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培
高職體育教學現階段存在教學方法落后、教學目的單一等客觀問題,從而無法形成良好的教學效果。本文引入“私教”模式概念,對高職體育體能教學課堂進行優化,希望能夠為后續的相關教學改革提供必要思路與實踐指導。
1 “私教”模式概念及其特征
所謂的“私教”模式是來源于健身體系中的“私人教練”概念。這一概念的核心思想是形成教練與學員之間的“一對一”關系。即包括了學員一對一過程中的個體差異考量,同時也包括了教練“一對一”之間的時間與精力分布。在理想狀態下,教員與學員之間在一定時間內的一對一能夠形成更好的教學與監督效果,從而在學生體能的提高過程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就其特增而言大致可以分為如下幾個方面:第一,通過私教的模式構建能夠形成教師對學生狀態的充分把握;第二,通過私教模式能夠增加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得其在參與相關的體育運動與訓練過程中具有更高的遵從程度;第三,建立私教模式有助于教師對于學生狀態的實時評價,從而變更教學方法與方式,形成更為有效的綜合體系。
2 高職體育體能訓練特征與問題
普遍提高學生的體能現狀是高職體育教學的核心目標之一。在此種過程中首先要注重對全體學生的平均水平的提升。此后才是對于具有體育專長學生的專業訓練。從實踐的角度來看,具有體育專長的學生會積極主動的尋求專業化訓練,教師在其中能夠發揮的監督與引導性功能相對較弱,更多的則是給出專業性指導意見。
基于此,學生的體能平均值在一定程度上能夠表征高職體育課堂的成功與否。事實上,學校以及相關的體育與教育主管部門也正是更多的參考了這一指標對學校的體育課堂進行評價的。而從現狀的角度來看,高職學生體能訓練中存在如下幾方面問題:
首先,學生的主觀性不足。體能訓練在學生的身體負擔方面存在一定的要求,故而學生在相關的教學活動過程中常常會感覺到一定的疲勞感。此種疲勞感是產生學生主觀抗拒的根本原因。在相關的調查中,有超過50%的學生表示并不會開展主動的體能訓練,而在實際的課堂表現中來看,這一數值還會存在一定的提高。
其次,教學方法相對單一。針對學生的體能訓練完往往采用長跑、跳躍、隊列訓練等幾種有限的模式來進行。此種模式一方面相對老舊,且技術含量相對較低,無法激發學生的參與興趣;另一方面,上述模式缺乏趣味性,更容易產生學生的疲勞感,從而降低了課堂效率。
最后,教學缺乏一定的針對性。不同學生由于參與體育鍛煉的層度以及自身的體質等問題,在體能領域往往表現為更多的差異。如兩個同樣不經常參與體育鍛煉的學生,在肺活量方面的指標表現會存在很大的差異。而不同學生在弱項指標中的分布也存在一定的不同。
3 “私教”模式在高職體育體能訓練中的應用
從上述高職體育體能課堂訓練特增及其存在的問題中我們不難看出,缺乏主體興趣以及缺乏統籌的針對性是現階段該課堂存在的主要問題。而利用“私教”模式能夠很好的解決上述問題,在具體應用過程中可以從如下幾個方面來進行課堂構建。
首先,要明確所謂的“私教”由于受到師資力量精力、財力物力以及人力資源等多方面限制,不可能形成嚴禁的“一對一”模式。這就需要教師要按照一定的標準對學生進行分類。從實踐的角度來看,一是將學生中具有體育專長的學生分為一組;二是按照不同的體能檢測指標弱項將學生進行分組;三是在分組的過程中可以參考上一年度的體能檢測結果。
其次,在分組的模式下開展對不同分組的“私教”教學。在此過程中一是要針對分組建立不同的課堂機制,在學時安排、強度安排、教學計劃制定等方面存在差異;二是在教學的過程中要根據不同組別所表現出的相關特征形成具有針對性的教學計劃與教學內容;三是在具體的課堂構建過程中要充分的發揮“私教”的優勢,即采用學生實踐,教師時刻指導的方式來進行。一方面使得學生能夠體會到老師的指導就在身邊的切身感受,另一方面也能夠進一步刺激學生參與體能訓練的熱情。四是在必要時可以打破教學課時的設置。按照健身模式形成科學的鍛煉時間段。如針對跑步的教學過程可以由教師與學生協商的基礎上提供晨練的選擇模式。
最后,要形成教學方法的創新。以傳統的“私教”模式為例,每一個教練所提供的教學方法均存在一定的差異。落實到高職的體能訓練課堂中來則要求不同的教師在教學方法以及內核構建過程中存在一定的創新。同樣以跑步為例,形成基于跑步為基礎的教學游戲是一種可行模式。或者在教學的過程中引入更為明顯的激勵方式與績效模式,采用量表公開的方式增加教學內容以及教學評價的公開性。并采用公開指導等方式來提升教學內容對于學生日常體育鍛煉的引導作用。上述方法的構建不僅能夠形成對學生的吸引,更是增加了課堂的豐富度。
相信通過上述三個方面能夠建立有效的高職學生體育體能教學的科學“私教”模式,為促進課堂改革提供思路。
4 總結
本文以“私教”模式為研究對象,探究其在高職體能課堂中的應用。在系統總結了“私教”概念與內涵,高職體能課堂特征及問題的基礎上,按照一定的規范探究此種模式在實際教學中的可能性與實現方式。希望通過本文的研究能夠為后續的相關教學改革提供必要方案,為高職學生的綜合體能提升貢獻力量。
(作者單位:江西現代技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