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雯婷
敘事學理論起源于西方,籠統來說是對小說的敘事結構、敘事特性等進行分析的一種理論工具。而夏洛蒂·勃朗特的長篇小說《簡·愛》是一部帶有自傳色彩的作品,講述一位從小變成孤兒的英國女子在各種磨難中不斷追求自由與尊嚴,堅持自我,最終獲得幸福的故事,塑造了一個敢于反抗,敢于爭取自由和平等地位的偉大女性代表人物。本文就將從敘事學角度來剖析《簡·愛》中的這一偉大人物形象。
1概述
“敘事”一詞最早見于柏拉圖的《理想國》,而“敘事學”一詞最早由結構主義文學理論家托多羅夫提出。他在1969年發表的《〈十日談〉語法》中寫道:“……這部著作屬于一門尚未存在的科學,我們暫且將這門科學取名為敘事學。敘事學,顧名思義是關于敘事的一門科學,大體上是指在時間和因果關系上有聯系的一系列事件的情景再現,是關于敘事作品,敘述結構以及敘述性的理論工具。而在敘事學的世界里,有一個專業術語叫“聚焦”。
《簡·愛》小說引人入勝地展示了男女主人公簡愛和羅切斯特波瀾不斷的愛情故事,成功塑造了一個不顧一切艱難,擺脫一切舊習俗和偏見,為了爭取自由,為了爭取平等,為了爭取作為一個人所擁有的最基本的道德尊嚴而奮起反抗的偉大女性形象。
2用敘事學角度剖析《簡·愛》
首先從《簡·愛》中的人稱敘述方式分析。《簡·愛》是采用第一人稱敘述的方式來展開全文的。在當時女人沒有話語權,一切都由男人當家做主的英國,這種敘述方式明顯的打破了現實傳統。其實從本質上來講,第一人稱或者第三人稱并沒有什么太大的區別,只是由于敘事背景和敘事目的的不同所造成的不同敘述效果,然而作為一名女性作家,從英國當時的社會背景以及社會現實出發,就難免被人詬病。從而《簡·愛》這部小說也被認為是夏洛蒂·勃朗特的自傳體小說。
不僅如此,在整部小說中描寫的每一件事物和每一個人物的心里,動作,語言等都不能夠在當時的英國社會中看到。所以當作者采用了第一人稱的敘述方式時往往可以使讀者情不自禁的將自己代入,也就是說這時的讀者就是小說中的主人公,因此會因為情節的層層遞進而產生強烈的共鳴,不論讀者這個時候是怎么想的,她的出發點都是從第一人稱的這個人物,會想象如果自己處于此情景之下會怎么辦。所以《簡·愛》這部小說是從一個特殊的角度,即人稱方式來描寫社會中大多數女性的心理,側面烘托出了當時的英國女性對自由,對平等,對人權的殷切希望。
其次從小說內容來看,那個時候的英國是維多利亞時代,即南權主義橫行。幾乎在所有人的心中都有著一個不用說的默契,一個優秀的女性應該是以男人為天,他們說什么就是什么,女人只有順從照辦這一個選擇。若是女人出去拋頭露面或者公然反抗質疑男人的決定,就會被群起而攻之。而小說中的簡·愛則相反,她敢于向現實說“不”。她反抗男權社會,努力追求自我,努力爭取婚姻自由,追求屬于自己的幸福,所以她不接受沒有婚姻的愛情,也不接受沒有愛情的婚姻。她亦是善良、誠懇、賢淑的。
小說中當她就要和自己心愛的男人羅切斯特步入婚姻的殿堂時,她發現羅切斯特的妻子其實沒有死,就是自己見到過的瘋女人,這使得她非常痛苦,羅切斯特亦然,因為這個時候的他也已經深深的愛上了簡·愛。但是從法律的角度出發,他們的愛情是不被允許的,這使得兩人陷入深深的痛苦之中。就這樣在一個凄清大雨的夜晚,簡·愛離開了莊園,也離開了她的愛人羅切斯特。在尋找新生活的路途中,簡·愛過得并不好,她風餐露宿,過著饑一頓飽一頓的日子,受盡萬般折磨,最后被牧師圣·約翰收留,并留在當地的一所小學校當老師。不久之后,簡·愛得知叔父去世并給她留下一筆遺產,與此同時還發現收留她的圣·約翰其實是她的表兄,簡·愛決定將財產平分。因為圣·約翰是個狂熱的教徒,打算去印度傳教,所以在臨出發之前他向簡·愛求婚,希望簡·愛嫁給他并隨他一起去印度,但圣·約翰并不愛簡·愛,他向簡·愛求婚的理由僅僅只是因為她適合做一位傳教士的妻子罷了,所以簡·愛毅然決然的拒絕了他。受到生活給予她的一系列磨難后,簡·愛決定再回去看看羅切斯特。所以她回到了桑菲爾德莊園,然而那座曾經歌舞升平的華麗宅子已便成一片廢墟,她才知道羅切斯特的妻子,就是那個瘋女人放火后墜樓身亡,羅切斯特也因此受傷導致殘疾。簡·愛找到了他,在驚訝之余頗受感動,所以最終和他結了婚,過上了屬于自己的幸福生活。
3結束語
小說結尾講述的是羅切斯特的莊園毀了,而他自己自己也變成了一個殘疾人。但是我們看到,正是因為這樣一個條件,使得簡·愛不再在尊嚴與愛之間互相矛盾,她認為自己和羅切斯特結婚的時候是有尊嚴的,當然也是有愛情的。 《簡愛》所展現給我們的正是這種返璞歸真,蕩滌心靈的全新感受,是一種追求全心付出的感覺,是一份不計得失的感情,就猶如一股清泉,想要凈化每一個讀者的心靈。
(作者單位:西安翻譯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