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浩
中小學生學習負擔過重,已經成為了一個極其沉重的教育話題,“減負”的雖喊了多年,但卻是無聲口號,成效不大。本文淺談對“減負”的認識,探究中小學生學習負擔過重的主要表現和歸因分析,歸因中筆者認為應試教育是造成問題的根本原因,狹隘的人才觀和傳統的苦學觀念、社會嚴峻的就業形勢以及教師素質低下和正統型的家庭氛圍濃烈都是造成負擔過重的原因,并依據原因列出相應的對策,家庭、學校和社會應當共同攜手,具體把科學減負落實到實處,而不再是一紙空文。
1 對中小學生學習“減負”的認識
減輕中小學生的學習負擔是我們要努力達到的方向,對這個概念認識正確與否直接影響到這個目標的達成。減負既不是指少做作業或者不做作業,也不是指再也不需要勤奮刻苦,更不是指降低考試難度或取消考試制度。而是指減去對學生發展無用卻徒增學習負擔的機械學習,是指樂學取代苦學,是指不濫用考試,不以考試分數為選拔人才的指揮棒而全面推行素質教育。
學習負擔過重強調的是“度”,超過了這個度,學生便會深感學習負擔重,負擔是指這個“度”之外的額外的量。本文所指的負擔,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理解。第一方面是素質教育口號下依然沿用應試教育的呆讀死記,機械苦練的學習方式教導學生學習,顯然這與素質教育背道而馳,在應試教育觀念下培養的學生特點是學習被動,而且缺乏年輕的活力和創新意識、實踐能力,影響學生的個性的培養和發展。第二方面是指負擔的表現表現在生理上和心理上的減負。生理上的負擔來自于學習時間過長以及大量的作業,許多教師甚至會利用學生休息的課余時間繼續上課,從而縮短了學生的休息時間、減少娛樂休閑活動使得學生睡眠不足、體質下降,連現在許多的小學生都患有近視和失眠等生理疾病。
2 中小學生學習負擔過重的主要表現
2.1 學生“書包”太重
今年上半年去看我舅舅,在那住了些時日。我有一個11歲的弟弟,讀五年級,去舅舅家的時候他們并未放假。一次弟弟去上學,我不經意間提了提弟弟的書包,頓時一驚,一個小學五年級學生的書包竟然差不多7、8斤,正在這時又有幾個小朋友到我舅舅家來邀弟弟一起上學,我心生好奇,一個一個去提了提他們的書包,有一個小朋友的書包甚至更重。到了他們學校,我發現我看到的不是一個個生動活潑的小學生,而是一個個被書包壓得很重、被作業壓迫導致脊椎發育不良、不再有活力的小朋友。現在,見到這樣的現象已經不足為奇,因為課業的繁重、大量的作業和學生內心的壓力已經摧殘到小學生的生理和心理健康。
2.2 學生學習時間過長,而睡眠時間過短
現在的中小學生時間分配有兩個特點。一是學習時間過長,二是睡眠時間過短。根據國家有關部門規定,小學生每天在校的時間應當不超過6小時,而小學生睡眠時間不少于十小時的量化標準。有學者調查,在某地區的小學生每天在校時間長達7小時甚至以上,有將近一半的小學生睡眠時間為7-8小時。除了這些調查,我們也有不少報道關于學生學習到很晚而身體出現狀況的案例。可想而知,連小學生的學習負擔都這么大,更何況初高中的學生?
