向善之意,還是更狠毒地責怪有窗病人,覺得有窗病人是咎由自取,絲毫沒有自責之心……那就完全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當然,課堂教學中,自身也有飛白,那就是學生靜靜思考的時間,這一飛白可以稱得上“此時無聲勝有聲”,課堂在這段靜寂之后迎來的必定是是絢爛時刻,因為充分的思考就會帶來精彩的發言。有的老師要說,普通老師的公開課要像特級教師的公開課一樣自由控制時間,課堂因飛白而帶來的靈氣自然會足許多,匆匆忙忙趕著完成教學任務,就少了給學生足夠的時間思考這一飛白。那就在平日的課堂中,給學生多一點飛白,也給課堂多一點靈動之氣,多一份充實之感。這也符合了孔子所說的“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作者單位: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星辰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