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中國流動人口發展報告2017》顯示,2016年我國流動人口數量達2.45億人。人口流動規模持續增長,呈現越來越年輕化趨勢,人口的流向上多朝著發達城市涌進。我國的農村養老主要以家庭養老和社會養老保險兩種形式,但加劇的人口流動對農村養老產生了雙重影響。為了更好地解決農村養老問題,既需要留住農村人口,也要積極發展我國社會養老保險事業,使農村老人養老問題得到盡可能的改善。
一、引言
近年來我國農村地區出現了大量的“留守老人”,他們成為中國社會一個重要的群體,其實“留守老人”問題很大程度上是由人口流動所造成的。農村地區的人地矛盾形成了大量的剩余勞動力,沒有土地就沒有收入來源,這些剩余勞動力需要自謀出路,而城市建設過程中需要大量的勞動力,并且相對于農村落后的經濟,城市就業機會多,工資水平也高于農業收入。在流出地推力和流入地拉力的共同作用下,農村剩余勞動力紛紛選擇進城務工 。此外,人們為追求更好的工作生活條件也會流向居住環境舒適、勞動報酬高、就業機會多的地區。農村中的老人由于安土重遷的觀念以及他們不具備城市所需要的勞動技能,所以大多選擇留在農村。另一方面,家庭結構的變化改變了傳統家庭養老所依賴的環境,隨著子女成家立業,投入更多的精力在自己的小家庭上,而忽略了對老人的關心和照顧,這樣農村的養老問題也因此產生。
(一)人口流動現狀
第一,自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人口流動規模持續增長。1982年我國流動人口僅為657萬人,到2010年我國流動人口達到2.2億人,占全國總人口的17%左右。根據《中國流動人口發展報告2017》顯示,2016年我國流動人口數量達2.45億人,相當于每六個人中有一個是流動人口。未來一二十年,我國仍處于城鎮化快速發展階段,按照《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的進程,2020年我國仍有2億以上的流動人口。“十三五”時期,人口繼續向沿江、沿海、沿主要交通線地區聚集,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人口繼續增長,中部和西部地區省內流動農民工比重明顯增加。
第二,人口流動呈現越來越年輕化趨勢,新生代流動人口占比持續提高。在起初的農村人口流動中,往往是家庭中的中年會選擇離開農村前往城市打工,而如今農村的青少年放棄學業,紛紛投向城市尋找工作機會,這使得流動人口年齡層次更趨年輕化,2012年流動人口的平均年齡約為28歲,超過一半的勞動年齡流動人口出生于1980年以后。
第三,農村婦女逐漸加入流動人口中,在傳統的中國社會中一直存在著男耕女織的思想,所以男性往往更多地承擔了養家糊口的角色,他們進入城市尋找賺錢機會。但隨著社會進步以及思想觀念的改變,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條件,有能力的農村婦女也漸漸地選擇來到城市,并且這一現象只增不減。在現如今也存在著相當大的家庭流動情況,我國鄉村既定社會也發生了一種結構性變化。
最后,在人口的流向上多朝著發展較快的城市涌進。由于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東部沿海城市發展迅速,這些城市便存在更大的就業機會,也就促成了農村人口向東部沿海發達城市的傾斜性大量涌入。從流動人口的區域分布看,2013年,東部地區流動人口占全國流動人口的比例為75.7%,西部地區為14.9%;2015年的相應比例分別為74.7%、16.6%。由此可見,東部地區依然是流動人口最集中的地方,但占比有所下降,而西部地區占比有所增長。
(二)農村人口流動的成因
造成農村人口流動的因素是復雜多樣的,人口流動的主要原因是為了改善生活條件,有利于改善生活條件的地區成為拉動人口流入的動力,不利的生活條件就成為推動人口外流力量。
1.農村人口與耕地面積的不協調
在人口基數大、人口增長快、有限地耕地面積的背景下,必然會出現人均耕地面積減少的情況。農村由于計劃生育政策的難以百分之百的實施,以及多生子女舊觀念的桎梏,人口增長相對城市而言更快,人地矛盾越來越突出。農村的剩余勞動力需要自謀出路,而城市建設過程中需要大量的勞動力,為了更好地生存和發展,農村人口便會選擇離開去尋找更加豐富的資源來滿足生活需要。
2.城市發展對勞動力的大量需求
