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美芳
“一帶一路”是由我國提出的一項為加強國家之間交流與合作、促進各國經濟實現共贏的重要戰略,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在此背景下,文章參考以往研究,對“一帶一路”戰略基本內涵進行闡述,認為“一帶一路”給中國帶來了經濟增長、區域協調發展、產業轉型升級等機遇,同時也存在企業參與能力不足、人才匱乏、投入產出比不確定、各國參與積極性有待提高等挑戰,文章針對存在問題提出做好戰略規劃、增強國家合作意識、促進人才多樣化、本地化三個策略。
“重建絲綢之路”的呼聲在過去數十年間從未間斷,但其進展始終較為緩慢,地區、國家之間的交流與合作仍然存在較多難題。打破絲綢之路經濟帶周邊地區與國家間的合作障礙是實現各國經濟共贏的前提,具有重大現實意義。關于“一帶一路”,筆者認為,以往研究主要分為兩種,一為從政治層面出發探究“一帶一路”戰略在改善我國外交關系、建設新型國家關系上的作用,如宋國友(2015)在文章中對“一帶一路”體現的外交模式及其對中國外交的挑戰進行了分析,二是從經濟角度分析“一帶一路”對我國進出口貿易以及產業升級造成的影響,如丁天豪(2017)研究認為“一帶一路”戰略下跨境電商存在物流發展不成熟、市場不完善、專業人才缺乏等問題,并提出完善法律法規等建議。國內外學者對于“一帶一路”戰略的解讀較為全面,但關注點大多集中于“一帶一路”給中國帶來的挑戰,對于中國面臨的機遇缺乏關注度。因此,文章深刻剖析“一帶一路”戰略的內涵,闡述在此戰略下中國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并提出對策建議,具有較大的理論價值與較強的現實意義。
一、“一帶一路”戰略的基本內涵
“一帶一路”即“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是中國為加快區域交流合作、構建新型國際關系而提出的重要戰略。其基本內涵為“開放包容、互利共贏”,通過經濟、政治、文化等多個層面與絲綢之路經濟帶周邊國家形成良好的交流與合作,從而促進資源的充分流動與合理配置,與各國達成更廣范圍、更高層次的區域合作,最終實現共同受益的區域經濟格局。
二、“一帶一路”戰略下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機遇
(一)推動中國宏觀經濟發展
“一帶一路”戰略在加強我國與其他地區貿易合作、拉動經濟增長上發揮著重要作用。一方面,我國在利用國外價格低廉的勞動力和原材料的同時,向各國出口成熟的生產技術和管理經驗,從而使雙方在經濟發展上實現互惠共贏。另一方面,絲綢之路經濟帶周邊地區經濟發展相對滯后,在基礎設施建設技術和經驗上存在欠缺,豐富的經驗與技術成為我國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的獨特優勢,中國企業將在裝備制造等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上取得巨大收獲。
(二)構建均衡區域發展格局
“一帶一路”的提出為我國構建相對均衡的區域發展格局提供了契機。在我國以往的開放格局中,始終以東南沿海地區為對外開放重點,而西北地區、西南地區、東北地區由于地理位置欠缺及產業發展特點等原因,在我國對外開放中一直保持劣勢。“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將轉變中西部地區區位劣勢,加快西北地區、西南地區的對外開放步伐,在中西部地區各省份城市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
(三)促進中國產業轉型升級
“一帶一路”戰略為沿線地區經濟發展及我國產業升級提供了機遇。一方面,由于人口紅利消失、城市資源緊張等原因,我國傳統制造產業競爭力存在弱化趨勢,尤其是東南沿海地區,產業優化升級成為東部地區企業提升國際競爭力的必經之路。另一方面,中國在過去數十年的發展過程中,生產技術提高,積累了大量管理經驗,這些技術和經驗與絲綢之路經濟帶鄰近地區形成產業互補,為我國產業轉移及人才引進提供了重要機遇。因此,“一帶一路”能夠為我國產業轉移及優化升級提供便利,提高企業國際競爭力。
三、“一帶一路”戰略下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挑戰
(一)企業參與能力不足
