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淼
清代作家吳敬梓所著的《儒林外史》假托明朝的時代背景,實際反映的卻是康乾時期讀書人或追逐功名富貴或淡泊名利的生活景象,借助不同士子類型刻畫了士這一重要封建階層的生動形象,為世人呈現出讀書人的百態生活。精彩的故事敘述、多角度的人物描畫、對現實的諷刺與批判,使得作品成為中國文學史上批判現實主義的杰出小說。
1 古代士子類型發展
士一直以來都是封建社會中不可缺少的一份子,關于士的起源余英時先生認為“士在古代主要泛指各部門掌事的中下層官吏,多數近代學者認為士最初是武士,經過春秋戰國時社會變動轉化為文士。”進入封建社會后,他們成為封建統治階級的一部分。不管是做官還是平民,一部分士仍然保持一種作為知識分子任重道遠的尊嚴感和放浪形骸的灑脫精神,這也是自古以來士子最受世人推崇尊敬的形象;而另一部分士人或追逐名利或沉迷官途,為仕途奉獻自己的一生的這些士子類型是社會沉淀的結果,也是時代發展造就的典型。
2 《儒林外史》中士的形象
閑齋老人在《儒林外史序》里寫道“其書以功名富貴為一篇之骨,有心艷功名富貴而媚人下人者,有倚仗功名富貴而驕人傲人者,有假托無意功名富貴自以為高,被人看破恥笑者,終乃以辭卻功名富貴,品地最上一層,為中流砒柱。篇中所載之人,不可枚舉,而其人性情心術,一一活現紙上。”閑齋老人可謂字字珠璣,用極少的話語解讀了《儒林外史》的真諦。
2.1潔身沖淡的賢人
辭卻功名富貴的名士是作者吳敬梓所提倡的真名士。他們清高自詡但并不偏激與世界脫離,而是希望為社會做一些貢獻,即能以自己的道德品質影響世人。作品在開頭就樹立了一個好榜樣,開宗明義的寫了潔身自好,樂道安貧的志士王冕,以此告訴所有的知識分子,不能被八股文,追求功名富貴所束縛。王冕幼時雖家境貧困,仍不改志向,靠自學學問,終成為當世名畫家,但他與一般走仕途的讀書人不同,他不因當時的名聲求官加爵,只靠賣畫過活。朱元璋稱帝后,征聘他出任高官,他都避隱而不出,一生從不慕富貴顯達,氣節高尚,令人敬仰。作者以王冕開篇,顯示出對理想人物的向往。王冕是與自然合為一體的名士,他熱愛自然,講求心靈的安逸與從容,“王冕天性聰明,年紀不滿二十歲,就把那天文,地理,經史上的大學問,無一不貫通。但他性格不同,既不求官爵,又不交納朋友,終日閉門讀書。”這是書中任何一個士子都不能做到的,就連被認為是作者原型的杜少卿都不能做到如此堅毅自得的性格,淡薄名利富貴的王冕實在是作者心中所羨慕的名士,也是作者在書中著力提倡的典范。
2.2假裝風流的假名士
那些為了利益而諂媚做官之人,為了富貴匍匐于官僚商人的腳下,成為最讓讀書人看不起的一批人。八股士和假儒士是當時士族階級的主流人物,只有通過八股取士才能達到做官的目的的時代背景造就的是一批前赴后繼的八股士者,他們有共同的特點有:讀書,做八股文,一心一意走仕途。他們所作的一切都有一個終極目的—一頂烏紗帽,這頂烏紗帽承托著他們的名與利,“遠大前程”就像一面旗幟召喚著他們前赴后繼,勇往直前,甚至不惜放棄自己作為讀書人應該有的尊嚴與自豪感。如著名的周進,在貢院痛哭,為個功名利祿死去活來;而更出名的范進,之于周進是有過之而無不及,中舉后興奮的傻笑,狂奔瘋跑,最后在丈人的掌箍下才恢復理智,讀者讀到這一段時也不禁啞然失笑。這些人為了仕途直到五六十歲才中舉,但至少他們還是幸運的那部分文人,還有更不幸的,在取士的道路上奮斗終生仍然一事無成,禁錮了思想荒廢終生,在他們心中只有取士一條路再無他法。鉆進四書五經八股文的條條框框中不斷前進不斷摸索得出的禁錮思想,最終成為一朝皇帝的代言人,再沒有文人的思想,矢志不渝的氣節,為民請愿的勇氣。
2.3從淳樸善良到虛偽勢利
《儒林外史》的成功還在于它塑造的人物不是臉譜化的,小說中的人物性格隨著事件、時間發生改變。在同時期的小說中也有對士子的描寫,但都是以一種陪襯式的視角出現,人物性格并不鮮明,像《水滸傳》中的士子只是對英雄的陪襯,以幫助突顯英雄,自己本身沒有鮮明的個性;《西游記》中的唐僧是個知識分子的形象,可惜他雖有虔誠而虛幻的人道主義關懷,但無經世處事的實際力量。吳敬梓在人物形象的處理上對前期的小說既有繼承又有發展。他在小說格式上繼承了傳統章回小說形式,而在塑造人物時把人物的形象描寫的多元化,且人物的性格和心理在隨著故事情節的變化而變化,例如小說中典型的發展中人格人物—匡超人,他從昔日的淳樸少年到最后發展成為一個毫無廉恥之心,狡詐虛偽的小人,匡超人一步一步走向靈魂墮落的過程,既生活環境的步步緊逼也是人心腐爛的寫照。
3 小結
魯迅先生評價《儒林外史》是諷刺小說之最,在《中國小說史略》中說到,“迨吳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摘時弊,機鋒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諧,婉而多諷,于是說部中乃始有足稱諷刺之書。”小說從不同的側面深刻的反映出讀書人的生活境況,語言清冽,或可悲可笑,或可敬可嘆,真不愧是諷刺小說的經典之作。相信會越來越得到研究學者的重視,研究出更多學術思想。
(作者單位:西安汽車科技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