我國的“二元經濟結構”主要是勞動生產率較低且使用傳統的生產方式的農業部分,另一個則是勞動生產率較高,并且使用現代化的生產方式的工業部分。生產率低的農業部門中處于隱蔽失業狀態下的勞動力會向生產率高工業部門轉移。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有了巨大的發展,特別是城市正以驚人的速度發展,這樣相伴而來的就是不斷筑起的高樓大廈、工廠車間、基礎道路的增加,而由于城市人口相比之下能夠接受較高層次的教育,所以對于從事繁重體力勞動就沒有太多的訴求,隨之便會出現城市勞動力的缺乏,農村人口則在無法接受更高層次的教育的無奈下,更樂意接受體力勞動便使得越來越多的農村人口涌入城市發展。
3.城市存在更大的經濟收益
城鄉收入差距是吸引農民進城的最直接的原因,即經濟因素是推動農村人口流向城市的根本動力;地區間收入差距則吸引人們從西部、中部向東部流動,一個地區經濟越發達,人們的收入水平越高就越能吸引其他地區的人口流入 。如果讓人選擇在城市還是農村生活,大多數的人一定會選擇城市。因為城市有著豐富的物質,精神資源,更好的生活條件,更加豐富多彩的發展資料,而農村相比之下所擁有的就是勞重的農業生產,不完善的生活條件,有限的經濟來源,僅僅依靠農業收入已經不能滿足人們日益提高的生活水平的需要。
二、現行的我國農村養老主要形式
中國是一個重視家庭觀念的國家。現如今整個中國社會普遍存在“421”的家庭結構,即家庭關系主要圍繞兩個年輕的夫妻與他們各自的父母和這對夫妻所生育的子女展開,所以我國一個主要的養老形式就是家庭養老。除此之外,還存在著養老保險這一養老形式。
(一)歷史沿革下的家庭養老
在我國五千年的文明中,“孝”文化一直占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古代中國以家庭為單位進行生產,一家一戶的小農生產是整個社會的基本經濟單位,也促使家庭成員間的聯系更加緊密,家人聚居的生活狀態便自然地成為養老的一個重要方式。家庭養老使得家人間的關系更加和諧,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在家庭中得以延續,用小家的力量來感染社會,潛移默化中將為社會構建一個良好和諧的風氣。但是家庭養老也面臨著問題,近年來我國家庭結構的變化改變了傳統家庭養老所依賴的環境,隨著子女成家立業,為了尋求更好的生活,紛紛走向城市,這導致照料父母的子女數量減少,老人得不到足夠的照料和關懷,缺乏精神慰藉。
(二)農村社會的養老保險制度
我國養老保險制度起步于20世紀50年代初,最開始保障對象是城鎮機關、事業單位和企業的職工,主要是由國家規定統一的基本保險待遇,各單位和企業支付養老費用。這實際上是一種享受對象經限定的由國家統一管理并保證養老金發放的養老保險體系 。在之后的幾十年里我國養老保險制度不斷完善,參保人數也不斷地增加,同時農村地區也開始建立了養老保險制度試點,但依舊未能建立完善統一的農村社會養老保險體系。雖然我國現階段,國家已經在關注農村居民養老問題,對于農村居民自我繳納的養老保險有一定的補貼,但由于國家財政的分配,用于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補助資金十分有限,多數農村居民即使有國家支持,依舊無法保證其基本養老。
三、人口流動對農村養老的影響
傳統中國社會里,家庭以聚居的形式生活,而在改革開放后,城市的發展出現了大量的就業機會。為了支持城市發展,農村的剩余勞動力大量涌向城市。根據《中國流動人口發展報告2017》顯示,2016年我國流動人口數量達2.45億人。“十三五”時期,人口繼續向沿江、沿海、沿主要交通線地區聚集,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人口繼續增長,中部和西部地區省內流動農民工比重明顯增加,這對于既定的農村社會來說是一個極大的結構改變,也對農村養老產生了重要影響。
(一)人口流動對農村養老的積極影響
農村青年進入城市尋找到工作機會,因為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他們獲得的勞動報酬也逐年增加,提高的家庭經濟收入為養老質量的提高提供了物質基礎,使得農村老人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其次,農村人口的流失也讓社會更加關注農村老人的養老問題。政府應該介入,積極探索可行的農村老人養老方法,比如修建農村養老院,社工介入照看老人等等,促進我國社會福利的發展。
(二)人口流動對農村養老的消極影響
