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雅
1 引言
托馬斯·哈代是十九世紀英國的著名作家,他寫作風格獨特,寫出過許多的長篇小說、短篇小說和詩歌。這其中有一系列的小說因故事的發生背景都是威塞克斯,而被稱作為“威塞克斯小說”。威塞克斯(Wessex)是哈代故鄉的古英語名字,《遠離塵囂》被認為是威塞克斯小說的開篇之作,在其中哈代首次使用“威塞克斯”這個名字,這片土地“北起泰晤士河,南抵英吉利海峽,東以海靈島至溫莎一線為界,西以科尼什海岸為邊”,隨后一個漸漸明晰的屬于哈代的土地在他的筆下徐徐展開,本篇研究的《牧羊人見聞》以威塞克斯作為背景的短篇《牧羊人見聞》是哈代記錄的在工業文明侵襲前的農村人們的生活,在這里風景和人之間相互作用,清楚的展現了在人的參與下風景所具有的深刻內涵。
《牧羊人見聞》講述了一個年輕牧羊人在四個明月之夜的所見所聞。牧羊人目睹了位高權重的公爵因為誤會而殺了一個試圖勾引自己妻子的男子的全過程,公爵為了讓牧羊人保守秘密,逼他做了交易,送他去讀書,就這樣相安無事過了幾十年之后,已經長大的牧羊人告訴公爵,原來當時的一切也被老牧羊人看見了,事情暴露,公爵憂慮過重而意外而亡。本文將以哈代的短篇《牧羊人見聞》入手,以小說中展現的風景作為分析對象,從風景政治的角度去分析其中有關風景部分的內容,望能以小見大,首先讓中國讀者關注他的短篇小說,同時讓讀者有一個新的關于小說中風景分析的切入角度,從而了解風景政治的重要意義。
2 關于風景研究的簡介及其蘊含
“風景政治”這一概念包括了“風景”與“政治”這兩個詞。在以前是沒有“風景”(Landscape)這個詞的,人們把身邊的景物稱之為“自然”(Nature)。從自然到風景其實是有一個歷程,風景既是自然的環境,也是文化的創造。一個方面是風景中的自然部分,即風景的客體部分。黑格爾認為其是“一系列的復雜的對象和外表聯系在一起的許多不同的有機的或是無機的形體”,例如“山峰的輪廓,蜿蜒的河流,樹林”等等。另一方面,風景是一種文化創造,作為風景中的主體部分而存在的人賦予了風景審美價值。安德魯斯認為主體獲得了一種針對客體的審美化的組織框架,真正重要的也正是主體的組織框架。“框架從實際意義上限定了風景,不僅反映在決定風景的外部界限,也反映在風景是被它的框架構成:失去了那個框架它就不再是一個風景了”,毫無疑問人在風景中有著巨大的作用。而“政治”一詞指的是上層建筑領域中各種權力主體維護自身利益的特定行為以及由此結成的特定關系,它是人類歷史發展到一定時期產生的一種重要社會現象。早期政治是指讓一個組織得以正常運轉的一套規則,在現代社會,政治則更多是一種權利的規則,擁有特定權利的特定的人,在社會組成中具有特定權力和義務。在權利這場復雜的游戲里風景至關重要,人借助風景作用于他人和社會。“風景政治”卻不簡簡單單是這兩個詞的意義加和。從十八世紀以來,英國在風景方面發生了很多變化。自然到風景的過渡也就是在這個時期凸顯,到了十九世紀風景已經成為了英國社會的一個至關重要的部分,旅游業也在英國發展起來。再到后來的工業革命,風景因為被破壞更加引起人們的目光。風景不僅僅是個名詞,在風景政治中它更多的作為一個動詞存在。風景說到底也是一種政治,因為所有的風景背后都是人,這些人有權控制、利用、表征、再現、改造這些風景。“風景一旦確立之后,其起源則被忘卻了”,但是“風景”這個詞確實涵蓋了豐富的內容值得深究,國外的研究已經從多方面對風景進行了不同解讀,如米切爾主編的《風景與權力》,埃里克·赫爾施和邁克爾·歐漢龍的《風景人類學》等。風景絕不是一個可以被忽視的名詞,它因為主體部分意識的覺醒而產生了審美意義,有了文化內涵,有了深刻的政治屬性。風景政治深刻認識到人在風景中的重要作用,風景在人的參與下變得意義非凡,同樣的人也因為風景而被分離,成為風景外的人和風景內部的人。當然對于“風景政治”這一概念,還沒有人明確的給出過。
