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福
摘 要:現代社會經濟飛速發展,社會群體的生活水平明顯提升,對建筑裝飾裝潢質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當前建筑裝飾裝潢在涂料墻面、石膏板吊頂以及地面瓷磚鋪設等方面極易出現質量問題,影響建筑裝飾裝潢的整體效果,本文就此進行簡要分析,并提出建筑裝飾裝潢質量問題的解決對策,僅供相關人員參考。
關鍵詞:建筑裝飾裝潢;質量問題;解決對策
1 引言
建筑裝飾裝潢工程的系統性和綜合性較強,涉及工序繁瑣且業務范圍廣泛,對建筑施工人員專業素質及綜合能力的要求較高,一旦建筑裝飾裝潢出現質量問題,會嚴重影響建筑物的使用性能,且無法滿足社會群體對建筑物的綜合要求。在此種情況下,加大力度探討建筑裝飾裝潢的質量問題及解決對策是非常必要的。
2 建筑裝飾裝潢的質量問題
2.1 涂料墻面
涂料墻面是建筑裝飾裝潢施工中的重要工序,極易出現表層涂層開裂、涂層分化或墻體表面縱橫交叉裂縫等問題,嚴重影響建筑裝飾裝潢質量,甚至出現保溫層滲水等問題,一定程度上影響建筑物使用性能的發揮。
2.2 石膏板吊頂
在建筑裝飾裝潢工程中,一旦設計中龍骨受力變形或吊桿高度過高、間距過大,極易導致石膏板開裂,導致質量問題出現。在安裝施工過程中,一旦施工工藝不適宜,在內應力作用下龍骨極易出現石膏板開裂情況,影響建筑裝飾裝潢質量。
2.3 地磚鋪設
地磚鋪設過程中也極易出現質量問題,以接縫不平整、空鼓脫落和色變等問題為代表,一旦粘結材料不充實或地面基層清理不到位,極易出現空鼓脫落問題。若瓷磚質量不過關或施工操作不當極易出現色變,而施工操作誤差和瓷磚規格等則是影響瓷磚接縫的主要因素,這些都是導致地磚鋪設質量問題的關鍵,需引起高度重視。
3 建筑裝飾裝潢質量問題的解決策略
3.1 加強企業內部管理
在建筑裝飾裝潢工程中,為有效控制質量問題,建筑裝修企業應積極開展內部管理與控制,完善內部管理制度,為企業內部管理提供可靠支持和依據。因此在建筑裝飾裝潢工程中,建筑裝修企業應妥善管理好施工中所應用到的各種機械設備和施工材料,確保機械設備處于待使用狀態,在施工現場妥善保管施工材料以免影響其使用性能。施工中應規范使用機械設備以免引發安全事故,各項施工操作的規范,切不可對已經裝修好的部分造成二次污染,通過科學的內部管理,為建筑裝飾裝潢質量控制奠定良好基礎。
3.2 制定裝飾裝潢預案,搭設樣板
在建筑裝飾裝潢工程正式施工之前,應組織專業技術人員制定建筑裝飾裝潢預案,明確施工工序,探討施工細節,制定科學的裝飾裝潢預案,最大程度上避免返工等問題出現而影響施工進度和裝飾裝潢質量。待制定裝飾裝潢預案后應及時搭設樣板,安排專業人員對樣板進行檢驗,一旦發現問題應及時采取有針對性的解決策略,通過資源的科學利用,加強建筑裝飾裝潢工程質量控制,確認無誤后可開始全面施工,通過此種方式,能夠減少不必要的裝潢質量問題發生,推進建筑裝飾裝潢工程的有序開展。
3.3 施工材料控制與施工技術管理
在建筑裝飾裝潢工程中,為全面提高建筑裝飾裝潢質量,應嚴格做好施工材料控制與施工技術管理。也就是說,施工單位應結合建筑裝飾裝潢工程的實際需求,正確選購裝潢材料,確保其滿足建筑物裝飾的質量要求的同時,加強工程成本控制。裝修企業在選購施工材料時應嚴格檢查材料出廠證明、質量檢驗合格證等相關材料,對材料生產廠家的信譽進行審核,并仔細檢查施工材料的性質、規格、型號等,確保其滿足建筑裝飾裝潢工程的材料要求,全面提高建筑裝飾裝潢工程質量。不僅如此,在實際施工過程中應加強施工技術管理,定期組織施工人員參與技術培訓,全面提高施工隊伍的技術水準。實際裝飾裝潢施工中應嚴格做好施工現場的檢查和監督工作,及時與業主溝通,對施工方案進行優化調整,確保建筑裝飾裝潢工程質量可靠,且滿足業主的多元化需求,全面提高建筑裝飾裝潢工程質量。
3.4 開展動態化質量管控
為促進建筑裝飾裝潢質量問題的妥善解決,在實際施工中可開展動態化質量管控,針對建筑裝飾裝潢各工序銜接情況及施工細節等問題進行動態化監管,在發現質量問題的第一時間進行妥善修整處理,最大程度上避免質量死角出現,從而全面提高建筑裝飾裝潢質量。
4 結語
綜上所述,為促進建筑裝飾裝潢質量問題的妥善解決,保證建筑裝飾裝潢的整體效果,在實際施工過程中應當從企業內部管理、設立樣板、施工材料與施工技術管控等多個方面入手,加強建筑裝飾裝潢質量管理與控制,推進建筑裝飾裝潢工程建設的規范有序開展,促進建筑物使用價值的最大化發揮,為建筑行業的持續健康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參考文獻:
[1] 劉新海.淺析裝飾裝潢工程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措施[J].科技創新與應用,2017(1):264.
[2] 朱卓琳.建筑裝飾裝潢的質量問題及解決對策[J].現代裝飾(理論),2016(7):24.
[3] 陳玲.關于建筑裝飾裝潢的質量問題及分析[J].現代裝飾(理論),2015(3):14.
[4] 湯許.關于建筑裝飾裝潢的分析探討[J].現代裝飾(理論),2013(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