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鳳英
新課程標準中十分重視數學評價的作用,指出“評價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全面了解學生的數學學習歷程,激勵學生的學習和改進教師的教學”。在教學過程中,我深深地體會到,合理、多元的評價方式是一種潛移默化的教育影響力,它能激勵學生充滿自信地學習,體驗到成功的喜悅,是一種源源不斷的學習的內驅力;它還能反作用于教師的教學。
下面談些自己的學習與實踐的體會。
一、評價內容要多元化
1.對學習過程的評價
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評價,應該對照學習過程中學生的表現進行。解決問題的評價是對學生解答具體問題中所表現出的特征進行評價。不僅要看學生解決問題的答案,還要看他們解決問題的思考過程。例如: 一位教師在教學“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讓學生計算右圖的表面積時,學生展示了不同的思維過程。有的學生按照長方體表面積計算公式列出了這樣的算式:(3×3+3×6+3×6)×2;有的學生用比較簡便的方法列出了算式:3×3×2+3×6×4。這時有個學生說:“我有更簡便的方法,用3×3×10來計算。因為上、下底面的面積有2個3×3,其余4個面的面積有8個3×3。”教師由衷地說:“真不錯,你的思維很獨特。”,不但給學生展示解決問題答案的機會,還為他們展示解決問題的思維過程提供了平臺。
2.對學習結果的評價
量化的評價是檢測教學效果的主要方法,是教師、學生、家長了解學生學習情況的顯性的途徑。單以分數區分學生的觀點卻是一個誤區,我們要客觀、辯證地看待學生的考試成績。本學期我改進了考試評價的方法,六年級第十二冊“圓柱體、圓錐體”這一單元的檢測,成績挺慘,全班20%的同學不及格。仔細分析原因,單位名稱要換算,計算表面積與體積要區分,求底面積、求側面積、求無蓋情況下的表面積要理解,體積、容積單位要注意,每道題審題都要仔細,而且計算量非常大。這些原因使學生們有些顧此失彼,失分較多。許多學生要求重新考,我又出了一張試卷,讓全班學生重新檢測自己,第二次的檢測有了明顯的起色,信息的二次反饋甚至多次反饋后再評價,有利于讓學生發揮出自己的潛能,有利于教師對學生作出公正的評判。
二、評價渠道多向化
為使學生真正成為評價的主體,保證評價基本功能的實現,要重視多向評價。在教學中,安排了這樣幾種學習的評價方式。一是教師評價。教師根據學生的綜合表現,如上課態度、作業情況、與同學交流合作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等方面,每星期給學生打“☆”,根據每人的進步情況分等級。二是學生互評。每星期一次,開小組交流會,指出同學的優點、缺點,大家能取長補短,并且每周評出本小組的進步星,上榜公布。三是學生自評。每天的作業情況,請學生自己先評分,分兩層,一是對當天知識理解程度,二是作業完成的質量情況,每位學生都會認真對待這一評分,正確審視自己的能力。四是家長評價。家長對學生的了解主要是性格、習慣方面的。因此,家長對學生的評價主要是非智力因素方面的,家長不定期地在孩子的回家作業本上反饋,還可以一月一次反饋在家校聯系卡上。
三、評價方法個性化
第一,掌握評價的語言藝術,實現教育真、善、美統一。一是積極的課堂評價語言可極大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評價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并激勵學生的學習熱情,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因此,教師在課堂上把握評價的時機,充分利用評價語言的魅力,調動學生學習的激情和興趣,特別是在學生智慧的火花出現時,教師一定要給予充分的肯定。例如在教學“找規律”一課時,教師在出示藍貓和小新的圖后,通過認真分析,順利找出第五位,第六位出場的是誰,最后不失時機地說:“你們猜得可真準!”就這一句鼓勵性贊賞,讓學生找回了學習自信,臉上露出了會心的微笑。興之所至,教師接著問:“能告訴老師你們是怎么知道的嗎?”有了老師積極的鼓勵,學生觀察得更認真,以至于發現一個藍貓、一個小新,又一個藍貓、又一個小新……這時教師再來上一句“你真不簡單!”,更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二是巧妙運用批評性的語言,可以創設和諧、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溫和而不傷感情的批評性語言能及時提醒學生上課要認真聽講,避免了學生抵觸情緒的產生,因而能創設和諧愉快的師生關系。如剛過完“五一”長假,學生回來后上課不專心,課堂紀律不好,直接影響課堂教學效果。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可用幽默風趣的語言,指出學生存在的問題,喚起學生注意力,達到婉轉批評、改正缺點的目的。若發現有學生打瞌睡,則問他“你夢見吃漢堡包了嗎?味道怎樣?”如此一來,課堂氣氛馬上活躍了,學生的注意力自然也就集中了,教師達到了批評的目的,學生又不會反感,可謂兩全其美。
第二,靈活運用各種評價類型,做到評價有度、有利。教師對學生的評價類型很多,譬如單項評價和綜合評價,相對評價和絕對評價等。就評價類型而言,沒有絕對好和絕對不好之分,每一種評價類型都有自己的特點和獨特的功能,教師要根據評價目的、評價對象和評價環境靈活運用各種評價類型。
以上是我對小學數學發展性評價的一點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