人口流動使得農村勞動力大量流失,出現一大批“留守老人”甚至是“空巢老人”。近年來在新聞報道中,我們時常會看到或聽到這樣的消息,夏季某某老人因高溫而熱死家中,等到尸體腐爛發臭才被鄰居發現或是老人在家中摔倒受傷無人救助等等,都反映著農村家庭因為人口流動而發生的老人無人照看的現象。不僅如此,農村青年在城市中往往是一個邊緣化的集體,他們在城市中難以得到認同。雖然近年來我國人口流動存在家庭規模的流動,但是仍然有大部分的青年人無經濟能力將自己的子女帶在身邊,只能留給農村老人照顧。
四、人口流動下完善農村養老的對策
農村養老不僅是一個家庭問題,更是一個社會問題。給老人一個安樂的晚年不僅是我國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所應該關注的問題,也有利于構建我們的和諧社會。
(一)發展農村經濟,留住農村人口
城鄉發展不平衡是農村人口流入城市的一個重要原因,要實現家庭養老首先就要留住農村勞動力。第一,可以加強農業基礎性地位,提高勞動報酬。國家要建立健全相關法律法規,切實維護農民的利益,增加農民收入,這樣無論在農村從事農作還是外出打工,農村人員的收入都是可以相當的。第二,農村可以在國家財政的支持下,對于引進的人才提供經濟收益方面的吸引力,其次對于農村人口返鄉方面也可以提供一些政策性優惠和吸引,這就使得更多的從農村走出去的優秀人才回歸農村。第三,農村的政府組織可以發展新型合作經濟組織,創造農村就業機會。例如舉辦農村展覽會等來吸引企業將資本投入到農村地區辦廠,這樣農村閑置的勞動力以及外流的人口都可以回鄉就業。
(二)運用法律手段,維護家庭養老
家庭養老的法律化、規范化是強化家庭養老功能的重要保障。目前,我國政府在堅持依法治國的理念下,不斷完善法律制度。針對保護老年人權益方面己經取得了一定成效,婚姻法、民法、刑法等法律法規中都有專門的條款。各級地方政府在國家法律法規許可的范圍內,積極探索家庭養老的規范化和制度化。各級地方政府的工作人員,特別是農村地區的村干部要做好鄉村工作,了解農村老人現狀,對孤寡老人以及子女不盡贍養義務的現象及時介入,可以對子女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主動贍養老人,對于無法勸服的子女可以利用法律手段,對其施以法律手段。
(三)完善農村養老保險制度
農村養老的另一個關鍵在于社會養老保險,家庭養老已經不再是唯一的養老方式。國家應調整財政分配,除對農村養老提供補助外,可以在農村地區興辦養老院,讓更多的老人在設施、人員齊備的養老院安享晚年。養老保險費用一是由政府財政補貼,二是公民個人繳納部分。農村老人收入有限,所以在個人繳納部分國家可以給予一定的優惠政策,使農村老人交得起養老金,在給予養老金方面可以適當提高他們的數額,使得他們得養老無憂。其次還要完善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國家和政府為保障收入難以維持最基本生活的農村貧困人口而建立的一種社會救濟制度。發展和完善農村合作醫療保障制度,保障廣大農民群眾的基本醫療需求,解決他們的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需要不斷的努力。
(四)加強思想教育,更新養老觀念
受傳統觀念影響,老人往往依賴家庭養老,對于去養老院存在排斥心理。因此要關注對老人和家庭成員養老觀念的轉變工作,所以社會可以宣傳家庭養老外的方式,我們要改變社會、家庭對于老人在養老院養老的抵觸或偏見。現代社會家庭成員結構的變動,養老費用的提高以及工作的繁忙等等,都對年輕一代產生了巨大的壓力。老人在養老院養老能夠享受到專業的服務,也讓家庭成員的缺失問題得以緩解,人口流動下,這是對于家庭養老的一個相對優選的彌補方法。面對家庭養老出現的諸多問題,另外一個需要轉變的養老觀念就是女兒也是傳后人。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社會文明的進步,女兒參與贍養娘家父母的行為開始普遍化,成為農村家庭的新風俗。
五、結語
人口流動使得“留守老人”問題日益顯著。在人口流動引發了一系列問題后,政府、社會、公民、慈善組織等各個團體都應該思考農村養老問題。我國即將進入老齡化社會,人口流動也在急劇進行,農村老人的養老是一個家庭甚至是整個社會都應該關注的重要問題,我們要積極尋求可行的途徑,給老人安度晚年創造盡可能的良好的環境。(作者單位為南京理工大學公共事務學院)
作者簡介:黃天宇(1993——),女,漢族,江蘇省海門市人,學歷: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互聯網交通管理、公共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