3 《牧羊人見聞》中的風景
在《牧羊人見聞》這個短篇小說中風景描寫始終穿插于故事中,展現了威塞克斯這個地方美麗的風光和淳樸的農業生活,它在用作故事背景之外還有許多更深層次的作用。本文將從風景政治的角度出發,來探究風景與人的關系,風景與權力的交錯,風景的階級性,風景的文化內涵,其中的審美意義等方面。接下來將在威塞克斯和“魔鬼之門”這兩處展開具體探究。
3.1 中威塞克斯
小說的背景是哈代的故鄉英格蘭多塞特郡多切斯特鎮的上波克罕普敦村,他挖掘并沿用了“威塞克斯”這一古老而模糊的西撒克遜古代王國名字。這里是英格蘭西南部地區,是英國國內最為風景優美且歷史悠久的地區之一,通過對哈代的眾多作品的研究可以發現,這里有邊綿起伏的牧草農田,崎嶇險峻的海岸港灣,古老幽深的園囿田園,星零散落的村落人群,蒼郁凄迷的山丘荒原。《牧羊人見聞》的開篇就對環境做出了描述:“圣誕節的冷月照耀著一片叫做馬爾博瑞丘陵的低矮山丘,這片山丘坐落在英格蘭西南部的中威賽克斯。”誰會去欣賞這些風景呢?這些風景屬于風景外部的權利擁有者,就是山谷里舍克弗洛斯特城堡的公爵先生,他擁有方圓數英里的每一塊農田和每一座房屋。自然的風景就擺在那里,原本只會受到季節變更等自然力量的影響,實際上它卻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風景外部的權利擁有者。他用自己的眼光去審視他的城堡、農場、田野和山谷。他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去改造、運用他的風景。他還可以邀請和他同樣擁有土地的其他的風景外部的公爵等,當然他們就是純粹的欣賞風景,不會把自己的想法作用與不屬于他們的風景。于是因為風景外部的人的審美被注入自然風景之中,風景就具有了美學意義。首先,風景外部的人要具有審美。他們一定是有權有勢的,在十九世紀的英國這些人無疑便是那些有封號的英國皇室,他們所接受的是最好的教育,所以他們一定具有審美趣味,他們甚至就是整個英國的流行時尚、社交規范禮儀的代表。另外,審美是如何體現在風景中?他們擁有土地,風景外部的人絕對不會滿足于未開化的風景,人有一種征服欲,他們會渴望把土地變成自己的東西。所以他們會對土地進行改造,這里建一個小屋,那里修一個池子,對他的所有地命名,為它作畫,把它分配到下一層人的手中,在風景中會透露出它的所有者的文化內涵。風景的擁有者甚至可以干涉風景內部的人,奴隸和農民,沒有權力和土地的牧羊人。風景內部的人根本無暇顧及迤邐的風景,“村夫俗子對他們的自然環境漠不關心”。而當他們在勞作時,他們甚至會被看成是風景的一部分。人利用風景把人和人分開,風景中透露出來階級性,權力威力巨大。
3.2魔鬼之門
