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應美
眾所周知,美育是審美教育,它是人們通過對自然美、社會美、藝術美的欣賞和感受來啟迪心智,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一種教育形式。美育同時也是情操教育和心靈教育,不但能提升人的審美素養,還能潛移默化地影響人的情感、趣味、氣質、胸襟,激勵人的精神,溫潤人的心靈。伴隨著日益深入發展的教育改革和教育事業,美育在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實現素質教育方面功能日益彰顯。因此,筆者通過分析當前承擔著美育使命的美學通識課教學現狀,進而對高效美學通識課教學模式進行了一些思考。
1高校美學通識課教學現狀和問題分析
1.1美學通識課教學觀念與時代發展步伐不相適應:重理論輕育人
在人的全面發展教育中,美育占有重要地位。我國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甚至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思想。1986年4月全國人大通過“義務教育法”,第一次把美育作為教育方針進入到國家法規層面,明確規定了我國辦學方針是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人才。1999年美育正式進入了政府工作的視野,當年3月,朱镕基總理在全國人大第二次會議上做《政府工作報告》時指出:“大力推進素質教育,使學生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①6月,國務院發布了《關于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提出了“美育要融入素質教育總體目標”,“盡快改變學校美育工作薄弱的狀況,將美育融入學校教育全過程。②中小學要加強音樂、美術課堂教學, 高等學校應要求學生選修一定學時的包括藝術在內的人文學科課程。通過舉辦多姿多彩的課外文化藝術活動,增強學生的審美體驗, 培養學生欣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等一系列要求。2012年黨的十八大召開,明確把“美育”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之一,作為衡量教育質量的一項重要內容。2013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召開,會議上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其中再次強調“改進美育教學,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③2015年9月國務院辦公廳公布了《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引起社會廣發關注。可見,美學通識課程的現代教學理念應是不斷提升學生的人文氣質和綜合素質,注重美學通識課程的審美陶冶功能,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及其發現美、欣賞美、傳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使學生的個體人格氣質得到有效的提升,進而優化高校、社會的整體環境,而非僅僅是美學理論知識的傳授。縱觀過往教育理念,忽略了美學通識課教學宗旨——以美濟心,很多時候往往過多注重知識的傳授而非育人,從而導致了美學通識課教學的效果欠佳。
1.2對美學通識課程教學內容的規劃和思考缺乏普遍性與適用性
普通高校開設美學通識課,是為了更好服務于當下素質教育,提升大學生的審美能力、審美趣味、高尚的審美情操,塑造大學生健康的心理結構,以及提升大學生的創新能力。因此,其教學內容的規劃和選擇應考慮到教學對象的知識儲備情況和接收能力,采取不同人才培養方案。縱觀當下美學通識課教學內容,往往過于學理化、抽象化,理論與實際生活的關聯度不高,既加大了部分學生的學習難度,也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1.3單一、封閉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
通識美學課往往采取教師講、學生聽的傳統教學模式,這種以講授為主導的教學方法,導致學生課堂參與度不高以及無法體驗教學之美。在所收集回來的78份問卷調查中其中對“你覺得課程講授方面有哪些不足”、“你的建議是什么?”的回答,有52位學生都提到希望美學通識課程加強師生互動,老師多與學生交流。由此,可以反映出平時我們在授課過程中忽略了學生主體地位發揮,沒有體現“美學”的豐富多彩,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不用說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目前,高校教室都基本配備了多媒體設備,這為美學教師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提高了便利硬件設施。但是,在如何充分高效利用好現代教學手段,制作適合教學情境需要的圖文并茂或影像資料,使抽象美學理論直觀呈現這問題上缺乏深入探究。這就造成學生既很難理解美學理論知識,也沒有感受到美。
2高校美學通識課教學改革探索和思考
高校美學通識課和其他美學課相比尤其特殊性,即肩負審美教育的重要責任。隨著我國社會迅速發展,大學生來自課業、就業等方面壓力增多,而他們心理承受能力有限,心理健康問題不容忽視。以美濟心成為美學通識課程重要使命。美學通識教育應該對大學生進行引導,使其能夠正確看待生活,將美學理論知識和實際生活結合起來,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理想:積極、樂觀看待生活、處理各種各樣困難和問題。
2.1明確美學通識課特點和教學目標,更新教育理念
