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銀燕
【摘 要】課堂本來就是一個錯誤產生的“溫床”,錯誤和學生的成長伴隨,作為教師,我們避免不了問題的產生,也無須畏懼錯誤的產生,化被動為主動。錯誤在課堂上“開花”,那么我們就順勢讓這些問題可以在課堂上“結果”,讓這些錯誤轉化為課堂現有的教學資源,讓我們可以及時調整教學方法,為我們的課堂服務。
【關鍵詞】錯誤 課堂 資源 糾正
小學數學課堂中的錯誤形形式式,究其緣由,我把它們分為習慣性錯誤、遺忘性錯誤、經驗性錯誤、遷移性錯誤、干擾性錯誤、理解性錯誤等等,以下我從日常教學中分享本人處理四種錯誤的經驗做法。
一、理解性錯誤——教師應及時發現,及時糾正
課堂上,學生出現的問題總是出現形形式式的錯誤。作為老師,一定要及時把學生出現的問題處理掉,不然隨著時間的遷移,學生形成思維定勢之后,我們想要糾正就很困難了。
例如,教學北師大版二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數一數與乘法》時,學生在完成畫圖表示算式的時候,出現了這樣的問題。畫圖形表示3×4,正確的畫法應該是畫3行4列或者4行3列。可是學生卻會畫成3個 和4個 ,然而出示3+4的時候,學生大部分也還是畫了3行4列或者4行3列。出現這一錯誤的原因,就是學生學習乘法之后,把加法和乘法的意義混淆了。當學生出現這樣的錯誤時,教師就應該要因勢利導,要把錯誤及時糾正,預防學生形成思維定勢,以后做應用題的時候,也會混淆。針對學生這樣的錯誤,我會順勢讓學生數一數自己畫的圓圈數量是多少。當經歷了數一數這個過程,學生就會意識到把乘法畫成加法,或者把加法畫成乘法是錯誤的。緊接著,提問學生“什么時候用乘法解決比較簡便?”學生都會很快回答“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我就肯定地回答:“對了,必須是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的時候,用乘法比較簡便,重點在于加數要相同。”所以表示3×4的時候,我們可以畫成3個4相加,或者4個3相加,但是表示3+4的時候,兩個加數并不相同,我們只能畫3個和4個。
二、知識性錯誤——讓學生自己嘗苦果,自己改錯
新課程標準要求我們,應該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而不是被動接受者。所以,在做一道題目時,我們可以讓學生自己判斷對錯。
例如,在二年級上冊課本中有這樣一道題目:紅繩長5厘米,黑繩長1厘米,紅繩的長度是黑繩的( )倍。我請了5位學生回答,得出了三種答案:①1×5=5 ②5×1=5 ③5÷1=5.對于這3個答案,作為老師的我沒有做出對錯的判斷,提問學生:同學們,對于黑板上的幾種答案,你們同意哪一個呢?于是班上2/3的學生同意第三種,剩余的1/3同意第一種和第二種。于是我繼續提問同意第一、二種的學生是怎么想的,同時也請同意第三種答案的學生說出自己的想法。這時我觀察到一個現象,有部分做錯的學生,當聽到各種想法之后,開始意識到自己用的方法是錯誤的,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應該用除法。
進而,我繼續提問,那么我們可以怎么改一下題目,讓前兩種答案就是對的呢?這個時候,學生就變得非常積極了。很多同學都可以說出:“黑繩長1厘米,紅繩的長度是黑繩的5倍,紅繩有多長?”這個時候,就應該用乘法列算式了,那么1×5=5或者5×1=5都是對的了。
最后,老師才針對各種意見進行歸納總結。課堂上,老師也應該特意恰當設置一些“陷阱”,甚至誘導學生“犯錯”,使其“上當”,當學生落入老師設置的圈套后,正當他們還在為自己的正確答案沾沾自喜時,然后利用將錯就錯的妙計,讓學生自己去發現錯誤,并通過正面的示范,使得他們從錯誤中醒悟過來,吸取教訓,這樣的方式反而會令老師和學生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說,課堂是個很有趣的地方。很多時候,意料不及的情境卻可以成為教育最好的時機,將錯就錯,未嘗不是一種好辦法。
三、干擾性錯誤——利用小組合作,發現錯誤,更正錯誤
三年級下冊學習軸對稱圖形時,長方形、正方形、等腰三角形、等腰梯形等都是軸對稱圖形,當課堂出示平行四邊形時,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就毫不猶豫認定平行四邊形也是軸對稱圖形。對于學生出現這一個干擾性錯誤的時候,我并沒有急于作出判定,而是不慌不忙地把學生分為四人小組,讓學生自己發現錯誤。四人小組里面,每個人都各執一詞,爭辯得如火如荼。這時,我依然不慌不忙,鼓勵學生自己想辦法解決。這時就會有學生提出可以動手操作嘗試,我肯定學生的想法,鼓勵學生想做就做。當學生沿著對角線對折的時候,就發現兩部分不能完全重合,明白了平行四邊形不是軸對稱圖形。通過小組合作,學生就可以明確軸對稱圖形是必須沿著對稱軸對折后兩部分能完全重合,而不是兩部分完全一樣。巧妙地設置小組活動,讓學生自己發現錯誤,并且利用小組的智慧解決問題,教師完全只是一個指導者,問題也同樣迎刃而解,而且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遺忘性錯誤——多種形式練習,玩中學
每個學生對于知識點的遺忘速度和遺忘程度都是不同的,針對學生由于遺忘而發生的錯誤,我采取的方式是多種形式讓學生參與練習,讓學生在玩中學習,多種形式鞏固知識。
例如二年級學生學習乘法口訣,一段時間之后,部分學生就會出現遺忘,導致在練習中出現計算上的錯誤。針對學生出現這樣的錯誤,教師不能一味指責,或者單純命令學生背誦,如此下來,只會導致學生產生厭倦心理。我在課堂上,為了使學生更好記憶乘法口訣,采取了多種游戲方式。1. 口訣接龍。可以男女接龍,可以組組之間接龍,可以同桌接龍等等。2. 撲克牌記憶。把乘法算式做成撲克牌的樣式,讓學生可以利用課余時間去邊玩游戲,邊做計算。3. 走迷宮游戲。把算式做成迷宮的樣式,讓學生去找出路,在找的過程中,也是對口訣的鞏固過程。各種游戲的方法,增加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但最終的目的是通過多種形式讓學生記憶鞏固,既動腦,又動手。學生喜歡,教師也輕松。
錯誤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相伴產物,是一種具有特殊教育作用的學習資源,更是一種寶貴的教學資源。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對學生的錯誤應該寬容對待,并且善加利用。只要正確巧妙地引導,既可以有效地提高了教學的效率,也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展。同時,讓錯誤之“花”因此美麗起來,讓課堂因此更加精彩,讓學生可以在課堂上收獲果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