該小說中最為重要的景莫過于“魔鬼之門”了,它在小說中貫穿始終,它見證了全部的故事,它像是舞臺的背景,永久的矗立在那。最開始提到它是透過牧羊人的視角,“在那小屋的南面的窗戶望去,可以看到堆成門形的三塊古老的石頭,這些石頭被村民們稱為‘魔鬼之門,已經在那矗立了兩千多年。它們斑駁殘破,飽經風霜,但今夜在銀色的月光照耀下,卻宛若新生。”從描寫中可以看到這是些非常古老的石頭,三塊古老的石頭堆成了門形,這應該是人為建造的景觀,它帶有一種神秘色彩。在這很容易可以聯想到英國的巨石陣。兩者有許多相似之處。在外型上它們都是由巨型石塊搭成的門型或稱之為棚型景觀,它們都是年代久遠的遺留物。有人說巨石陣是天文臺,說它是祭陵,說它是神秘的宗教場所,還有人說它是太陽神廟,總之是還沒有定論。但是人們都賦予了它們人的意志,人敬畏自然又利用自然。當地的人們冠以其魔鬼的稱呼,魔鬼往往是令人感到畏懼神秘的。在英國“魔鬼”一詞是指在宗教中擁有最強力量的邪惡存在,“不愿意順從神的人的私欲是魔鬼”、“引誘人犯罪的也是魔鬼”,這些最強權利和風景外部掌握極大權利的擁有者相呼應。最開始牧羊人年紀小,不懂得由罪惡產生的恐懼,“不知者無畏”,所以他能夠正視那“魔鬼之門”。所有的故事在這門前展開,那幾個明月夜,月光透亮的照在這宛若新生的古老石門上,第一夜,年輕世俗的公爵夫人知道奧格本上尉對她的感情,在看到了那個可憐的求愛者后,她巧妙的拒絕了他;第二夜,公爵因為憤怒和沖動殺了可憐的上尉,將他拋在“魔鬼之門”后的大洞中;第三夜,公爵和夫人發現了在黑暗中窺探的小牧羊人,后來公爵獨自再來,逼迫小牧羊人保守這個秘密,公爵把小牧羊人帶到“魔鬼之門”的面前,“你現在對著這些古老的石頭發誓,假如你提及自己曾經是牧羊人或者說出那晚看到的事,這里的鬼魂就會找到你、懲罰你。”在基督教《圣經》的《約翰書》第三章第八節中有這樣的話“犯罪的便是魔鬼,因為魔鬼從起初就犯罪”,公爵犯罪,他殺了人;小牧羊人也犯了罪,他為了活下來必須隱瞞這件罪惡的事,于是在“魔鬼之門”前,小牧羊人發了誓,就像是和擁有強大力量的魔鬼做交易,他用保守這個秘密換取擺脫牧羊人的命運。牧羊人有了受教育的機會,他擺脫了勞作,接受教育意味著他能從風景內部跳脫出來,公爵作為風景外部的人可以輕易的根據自己的利益所需改變風景內部可憐的勞作者的命運。在“魔鬼之門”小牧羊人的階級發生了變化,這種罪惡的變化下使“魔鬼之門”對牧羊人的意義變了,他的命運被改變,但他要以忍受權利壓迫和心理負擔為前提。這就是風景在人的力量下對風景內部的人的輕而易舉的改變。過了很多年,小牧羊人發現原來這秘密不僅僅只有他知道,他告訴老公爵這件事,老公爵夢游去了“魔鬼之門”,在路上摔死,公爵最終還是沒有逃過他的懲罰。
哈代的這個故事簡單平實,展現的是一個英國村落里發生的不同階級之間的悲劇故事。富人擁有土地,擁有權力,窮人僅為了生存,所以風景是富人的,窮人什么也看不見。人通過風景把人分開,巧妙又冠冕堂皇。
4 結論
托馬斯·哈代的《牧羊人見聞》以威賽克斯為背景,講述了在“魔鬼之門”前發生的故事,為人們展現威塞克斯這個十九世紀英國農村恬靜古樸的風景的同時,描述了那個時代階級之間的差異。本文從一個全新的角度解讀這個故事,在了解這個故事的同時,也對讀者說明了風景政治的深刻含義。風景不僅僅單純是自然景觀或是人文景致,人在其間影響深遠,滲透在詩歌作品中,小說故事中。人們很早就關注著自然,而后人加入到了其中不斷豐富了風景的含義,再后來工業革命興起,風景被逼迫到險要的境地,它被吞噬,被遺忘。英國作為風景旅游業的發源地,同時作為工業革命的帶頭人,這雙重身份下,風景的變遷在其中是最為鮮明的。如今,我們又一次注意風景,去深究其背后的政治、文化、美學等內容。這有極大的意義,可以看清風景在歷史中充當的角色,更好的掌握,也更加在我們未來的面對風景政治有關的問題時可以掌握好話語權,去分析處理問題。
(作者單位:安徽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