在現代社會,眾所周知,科學技術就如一把雙刃劍,在為人們生產生活帶來便利、進步同時也產生一些消極的影響:如人文精神的逐漸失落,以致于精神空虛、人生沒有信仰等現代病涌現。無疑,這既是現代社會生產力迅猛發展所導致的副產品,但也有教育方面的原因, 從總體上看,學生的學識獲得了較大發展,而其人的感性則不同程度的有所萎縮。而美學就是發展和培養人的感性知覺能力的一門科。早在1750年,素有 “美學之父”之稱的德國理性主義者鮑母嘉通就把美學定性為是專門研究感性認識的學科。即審美教育本質上就是一種感性教育、情感教育。美育、德育與法制教育是有區別的:法制教育是強制性的,道德教育半強制性的,而美育則是非強制性的,它是以審美的方式來達到其塑造和培養審美的人這一目的的。自從2012年黨的十八大召開,明確規定“美育”是教育的根本任務之一和衡量教育質量的重要內容之一以來,全國各大高校紛紛相應國家的號召與要求,開設了美學通識課程。美學教育相對于法制教育、道德教育來說,其獨特性就在于其以春風化雨, “潤物細無聲”,“寓教于樂”, “以美儲善”輕松自如、潛移默化中實現情感的陶冶和人格的塑造。美學教育的這種獨特性,決定了它在教育系統中的獨特地位。因此,作為美學通識課教師有必要根據此學科特點和教學目標,適時更新教育理念。傳統的美學教學往往重在美學基礎知識、基礎理論的的傳授,這既不符合美學通識課程的教學目標與要求,也不符合現代高等教育的理念。作為美學通識課教師,首先應該以塑造健全人格,培養學生的全面發展為美學教學的終極目標,結合大學生目前普遍存在的審美教育的缺失問題,更新教育理念 ,培養大學生對美的興趣和愛好,隨時以審美的眼光來發現身邊的美,亦如法國著名雕塑家羅丹所言“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得眼睛”,進而達到加強大學生自身美學修養和人格完善的目的。
2.2精選美學通識課教學內容,滿足學生審美需求
美學通識課受眾以非美學專業學生為主,這部分學生在中小學階段或大學學習期間基本上都尚未接受美學知識的教育,大部分學生在初涉美學通識選修課的時候往往把美學等同于美術課,也不明白美學作為全校通識選修課開設目標。面對一群缺乏相應學科理論基礎受眾,而且選修課課時極為有限的條件下,結合學科教學目標和教學對象審美需求擇取教學內容就顯得尤為重要。從總體上來說,美學通識課教學內容選擇可以將美學理論知識講授與學生生活實際相結合,可以分兩部分來講。第一部分重點講授美學的基礎理論知識,使學生了解美學學科性質,美的本質,什么是美感,什么是審美創造,以及為什么要審美,怎樣審美,審美類型,怎樣提高自身的美學素養,完善自身知識結構和思維方式等一系列基本問題,為下一階段學習做好理論鋪墊。第二部分主要對第一部分所學的理論知識加以運用,重點講授社會美、自然美、藝術美,審美教育的實施途徑:家庭美育、學校美育、社會美育。這樣既可以提高美學通識課教學的針對性和適用性,減少學生學習本課程的難度,也可以讓學生運用所學理論和方法進行審美鑒賞,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讓其發現美、欣賞美、傳遞美、創造美。
2.3采用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相結合的教學模式
美學學科特性決定了高效教學效果要應該將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結合起來。美學通識課要獲得高效教學效果僅僅依靠第一課堂即課堂教學活動是遠遠不夠的,必須把生動活潑、豐富多彩、空間寬廣(家庭、學校、社會)第二課堂充分運用起來。美學理論才不過于抽象,學生也才會逐漸對美學的學習興趣,認識到美學理論實際價值。如美學課程中涉及的飲食美、服飾美、藝術美、社會美、自然美都離不開實踐,僅僅通過圖片和教師的講解學生是難以來對這些美進行感受。因此,高校可以適當地組織學生走出課堂,參觀校園、園林、藝術館、博物館等,或者引導學生帶著審美眼光欣賞身邊的各種各樣美,使學生獲得一定的審美直觀感受:帶領學生發現身邊的好人好事以及衣食住行等方面之美,使學生領悟社會美,以美儲善;帶領學生走進森林、公園,仰望星空等,向學生講解自然美。實踐是理論之源,第二課堂使學生獲得更多的關于美的形象直觀感受,從而易于理解第一課堂所授理論知識,有效地提高美學通識課教育的教學效果。正如法國著名雕塑家羅丹所言: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生活處處皆有美,教室內外處處皆是進行美學理論知識的鮮活素材。
2.4美學教師不斷提升自我,采用靈活教學方法,提高美學課堂感染力
教師對課堂教學質量影響是極大的,教師在儲備了充裕知識同時,還應改變改變傳統的老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模式,多采用師生互動的教學模式,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在回收的78分問卷中涉及“你希望《美學原理》授課方式”一題選項結果如下圖:
從上圖不難看出,學生參與課堂教學愿望是非常強烈的。因此,美學通識課教師不能單純是傳授知識,更應該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中來,師生共同對美進行感知與體驗,從而達成對美學基本原理的認識和思考。這種學生為主體教學模式,既滿足了學生的課堂參與意愿,活躍了課堂氣氛,增強了課堂感染力,更是對學生進行一場向美而生的修煉。如讓學生上臺發言的機會多了,其膽識越來越勇敢,其臺姿也就越來越自然大方,禮儀之美越來越得到彰顯。
眾所周知,人不僅僅只有物質生活的需求,還有精神生活的需求。正如《管子.牧民》“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所言,隨著社會的進步發展,物質生活的充裕,“倉廩實而思生活之美”,人們對美好生活需求也正如墨子所言“食必常飽,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麗;居必常安,然后求樂”。美學正從高雅之堂日益走向大眾生活。美學通識教育正是適應了時代發展需要,受到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學生的青睞。作為美學教師,我們唯有緊跟時代步伐,更新教育觀念、調整教學模式才能達到美學教學既教書又育人的目的。
(作者單位:普洱學院政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