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翠
初中階段的基礎地理教育貫徹以學生發展為本的理念,強調引導學生“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掌握“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傳統的地理教學存在脫離生活的傾向,而鄉土地理就在學生的身邊,其內容和形式豐富多樣,學生既熟知又喜愛,家鄉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是那樣的親切又充滿了新奇,極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果教師能夠巧妙地將教學內容與相關的鄉土地理有效地結合起來,寓教于樂,會更有利于學生理解基礎知識,掌握對生活有用的地理。
鄉土地理課程是地理課程的重要內容之一。對于初中地理教學而言,聯系鄉土實際和進行鄉土地理教育,有著深遠的意義。竺可楨先生曾說過:“凡教學地理,必須自己知至未知,自兒童日常所慣于見聞之物,而推至于未睹未聞,自個人所受環境之影響,而推廣及于社會全體,是故地理教學,開始必自本土地理教學。”對于初中生而言,其生理特征決定其尚難對完整的抽象概念充分理解,所以在地理教學中如果能結合身邊熟悉的事物,巧妙利用鄉土地理資料,將抽象知識具體化、形象化,既可以幫助學生學習新知識,又可以滿足學生的好奇心,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使學生能夠在快樂中學習,從而提高教學效率。同時,以學生家鄉的事物進行教學,使學生能夠更進一步認識家鄉,利于培養學生熱愛鄉土、熱愛祖國的思想情感。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學中,廣泛應用學生身邊的事物,結合鄉土材料教學,有著明顯而重要的意義。
1 巧用鄉土地理導入,激發興趣
學生對于鄉土地理中尤其是自己身邊的地理環境,如地表形態、土壤植被、地理資源以及農業活動等興趣濃厚,希望通過課堂的學習對此深入了解,在地理教學的導入環節就可以巧妙利用這種學習情緒,迅速地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使其迸發出學習的活躍性。例如,在學習中國的地形時,我把我平時拍的景觀照片,還有幾張在朋友圈里下載的永川自然景觀的航拍用來導入新課。學生看到周邊的自然環境顯得格外興奮,原本沉悶的課堂氣氛馬上活躍起來。我立刻轉入新課的教學:“同學們,你們知道這是什么地形嗎?”以這種潤物無聲的方式拉開整節課的教學序幕。一來從身邊的鄉土地理很自然地過渡到地理課堂的教學內容,使人倍感親切、如臨其境;二來牢牢抓住學生們的眼球,使他們片刻就能聚焦于課堂,而不是緩慢進入課堂狀態。利用鄉土地理導入,為教學創設了一種情境,學生置身于情境之中,學習變得主動了,課堂也生動了。
2 巧用鄉土地理豐富課堂,強化效果
鄉土地理資源是學科知識與學生生活的交匯點,它不僅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彌補現行教材的不足,而且還能使學生感受家鄉伴隨自己成長而發生的變化,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感。在鄉土地理與地理教材相關內容結合的過程中,有相當一部分內容可以通過學生感受家鄉的風土人情、自然環境來學地理知識,這既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又豐富了教材內容。
例如,在講授中國的山脈時,讓學生說說永川具有哪些山脈,并說出它們的大致走向。學生們的話匣子一下打開了,精神疲憊的下午課堂也異常活躍。當他們討論結束后,我在他們的驚嘆中出示永川山脈圖,告訴他們永川因“附城三河匯碧、形如篆文‘永'字,轄區內巴岳山、云霧山、陰山、箕山、黃瓜山5條低山山脈呈東西-西南走向,成‘川'字排列”而得名。”又如,講到長江時,我問學生們在永川什么地方可以見到長江?長江對永川經濟的發展有何作用?問題一拋出后,學生們立刻從旅游、灌溉、運輸等方面闡述。學生在親近鄉土、感受鄉土的同時,也學習了地理知識,既豐富了教材內容,又在聯系學生生活實際的同時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有助于提升學生的生活質量。
3 巧用鄉土地理釋疑,突破難點
地理知識具有空間上的廣闊性、時間上的無限性和內容的綜合性等特點,教師可以將抽象的地理概念、地理規律和地理原理與身邊的地理事物相聯系,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起到“釋疑解惑”的作用。
我在講授“發展農業要因地制宜”時。在拓展延伸時,要求學生結合學過的地形、氣溫、降水等方面的知識,討論永川應該怎樣因地制宜發展農業。永川有同學們都熟悉的茶山竹海和黃瓜山,學生們只說到旅游,瓜果、花卉等。后來我補充介紹:茶山竹海擁有2萬畝大型連片茶園和5萬畝浩瀚竹海;黃瓜山上已經建成了春可賞花、夏可品果的5萬余畝百里優質水果長廊,盛產永川梨、黃花梨、藍莓、葡萄、楊梅等名優水果。高山種茶、發展林業和生態旅游業,低山發展經果林,致富一方百姓。身邊的鄉土地理一下子讓抽象的課程變得鮮活立體,也理解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的特點。
4 巧用鄉土地理開展實踐活動,學以致用
新課程標準下的地理教材更注重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鄉土地理的實踐活動尤其有利于學生通過解決社會實際問題,提高學生的創造能力。鄉土地理實踐課是地理教學中發展學生智力與能力,提高創造力的有效途徑。在具體的地域范圍內學生通過觀察、考察、調查等社會實踐,分析自然條件對家鄉、社會、經濟、環境、生態、文化、生活等方面的影響,家鄉人民的生產、生活等事件對家鄉自然環境的影響,學生在親身實踐的過程中不僅學會了地理思維,而且培養了終身學習的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促進了學生可持續發展觀念的形成。
我曾經組織學生調查家鄉的土地利用狀況,學生分組完成。在2017年春季,我又讓學生們在家長的帶領下,自愿參加“保護母親河,人人志愿行”的活動,讓學生們了解治理永川母親河的綜合措施,如:“河外截污、河內清淤、清水補給、生態修復”。
一個地理老師要巧用鄉土地理進行初中地理教學,必須要熟悉鄉土內容,結合周圍環境,挖掘帶有親切感的鄉土素材。平時就要時刻留心相關的鄉土資源,做一個有心人,注重這方面的學習與資料的積累。為了利用好永川的鄉土地理資源,我收集區林業局,水務局,農委等部門關于區域內森林資源,山脈,水系,農業區劃等資料和圖件以及相關的專題片,自己消化后融入相應的地理課程內容,收到很好的效果,在我的地理課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很高。
我在以后的地理教學中,會利用節假日去周邊進行地理考察,近距離了解更多的鄉土地理資源,讓我的地理課堂真正成為學生們學習的樂園。
(作者單位:永川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