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金貴
【摘 要】試卷講評課是高中課堂教學中的一種重要課型,但在教學實踐中,其低效性又令諸多教師感到困惑。究其根源,是教師在試卷講評的備課設計和課堂教學中,沒有充分考慮、尊重和滿足學生的實際心理需求。因此,從學生心理出發,設計、實施試卷講評是優質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
【關鍵詞】試卷講評課 心理需求 策略
在高中歷史教學中,試卷講評課有著相當重要的作用,它是提高學生學習質量的重要途徑,也是教師教學反思、總結的重要契機。但在日常實踐中,其實際效果并不盡如人意,甚至往往是低效的。那么,造成歷史試卷講評課低效的關鍵因素是什么呢?對此,筆者對本校高中全年級學生進行了交流訪談和問卷調查。統計結果顯示,很多學生非常不喜歡上試卷講評課,課堂教學效率很低。大多學生反映,在試卷講評課上,老師以批評學生為主,不注重鼓勵學生和活躍氣氛;以自己講解為主,不注重學生參與和師生互動;老師以公布答案為主,不注重問題分析和學法指導。
可見,試卷講評課低效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師在備課、上課時,忽視了學生的心理需求,以致學生學習興趣、學習動力和學習效果的低下。因而,試卷講評課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教師必須尊重和滿足高中生的心理需求,由此出發,確定、實施教學環節。
一、教學設計:分析把握學生心理需求
1.試卷統計與分析
教師應該在試卷批閱后,統計各分數段人數,以便學生了解自己的考試成績在班級所處的位置;統計本次考試中成績較好、進步較大的學生名單,匯總學生中卷面整潔、得分較高的試卷,以便課堂表揚;統計各道試題的正答率或得分率,確定講評的重點題目。教師應該分析錯誤率較高的試題,找出錯誤原因,制定糾錯措施;依據學生的存在問題和教師預設的補救措施,設計針對性的鞏固習題,用于課堂訓練。教師還應該針對考試中和考試后學生容易出現的心理問題,準備好對學生的心理疏導和正面引導,必要時要和學生進行個別交流。這項工作,目的就在于全面把握學生考試狀況,進而了解學生的心理需求,為課堂教學環節的實施做好準備。
2.指導學生反思
教師要在試卷講評課前及時把試卷發給學生,指導學生就知識儲備、考試心理、答題規范、解題技巧、學習方法等方面進行反思。在課前,學生要發現、糾正試卷中的錯誤,解決力所能及的問題。對于自身無法解決的問題,可以與其他學生交流討論,也可以留在試卷講評課上認真聽老師講解。這個環節是學生自我反思、自主探究、同伴互助的過程,正是新課程改革所提倡的教學理念,也是學生實現自我發展的有效途徑。
3.研究試題設計與學生心理需求的關系
在教學設計階段,教師還應特別注重研究試題的問題設計,揣摩命題者的設計思路,體會其中體現的歷史學科和教育心理學相關理論,以提高對試卷的宏觀認識和講評的針對性。
新《課程標準》倡導學生主動開展“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在“了解——理解——見解”的能力培養過程中,從“是什么”、“為什么”到“怎么樣”,由淺入深、由表及里,全面掌握知識點。相對應,試卷的試題分布和問題設計,分為記憶、理解、應用三個層次。同樣,遵循如此對應關系,面對這三個層次的問題,學生內心也存在情感、主體和發展三個層次的心理需求。
二、講評策略:尊重和滿足學生心理需求
1.基點:尊重和滿足學生的情感需求
尊重和滿足學生的情感需求,是試卷講評課取得成功的基點,是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重要路徑。要保護好學生的情緒。高中階段的考試非常頻繁,學生在考試之后往往處于情緒倦怠期,他們希望能在老師的帶動下,興趣盎然地投入到課堂學習中去。課上,教師要通過輕松幽默的語言和豐富生動的案例,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亮點:尊重和滿足學生的主體需求
作為教學改革的熱點,發揮學生主體作用既是教育專家和中學教師的共識,也符合中學生的心理需求。學生希望學習能力得到提高,但不是“被提高”——即在教師主講中的被動提高。與被動接受式的學習相比,他們更希望成為課堂的主人,在主動參與中實現自我發展。
前已述及,這一層次主要考查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材料信息捕捉、加工、闡釋和重構能力,弄懂“為什么”,對知能的要求水平較高,行為上要求“簡述、解釋、概括、歸納、比較、說明”等,必需深度思考。在解題方法、策略的指導上較為復雜,需要教師以恰當的方式提示或指導,加以行為刺激,使學生理解掌握具體知識并形成思辨能力。因此,教師要為學生提供課前自我反思和自主糾錯、課中自我剖析、自主講解、自主提問和合作探究的時間與空間,讓他們課前對試卷有所想、有所悟,課上展示所思、所得、所惑,使課堂成為學生自主和師生互動的舞臺。
3.重點:尊重和滿足學生的發展需求
試卷講評課的重要任務是幫助學生實現自我發展。就其功能而言,可分為五個層次。激勵功能,能使學生發現自己長處,看到自身潛力,增強歷史學習的信心;反思功能,能讓學生認識到與他人、與考試要求的差距,發現自身不足;糾錯功能,幫助學生糾正錯誤,獲得正確知識,掌握正確解題方法;提升功能,指導學生學會學習、學會應試,提高歷史學習能力和解題能力;總結功能,引導學生對知識、方法進行歸納,幫助學生運用歷史思維理解所學內容。如果說,激勵功能滿足了學生情感需求,反思和糾錯功能滿足了學生主體需求,那么,學生的發展需求的尊重和滿足就有賴于試卷講評課提升和總結功能的有效發揮。
仍如前述,這一層次主要考察學生運用習得知識完成任務、解決問題的能力,并進一步培養學生知識遷移能力,在試題問題設計和行為表現上要求學生能夠“貫徹、解決、修改、運用”,屬“怎么樣”思維層次。在解題方法、策略的指導上最為復雜,需要教師以恰當的方法指導,并伴以“言語指導、強化訓練以形成定勢”,從而使學生具備理解掌握、運用抽象知識并自主解決問題、提出不同見解的高級行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