2.3 娛樂休閑活動太少
一周有七天,上課正常應該占五天,但現在因為學校課程緊張和家長期望太高的原因,除了正常上課時間,其他應當學習休息時間里,學生要不就是在學校補課要不就是被父母送到各式各樣的輔導班上課,讓學生得不到自己的自由時間,不能支配自己的自由時間,幾乎沒有了讓他們休閑娛樂的時間,連踢踢球、和朋友玩耍也變成一種奢侈,嚴重影響到中小學生的休息和他們的健康情況。甚至連像音樂課、體育課這種比較能使學生身心放松的課也要被其它的課占有。長此以往下去,學生的學習負擔只會越來越大。
2.4 學生心理和生理疾病增多
在之前一個調查在微博瘋傳,有兩億的中國人都得了腰椎病,腰椎間盤的突出癥患者占全國總人數的15.2%,其發病率甚至已僅次于感冒,甚至十幾歲的少年患上腰肌勞損也有不少。還有研究表明,在被調查的初中生中,近視率達59.8%;小學生中,近視率達33.1%。比率還在持續增長中。還有較多學生因為負擔過重變得不耐煩、暴躁、焦慮和睡眠質量差甚至失眠,最嚴重的情況是甚至有學生因為負擔太重和壓力太大而自殺。
3 中小學生學習負擔過重的原因
3.1 應試教育的桎梏
考試成績代表一切,它變成了學校教育的指揮棒,整個學校吃甚至整個國家的教育都以升學考試為中心,無時無刻不圍繞著它轉。正如美國教育學家布魯姆所說的一樣,應試教育是以犧牲三分之二為代價,來造就三分之一的所謂英才。
中小學生們因為學校制定的“升學”標桿,每天不僅有緊張的課程,作業,甚至放學后還被家長送去各式各樣的輔導班,他們身心疲憊不堪。素質教育的第二要義就是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而應試教育是單純片面的只發展智育,甚至不能把應試教育的學習完全定義為發展智育,因為應試教育的功利性太明顯。五育本是相輔相成、相互制約的關系。當前的教育只會過多的強調學習和分數,智育的發展被不適當的強化,忽視其它四育的發展不僅會導致學生的片面發展,而且嚴重妨礙智育本身的發展,并且會徒增學生的厭學情緒。只有當我們不僅從口號上空喊素質教育,更是從實踐上真正全面的落實和實施素質教育的時候,我們才可以從根本上解決中小學生學習負擔過重的問題。
3.2 傳統的人才觀和苦學觀根深蒂固
在古代,“學而仕則優”,這是傳統的選拔人才的方式,這種觀念至今都根深蒂固存在于我們腦子里。大部分家長除了讓自己的小孩在學校里正常上課外,更是放學之后上輔導班再緊接著回家做作業做到很晚,嚴重影響小學生的身心健康,尤其是睡眠質量。為什么家長要這樣做?因為大部分家長堅信“吃的苦中苦,方為人上人”,他們還認為“學海無涯苦作舟,書山有路勤為徑”,因為吃苦耐勞這種傳統觀念已經深深扎根于傳統文化中,老師家長們認為“多一分耕耘,就多一分收獲”,并形成“做比不做好,多做比少做強”,熟能生巧,勤能補拙的思維定式。頭懸梁,錐刺股,鑿壁偷光等不知道被多少人作為膜拜的對象。學習的確算是一種艱苦的腦力勞動,作為學習的人也的確需要勤奮刻苦的精神,但是這種精神一旦被無限的放大,苦學觀就變成了一種人人該奉的真理,人們都會認為那是學生們的理所應當,老師家長也會拍手叫好,這一切都是為了學生的大好前程,怎么哭怎么累也是無可厚非的。如果中肯的看待苦學觀,的確能促進能力的提升并且學習者也會因為學到知識而感到愉悅,如若學習者的成功與否都歸因于苦學的話,苦學觀就變成了束縛學生的一道枷鎖。
3.3 就業形勢的嚴峻
學業的成敗與否對學生的職業選擇和個人規劃有著決定性的影響。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立的過程中,社會上各個職業的差異越來越明顯,有的職業一個月幾萬甚至十幾萬,有的職業一個月才幾千,學業上的成就和高學歷對個人日后的發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許多家長和學生再從社會現狀中得出了一個結果:就業的好壞與上名牌大學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因此就形成了“千軍萬馬獨木橋”的社會現象,即使在小學,對學生的摧殘也非常的大。大概因為從小學直到大學是層層淘汰篩選時的分流,進重點小學、重點中學就成了進名牌大學的必經之路。由此,中小學生變成被形勢所摧殘的主要對象。
3.4 教師素質偏低
教師素質是教育之本,任何課程的授課效應和教育教學質量,在某種意義上都是有教師的素質決定的。如果只是講知識的無限積累,從而忽視知識的創新運用,知識就會變成教師的包袱,變為了創新的枷鎖。簡單的重復操作的確可以達到非常熟練地地步,但這種熟練不需要思考,無需創造性和智慧,這樣的教學方式使教師在舊的軌道上由于沒有思維的突破而造成了教學能力的退化。教師教學能力退化又如何能幫小學生們科學的減負呢?
4 結語
中小學生學業負擔過重已然成為當前中國教育面對的主要問題,是“應試教育”模式下的必然產物。盡管教育部在這個問題上的“三令五申”,但在升學的指揮棒下,大部分學校、家長和老師還是選擇升學率,讓“減負”變為空談。首先,我們要正確認識“減負”,理解為什么要“減負”。其次,依據學生學習負擔過重的主要表現探究負擔過重的原因,最后研究正確的對策,要讓中小學生學習負擔過重的問題真正得到解決,就必學擺脫“應試教育”的教學模式。
(作者單位:江西師范大學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