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海林
【摘 要】新課標實施以來,初中思想品德活動教學中,學生在觀念和實踐這兩個層面都已實現(xiàn)了前所未有的提升。但在教學實踐過程中,仍有許多思想品德課的活動教學缺乏有效性,流于形式、缺失理性、遠離目標,以至于活動低效甚至無效。教學實踐過程中,教師應從思想品德課理念定位、活動方案設計、實施策略的選用等進行全面探究,以提高思想品德課活動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活動教學 初中思想品德課 有效性
初中思想品德課是對學生良好的思想品質培養(yǎng)的必修課程,它對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形成良好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另外,在思品課的活動教育中,還可以使學生在與老師、學生的交流互動中獲得更多德育方面的教導,活動教學的方式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實現(xiàn)了對思品課教學方式的優(yōu)化。接下來談談開展初中思想品德課的活動教學中的問題。
一、初中思想品德課理念的定位
每一門課程的設計和實施都會受到課程理念的影響甚至支配,這充分表明了課程理念便是課程的核心與靈魂。
1.初中思想品德的傳統(tǒng)理念
在新課標改革之前,我們可將改革前的思品課的理念稱為初中思想品德課的傳統(tǒng)理念。知識本位、教材本位、教師本位、考試本位為初中思想品德課的傳統(tǒng)理念。
第一,知識本位。在思想品德課的傳統(tǒng)理念中,學生像一個裝知識的容器,只能接受知識,無法成為一個有個性的人,在課堂教學中,老師常常會忽略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使課堂變得枯燥乏味,缺少生機和養(yǎng)分。
第二,教材本位。在思想品德課的傳統(tǒng)理念中,教材是老師上課的唯一資源和全部內容。教師相當于教教材,學生學習等于讀書背書。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創(chuàng)新意識完全被教材所限制。
第三,教師本位。在過去,人們總有一個錯誤的認識——學生的“學”來自于教師的“教”。教師教什么,學生學什么,將學生的主體被冷落,將老師看作是知識的化身,道德的典范。
第四,考試本位。在應試教育的大背景下,知識就是一切,考試決定勝負,思品課的教學評價也只考核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缺少對學生道德行為表現(xiàn)、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等方面的評定。這種評價方式不僅單一、刻板,還限制了學生個性化的發(fā)展,抑制了對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提升。
在過去我國長期處于教育資源不足、知識匱乏的社會環(huán)境中,知識成為人們心中的渴望,知識能夠改變人們的命運,因而知識成為過去傳統(tǒng)教育理念的核心。
2.初中思想品德的新理念
在2003年教育部頒布的《全日制義務教育思想品德課程標準(實驗稿)》中提出了初中思想品德課的課程理念。
第一,逐步擴展初中生的生活。初中生逐步擴展的生活是思想品德課程構建的基礎。初中生的生活范圍逐漸擴大、交往的擴寬、知識的擴充、視野的擴展這都需要具有針對性的指導與教育,讓學生學會正確認識自我,處理好與他人的關系,思想品德獲得健康的發(fā)展。
第二,幫助學生做一個負責任的公民。幫助學生做負責任的公民,過有意義的生活是本課程的追求。思想品德要以提高學生思想品德素質為追求,努力培養(yǎng)有理想、有素質、有紀律的公民。培養(yǎng)學生的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愛國主義道德觀念,誠實守信、尊重他人、認真負責、自強自律、甘于奉獻等傳統(tǒng)美德。我國思想品德課程不僅是學科課程更是一門德育課程。
第三,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堅持正確價值觀的引導與啟發(fā)學生獨立思考、積極實踐相統(tǒng)一是本課程的基本原則。學生的價值觀不僅體現(xiàn)在思想和精神層面也表現(xiàn)在行為和結果中。初中時期是學生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關鍵階段,除了要在課堂中正面引導,還要在課堂活動和生活中讓學生體驗、感悟與思考。
二、初中思想品德課活動方案的設計
初中思想品德課活動教學設計要符合初中階段學生的特點,開展學生喜歡參加的活動。思想品德教育的效果既依賴于教師的“教”,也依賴于學生的參與,只有學生對教學活動感興趣,教學目的才能達成,才能達到教育效率很高的效果。因此,老師在設計初中思品課的活動時必須充分了解初中生的年齡特點,讓學生能夠在課堂中充分發(fā)揮自身的個性與優(yōu)點。例如,在教師在進行“說一說”的教學活動,以書本的內容為話題,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展開思考與感悟,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觀點。此類問題常常沒有固定的標準答案,比如讓學生對自己的未來展開想象或者做出規(guī)劃,讓學生思考玩手機的利弊問題等等,之后將自己的想法分享給同學,并且對自己身邊的同學有所了解。當然,教師最重要的是教學的方案設計要具有一定的教育意義,讓學生在愉悅的心境中真正的學到、領悟到一些東西。
三、初中思想品德課活動教學實施策略的選用
在初中思想品德課活動教學實施中主要有三種策略:課前活動、課中活動和課后活動。
課前活動可以問卷調查、材料搜集、話題思考的形式進行。例如讓學生花費課余時間在校內或者生活中調查人們每天使用電腦的時間和電腦的用途;例如讓學生搜集關于花草的種類與圖片,了解不同季節(jié)不同地區(qū)的植物生長情況;例如讓學生列舉父母家人對自己的付出與關愛,思考愛的意義。課前活動不僅可以節(jié)省課堂時間還能為之后的教學計劃打下扎實的基礎。
課中活動則要以課堂討論、角色游戲、知識競賽等形式進行,改變老師講學生聽的固定模式,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樂于參與、樂于思考。
課后活動需要以實踐的形式展開。比如說教師在要求學生設計愛護環(huán)境公益廣告時,在課堂中應給學生大量的有關方面的公益廣告語作為范例,并給學生普及公益廣告的設計特點,引導學生從人口和環(huán)境方面思考,引發(fā)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回家與父母共同合作探討。在下一次課前預留實踐給學生進行交流探討。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初中思想品德活動教學需要更加重視學生的學習過程、生活經(jīng)驗與社交能力,幫助學生提高道德品質,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質,懂法愛國,具有社會責任感的優(yōu)秀公民。
參考文獻
[1]尹秋影.初中思想品德課堂提問技巧探討[J].中華少年,2016(15):136.
[2]陳書俠.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課教學有效性的思考[J].中小學教學研究,2014(04):51-52.
[3]周永敏.初中思想品德課教學的有效性思考[J].吉林教育,2013(05):105.
[4]黃朝暉.關于學生課堂活動有效性的一些認識——基于初中思想品德課課堂教學案例的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2012(18):5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