當前我國企業在“一帶一路”參與能力上仍需提高。一方面,我國部分企業對于“一帶一路”內涵理解出現偏差。部分企業缺乏可參與國際競爭的核心產品,將關注點集中于資源的引進和產成品的出口,對于通過直接投資拓寬國家市場、提高企業國際競爭缺乏相應積極性。另一方面,地區之間在政治文化及貿易戰略上均存在差異,我國企業對國際形勢缺乏認知,對地區的貿易規則掌握不足,且存在部分企業在投資過程中注重短期利益,犧牲環境從而換取利潤的做法,導致企業擴大市場戰略失敗。
(二)人才匱乏問題凸顯
“一帶一路”戰略覆蓋全球多個國家和地區,各地區在經濟貿易體制、政治文化習俗上存在較大差異,“一帶一路”的推進需要多元化人才的支撐。然而,在人才培訓方面,我國并未建立科學有效的專業人才培訓體系,企業在投資過程中,主要采用將人才從國內輸向國外的模式,人力資源成本提高、企業利潤受到壓縮,且國內具備相關專業能力的人才數量有限,這一模式發展難以持續。
(三)投入產出比不確定性
我國在基礎設施建設上擁有多項優勢,極大程度上滿足了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經濟發展滯后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需求。但沿線發展中國家由于資源爭奪、政治文化沖突等原因,長期處于不穩定狀態,國家經濟發展緩慢,存在基礎設施需要但不具備相應支付能力,基礎設施建設是一項投入較大、周期較長、收入存在不確定性的工程,尤其是在經濟落后的發展中國家,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回報率難以保障,國內企業缺乏投資信心與參與積極性。
(四)各國參與積極性有待提高
在現實的“一帶一路”戰略實施過程中,沿線國家對于此政策存在強烈矛盾心理。一方面,他們迫切需要獲得中國在資金、技術、經驗上的支持,渴望將本國產品出口向中國這個巨大市場從而獲得利益。另一方面,在全球經濟剛剛走出低迷期的背景下,中國過快的經濟發展速度與極大的資源使用規模讓沿線許多發展中國家產生畏懼心理,部分國家將中國視為競爭對手,實行貿易保護政策,阻礙了中國企業“走出去”的步伐。此外,部分發達國家由于存在利益沖突,對“一帶一路”戰略存在抵觸情緒,對沿線國家參與“一帶一路”產生了一定影響。
四、“一帶一路”戰略下我國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對策
(一)做好戰略規劃和頂層設計
科學完整的總體規劃是一切戰略得以順利落實的前提。為提高“一帶一路”沿路國家的參與信心,中國應當出臺完整合理的戰略規劃及詳細實施路徑,確定階段目標促進資源整合,明確項目的主要內容與最終目標,以便各國深刻解讀“一帶一路”政策內涵,同時也為各國今后的交流與合作提供重要參考。
(二)增強相關國家合作共識
“一帶一路”戰略需要周邊數十個國家的共同支持與積極參與,加強中國與其他各國在經濟貿易和政治文化上的交流是雙方進行合作、實現互利共贏的前提。中國應當始終堅持和平發展、包容互惠的發展理念,積極加強與其他各國的溝通,減少可能產生的誤解,消除各國的疑慮,在經濟貿易及基礎設施建設等項目上給予他國一定優惠,從而使各國深刻認識“一帶一路”可能給周邊國家帶來的巨大利益,提高各國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信心。
(三)促進人才多樣化、本地化
專業化人才是任何產業發展及戰略推進過程中的必要前提,“一帶一路”戰略的持續發展離不開完善的人才培養體系。首先,政府應建立并完善專業人才培養機制,打造具有創造性的國際貿易類人才、語言類人才以及相應項目管理人才,建設一支具有專業能力較強、綜合素質較高的多樣化人才隊伍。其次,政府應大力推進人才本地化,在投資國當地進行專業人才招聘并定期為人才培訓,從而簡化建設過程,為“一帶一路”的進行提供源源不斷的人力支持。
五、結語
總而言之,“一帶一路”是由我國提出的一項為加強國家之間交流與合作、促進各國經濟實現共贏的重要戰略,“一帶一路”戰略下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機遇,具體包括推動中國宏觀經濟發展、構建均衡區域發展格局、促進中國產業轉型升級;與此同時,“一帶一路”戰略下我國經濟發展也面臨挑戰,具體包括企業參與能力不足、人才匱乏問題凸顯、投入產出比不確定性、各國參與積極性有待提高。在此背景下,我國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對策應該堅持做好戰略規劃和頂層設計、增強相關國家合作共識、促進人才多樣化、本地化。(作者單位為安徽財經大學經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