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細根
數學語言是教師傳授知識、啟發、影響學生最直接的工具。數學語言的優劣,將直接影響教學效果。眾所周知,教學既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只有把兩者結合起來,才能更好地達到教學目標。如果只注意其其科學性,而忽視其藝術性,則教學枯燥無味,學生不愿聽。如果只注意其藝術性,忽視其科學性,則可能論述不嚴謹,甚至誤導學生,從而不能完成教學任務及目標。因此,教師上數學課的時候,要重視語言表達,使之既嚴謹準確,又生動活潑,才收到良好教學效果。
1數學課語言應該通俗易懂,深入淺出
教師應通過通俗易懂、深入淺出的語言,使學生對數學產生興趣,聽起來津津有味。教師利用學生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事例作為比喻,可以幫助學生領悟新概念、新定理,有時適當插入一些數學歷史的小故事,也可以取得極好的教學效果。例如:數列概念的引入。要引入這個概念應講清楚數列的一個重要特征---次序;為了講清這個“次序”的問題,筆者以排隊為比喻,引入數列概念,對學生說:“許多人都想買票進游樂場玩,這時購票就要排隊。”“其實,數學有時亦要按一定次序排列起來。這種按一定次序排列的數,稱為數列,本節課就研究數列概念。”以上兩個例子,生動地比喻了數列重要特征,使學生從一開始就把數列和雜亂無章的一堆數區分開來。又如:講解“數列的極限”概念時,筆者先以我國古代《莊子天下篇》的一句名言“一尺之棰,日取其半,萬世不歇”作為引子講明無窮數列 無限接近常數零的事實,從而引入極限概念的一個重要例子。同時教育學生我國古代數學家很早就形成了極限思想,雖然沒能用嚴格數學語言加以表達,但對現代學生學習極限數列有很大幫助及啟發。
2數學課語言要有啟發性
教師要通過生動的語言,啟發引導學生思索,帶引學生從已知走向未知,然后又到達另一個新的已知,指導學生認識數學的內在規律。下面以教師講解圓的定義時所用語言為例,說明如何使用啟發性語言。
課程1:圓的定義
教師:同學們,你們看到日常生活中哪些物體是圓形的
學生:碟子、足球、硬幣、車輪子、
教師:很好,那么,同學們有沒有想過車輪子為什么要造圓形?
學生:車輪要造成圓形才能滾動。
教師:對,但是橢圓形也可以滾動呀?為什么車輪不造橢圓形呢?
學生:橢圓形的輪子會使車身時高時低,走起路來不穩。
教師:對了,這位同學答出了問題的關鍵即圓形的一個重要性質,圓的概念就是用這個性質來刻劃的。即圓上任一點到圓心的距離等于定長。
通過這一段對話,既激起了學生的求知欲望,又自然地過渡到新課的學習活動,看似普通平常,實則恰當、精妙。讓學生從熟悉的生活現象出發,感覺數學就在身邊,生活中充滿了數學,并讓學生認知圓的最重要本質屬性,從而引入圓的概念,這樣的語言是很有啟發性的。又如,教師要求學生用分組分解法對多項式8x3+4x2-2x-1進行分解因式;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用了三種解法分解因式;最后教師這樣總結:“以上各種分解方法都獲得成功,大家試從上述各種分組分解方法中,總結一下分組分解應遵循什么樣的共同規律?”廖廖數語,普通而樸實,但是教師要求學生自己通過觀察,比較,自己去發現和總結規律,這樣的語言也是具有啟發性。
3數學課語言應簡明
數學課的語言應該簡單扼要,不說廢話,不重復羅嗦,不提與課堂教學內容無關或用處不大的問題,這樣可以節省時間,提高課堂效率,而且可以突出重點,避免重復。同時數學課教學的語言,既要注意生動活潑,也要注意其嚴肅性,在教學中不宜講過多的口頭語 “啊”、“噢”、“呀”等等。語言應有適當的速度,不宜過快,以致學生聽不懂,不要用怪聲,大聲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語言停頓要適時,停頓不適當容易造成誤解。如 ,應讀成 ,加 分之一。不該讀成 加 分之一,這會讓學生誤認為是 。
4數學課語言應準確
在數學課教育教學中,教師應準確運用數學語言,注意其邏輯性,科學性,教師在正確運用數學語言方面,應該成為學生的模范。主要注意以下兩點:
4.1注意概念的完整性,糾正片面提法
對某個數學概念定義時,務必考慮到各種可能的情況,對學生的片面提法,老師應予以糾正。如:“什么叫直線的傾斜角?”多數學生這樣回答:”直線向上方向與X軸的正方向所成的最小正角叫直線的傾斜角。“其實對于平行于X軸或與X軸重合的直線的傾斜角也應予以補充定義。又如:什么叫整數指數冪?有學生這樣答:“相同因數的連乘積, ”這樣回答是不夠完整性。應對a0及負整數冪應給予補充定義。
4.2數學課語言表達要辯證,不要絕對化
在恒等變形的教學中,有時需要向這個方向變形,有時又要向另個方向變形,在強調某一個方向的時候,教師使用的語言應辯證地,恰如其分,不要絕對化,避免講過頭話,如講因式分解的好處時,也應向學生指出,多項式乘法有時也很好用。講到分母有理化時,部分教師強調“所有根式問題,一定要分母有理化”。這就是一句不確切的話。其實,有些時候,分子有理化也是需要的。如判斷函數 的奇偶性時,就應用了分子有理化的優越性來解答。
總之,在數學課教學中,應做到語言表達的通俗性、啟發性、簡明性和準確性。才更能輕松愉快地完成教學目標及任務,收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作者單位:英德市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