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明
在城鎮化發展進程中,人們越來越清晰地認識環境保護的重要性。黨和國家髙度重視這一問題,提出了“生態文明”的概念,并強調生態文明要與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會文明五個文明全面協調發展。隨著可持續發展政策和生態文明建設目標的提出,長江經濟帶湖北區域城市必須走新型城鎮化、工業化道路,堅持以人為本,把生態環境保護放到關鍵的位置,通過生態城市的建設來實現協調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目標。
一、荊州市特色產業規劃
荊州市整體規劃的確定,必須周密的論證。由于產業結構的變化,長江經濟帶內很多城市承接了沿海地帶的產業,開始布局自己的產業園。而對產業園的規劃都是摸著石頭過河,規劃過大和過小都不利于城市經濟的發展,這就需要進行科學的調研和市場分析,既要有長遠規劃,又要尊重市場規律,在此基礎上才能進行下一步的規劃工作。
荊州市的6個縣市都是糧棉油產地,都會發展農業和深加工、紡織業,但各自所占比重是有差異。監利縣是湖北省第一產糧大縣,福娃集團的食品加工業處于全省前列,食品加工自然是監利最有特色的產業。洪湖市是革命老區,有全省最大的湖泊,有“洪湖岸邊是家鄉”濕地生態旅游城,特色產業一定要抓住“水”和“紅”字做文章。參照荊州市現有的產業結構狀況,特設置圖一,體現區域優勢產業的互補性。
二、荊州市特色小鎮規劃
目前特色小鎮主要有三種創建模式,一是企業主體,政府服務,政府負責小鎮的定位、規劃、基礎設施和審批服務,引進民營企業建設特色小鎮。二是政企合作、聯動建設,政府做好大規劃,聯手大企業培育大產業。三是政府建設、市場招商,政府成立國資公司,根據產業定位面向全國招商。
荊州市各縣市的經濟發展不僅有互補性,還可以做到互聯互動。若干基礎條件相近的縣市完全可以形成組合,打造共同的產業品牌。
(一)荊州區——樹立“三國”文化名城
荊州古城保存完整,珍貴文物眾多,歷史遺存影響深遠。《荊州古城保護條例》是抓好古城保護的法治保障,我們要高度重視荊楚文化價值,保護古城風貌,留住歷史印記,還需要處理好保護與發展的關系,立足名城資源,將更多的文化創意融入其中,演繹體驗式、觀賞式、娛樂式的古城記憶,最大限度發揮古城價值,傳承歷史文脈。
荊州古城可以借鑒旅游創新融資模式,積極探索整體租賃、“收益權眾籌”、設立古城保護基金等模式,破解古城保護開發利用資金難題。
荊州古城旅游市場可結合湖北銀發旅游市場,加大荊州古城旅游資源的開發力度,圍繞夕陽旅游,提升旅游人氣。
(二)沙市區——傳承開埠文化加速城鄉融合
結合沙市區實際,我們需要深入挖掘工業名城、商貿重鎮歷史遺存,把沙市開埠文化、工業文化、商貿文化融入到荊州名城保護中。
(三)江陵縣——今古同脈城鄉共靚
隨著蒙華鐵路、荊州江陵港和潛石、沙公、江北高速公路的開工建設,江陵將形成公、鐵、水無縫對接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承東接西、連南納北的區位交通優勢更加凸顯,建設長江中游重要物流節點城市成為江陵未來的發展特色。江陵縣需憑借地利,搶抓機遇,謀劃三大物流,以港興城、以水壯業。
(四)松滋市——嚴格規劃打造山水綠城
在新一輪縣域發展大潮中,抓好城鄉規劃,推進特色小鎮和美麗鄉村建設,已成為助推松滋市縣域發展提質增效的關鍵。近年來,洈水鎮獲批中國特色小鎮、全國運動休閑特色小鎮。松滋山清水秀,自然稟賦較好。松滋市以“山水綠城”為目標,大力實施“藍天,碧水,凈土”工程,一批美麗鄉村將應時而生。
(五)公安縣——挖掘歷史積淀打造人文公安
傳承荊州文脈,建設美麗公安,既需要理念的堅守,更需要行動的自覺。以文脈為靈魂,深入挖掘千年古縣、最美地名的歷史文化積淀,積極培育公正、公道、公德“公致則安”政治文化,大力弘揚崇文重教、自信堅守、創新創造人文精神,打造有歷史印記、文化內涵和地域特色的人文公安。公安縣需將歷史文化有機融入城市規劃設計,大力實施暢通、活水、融文、增綠、智慧五大工程,打造宜居宜業宜游之城。
(六)石首市——提升規劃建設美麗家園
石首新區要高標準規劃建設,全面完善基礎設施配套;石首老區要加強環境治理、生態修復和城市修補,完善提升基礎設施。把美麗鄉村建設與特色小鎮建設、全域旅游發展有機結合,既要全面整體推進,又要確定重點建設區域。
(七)監利縣——推進“四化同步”構建宜居村莊
近年來,監利在建設美麗鄉村、推進城鄉統籌上,打造出“四化同步”升級版新溝鎮、“紅色首府”周老嘴鎮、“宗教名鎮”上車灣鎮等一批示范工程,建成了新溝鎮秦陽村、程集鎮新垸村等8個湖北省“宜居村莊”。監利需搶抓行政村規模調整改革后的機遇,邀請專業團隊,做好頂層設計,將全縣域作為景區來謀劃,將每個鄉村作為精品來打造;加速推動程集古鎮保護與開發、錦沙湖濕地新城等一批重點項目,每年選取部分村莊進行整體改造提升,支持現代農業新型經營主體帶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確保與全市同步建成全域美麗鄉村。
(八)洪湖市——注重風貌構筑“水域洪湖”
結合洪湖實際,我們需要注重歷史文化保護,注重城市設計和城市風貌規劃,讓城市風貌更加協調、更加出彩,突出水鄉園林地域特色,加強城市天際線、色彩、肌理、主軸綠道等要素的精細化管控,營造良好的環境品質和城市風貌,強力推進“美麗鄉村”建設,以點帶面,縱深推進,覆蓋全域,著力打造記得住鄉愁、憶得起童年的秀美家園。
所謂特色小鎮,絕不是千鎮一面,而是“一鎮一業”、“一鎮一品”。特色小鎮類型很多,我們需要積極打造洈水、卸家坪、瞿家灣、桃花山等生態文化旅游型城鎮;打造新溝、熊河等農產品深加工型城鎮;打造劉家場、岑河、府場等工業集聚型城鎮;打造網市、毛市等勞務拉動型城鎮;打造峰口、朱河等商貿流通型城鎮,努力構建層次分明、特色突出、功能完善的特色小鎮發展模式。特色小鎮交錯布周,異質發展,將對盤活地方經濟發生不可估量的作用。(作者單位為長江大學文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