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夢玥
散打是一項深受社會大眾所喜愛的運動,伴隨該項運動的不斷發展,其得到越來越廣泛的推廣,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到散打運動中來。在散打訓練中,不但要求學習者要學習其技術動作,還要對其技術動作原理形成有效認識。在散打中,要對力量進行有效處理,盡量將力量作用與對手身上,同時借助對方的運動來提升自身的力量,使自身動作變得迅猛有力,達到“借力打力”的效果,進而贏得比拼的勝利。為了達到上述目的,就務必要掌握相應的力學原理,更好地掌握散打技術動作,進一步提升實戰水平。由此可見,對力學原理在散打中的運用開展研究,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1力學原理在散打中的運用意義
教師除去要向學生教授散打技術動作,還應當向學生解析散打技術動作的力學特性,使學生掌握與力學原理相符的技術動作,基于對技術動作的科學掌握,然后再引導每一位學生結合自身情況去對技術動作進行改進。基于力的作用,人體與人所帶動的運動器械的運動狀態會出現相應數值、方向層面的轉變,為了闡明運動引發原因及轉變狀況,就務必要對運動力學原理進行研究。力學的一大目標在于研究物體運動與物體受體相互間的關系。散打教學過程中,不論是何種技術動作均是由人體自身內外、外力綜合作用下產生的。作為體育教學發生、發展中必不可少的一項理論依據,力學原理與體育教學有著十分緊密的聯系。對于一名合格的體育教師而言,務必掌握一定的生物力學、運動生理學等學科的基礎知識。而在這一系列基礎知識中,力學原理有助于體育教師對人體運動原理、物體產生運動的原因及人體運動內外力相關影響因素等形成更明確的認識,進而有助于體育教師更好地識別各項技術動作。更為關鍵的是體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結合技術動作教授相應的力學原理,可提高技術動作描述的生動形象性,進而為學生理解、掌握創造極大的便利。
2力學原理在散打中的運用策略
全面散打運動教學在當前社會發展形勢下,要緊緊跟隨時代前進步伐,不斷開展改革創新,強化對國內外成功教學方式方法的學習借鑒,切實推進力學原理在散打中的科學合理應用,如何進一步促進散打教學的有序開展可以將下述策略作為切入點:
2.1慣性原理
在散打運動中,身體各個部位均會產生朝前的運動慣性,倘若腳下被絆時,腳部受到制動而停止,其他部位受慣性作用則會繼續朝前運動,如此一來,身體便會繞制動點朝前轉動而出現摔倒情況。舉例而言,在抱腳摔腿摔法過程中,對手以前側踹腿進攻,學習者雙手將其扣住,即刻朝右側拉動,然后朝右上方弧線擺動;學習者迅速朝右拉動使對手身體朝前運動,進而使對手身體產生朝前運動的慣性,因為學習者拉動迅速,對手支撐腳無法產生位移,保持在制動狀態下。在當前方向上,學習者扣腳后與對手構建起在一個平衡的力學關系下,對手無法發生轉動。就算學習者放開手,對手被扣腳落地之后會重新形成支撐面使身體保持在平衡力學狀態下,同樣不會出現摔倒情況。由此便要求引入朝左弧線擺動技術,原理在于:原本身體朝前的慣性與朝左弧線擺動后身體出現相應幅度的轉動,雙腿在地面垂直線與原本垂直線形成一個夾角,如此以來,在原本方向上便不會存在與身體慣性相抵抗的力學前提或者抵抗難以確保該方向的平衡,進一步達到將對手摔倒的目的。
2.2 平衡原理
物體總共包括有三種平衡狀態,即分別有穩定平衡、不穩定平衡以及隨遇平衡。伴隨物體重心降低,其底面積與平衡性分別會呈現出擴大、提升情況。教師在教授散打技術動作過程中,可引導學生通過降低自身重心,以提升身體的穩定性。值得一提的是,學生雙腳所站面積存在一面大、一面小的情況,與之對應的便會出現一面穩定性大、一面穩定性小的情況,所以單憑降低重心無法全面彌補底面積上的不足,仍舊難以切實確保身體的穩定。由此可將其理解為隨遇平衡,因而唯有結合自身技戰術特征及對手技術動作,在運動過程中找到平衡,進一步在保持自我平衡狀態下獲取進攻主動權。
2.3 杠桿原理
人體運動均是通過肌肉收縮運動而實現的,其中,可將肌肉比作力量的源泉,可將關節比作支點,可將骨骼比作杠桿。散打運動中,踢、打、摔等技術動作均是基于杠桿原理產生力量,于此期間將軀干脊柱作為中心,依托多種不同杠桿的結合,力量源自根節,通過中節傳輸至梢節,達到最大值。在傳輸期間,由中心大關節有序傳輸至梢節小的關節,形成最大加速度。兩個大小一致,方向相反的平行力,可將其稱作“力偶”,其可使物體產生旋轉運動。舉例而言,倘若學習者左肩遭受對手右手攻擊時,學習者左肩可沿著對手作用力方向轉身避讓,使對手不受學習者身體阻力而繼續朝前運動,這時學習者用右手攻擊對手左肩,僅需運用一定的作用力,便可使對手身體發生旋轉,并可能旋轉飛出。
3結束語
總而言之,不論是何種體育運動,人體的運動均與力學有著緊密的聯系,散打運動同樣不例外。鑒于此,散打運動教學人員必須要加大研究力度,提高對力學原理在散打中運用意義的有效認識,推進力學原理在散打中的科學合理應用,積極促進散打教學的有序開展。
(作者單位:長春市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