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潮
隨著城鎮化進程的不斷深入,農民工作為一個新的社會階層越來越壯大,但是無論是因為被迫還是自愿,由于思維意識和生活環境的不同,他們在融入城市的過程中形成為一個獨立的社會階層,與社會原有居民很難成為一體化狀態。中國“農民工”可以說是一個龐大的群體,他們的身份到底是農民還是工人,還是被邊緣化后形成了新的階層?我們必須做深入研究農民工群體的特點,嘗試探索提出對策,預防農民工群體社會撕裂傾向。
社會是由經濟、政治、文化、生態等共同構成的一個復雜系統,社會撕裂的表現首先是經濟的撕裂、政治的撕裂、文化的撕裂和社會沖突的增多。這些撕裂有一個共同的基礎就是經濟撕裂。
當今中國正處于多元化發展的進程中,無論是個體意識還是群體意識都呈現出多元立場,使社會形勢極為復雜,也同時撕裂者我們每一個個體。在這場復雜的無休止的博弈中,每一個生命都可能成為受害者,無論你是達官還是平民,是富豪還是乞丐。地區之間被撕裂傾向,行業之間被撕裂傾向,人和人之間被撕裂傾向,信仰被撕裂傾向。各種社會問題接踵而至,比如,貪污腐敗,賣淫嫖娼,下崗失業,污染礦難,物欲橫流,假冒偽劣,坑蒙拐騙,網絡謠言層出不窮,網絡暴力和輿論綁架的現象屢屢出現,撕裂著每個人的身心等等。
1社會可能撕裂傾向的原因
隨著城鎮化進程的不斷深入,農民工作為一個新的社會階層越來越壯大,但是無論是因為被迫還是自愿,由于思維意識和生活環境的不同,他們在融入城市的過程中形成為一個獨立的社會階層,與社會原有居民很難成為一體化狀態。
當今的中國“農民工”可以說是一個龐大的群體,他們的身份到底是農民還是工人,到底是屬于哪個階級?還是被邊緣化后形成了新的階層?但是深思之下,身份的轉變能否表明他們可以以新的身份融入社會化進程?是否會產生新的矛盾?在經濟社會發展中,先富起來的人以及既得利益集團也是從這個社會發展進程中分化出來的,他們也成為了新的階層。這些群體和階層的社會認同心理、思想等對我們主流文化的構建都會產生重要的影響,是消極的還是積極的,我們必須做深入研究。
1.1各種社會因素的影響
第一,經濟因素,這是導致社會沖突的主要原因。由于我國的經濟體制在初次分配中造成了貧富的巨大差距,經濟領域中產權不清晰,爆發群體性事件增多,社會沖突顯著。第二,政治因素。不同集團的經濟利益在不斷聚集和發展的催動下終會上升成為集團的政治訴求。在社會轉型期會變得尤為激烈和頻繁,主要包括因政見不同所引發的政治集團之間的權力爭奪。第三,文化因素。由于文化原因,比如意識形態、宗教信仰或民族風俗之間的差異,而產生的社會沖突在社會的轉型期是必然存在的。
1.2社會出現信任危機
主要是對政府的公信力大大減弱,最嚴重的后果,就是民眾再也不相信表面的、形式的東西,民眾對中國各項制度缺乏信心。
1.3社會對立階層的形成
官二代、富二代、窮二代等稱謂一經被創造出來,這些稱號把民眾劃分成兩個對立的階層:權貴階層和貧窮階層。
中下層的民眾向上的渠道被阻塞, 而他們承擔大部分改革的代價卻只享受小部分的成果,這不可避免的引起他們的不滿、反抗情緒,甚至引發社會階層間的沖突。
2 社會撕裂傾向的危害
2.1造成權力高度“壟斷”與社會分配不公
既得利益集團的權力壟斷造成了中國經濟結構畸形,社會資源分配嚴重不公。既得利益集團會利用現行法律在保護私有財產方面的漏洞而實施的對農民工私人財產的巧取豪奪。農民工的一些合法權益的缺失使得他們不能通過有效的途徑表達利益訴求,作為改革承擔者的他們在一個人道精神缺乏、文化素質不高和集權濃厚的既得利益集團在推卸了對社會的保障責任后,農民工就有可能出現仇視社會心理,自覺不自覺就會把自己從社會劃分出來成為一個“獨特而又孤立的社會階層群體”,無法很好地融入社會主流價值認同上去,無法很好的形成文化自覺,就有政治認同撕裂的傾向。
2.2意識形態失效與社會價值觀困境
在一個多元的社會里,集體行動的精神可能在于在基礎秩序的存在,它的實質是一種價值觀信仰。一個社會的核心價值觀是一個社會長期進化形成的。核心價值觀是一個社會最根本的凝結劑。社會意識形態和核心價值觀是相輔相成的,國家意識形態決定著核心價值觀,而核心價值觀反映著鞏固著國家意識形態。農民工群體進城務工更多的為了獲取經濟上收入,無可厚非,但是,這個特殊的群體整日為了收入工作時間長、工作生活單調乏味,大都是“打工掙錢的”心態,很難從文化自覺上對核心價值觀的認同,就沒法更好的政治自信。把社會認為是“叢林狀態”而必須遵守“叢林法則”,農民工對意識形態認同就有可能失效,社會價值觀會有可能走向困境,我們必須認真研究農民工群體的特殊性,找到合適的契合點。
2.3社會階層“板結”
在一個的社會里,階層之間的流動會使得社會保持健康和活力,然而在當下中國社會關于“二代”現象描述越來越多,它表明社會階層之間流動的機會越來越少,社會階層固化、社會“板結”傾向嚴重?!岸酪u”的“官二代”、“富二代”在“拼爹游戲”中把“窮二代(農民工)”有撕裂的傾向。
3 社會撕裂傾向的對策
3.1文化自覺方面——農民工群體所在社區要對口宣傳和幫扶
用文化自覺構建社會基本倫理才能建立鞏固的發自民心的價值觀,預防社會撕裂傾向。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大精神力量。我們的農民工群體是一個可愛的群體,勤勞樸實的群體,愛國愛黨的群體,從他們身上我們能看到中國最廣泛群體身上的優秀品質和文化自覺,但是我們也必須深刻地認識到農民從農村到城里務工,背井離鄉的背景下本身就有與社會割裂狀況,干的是最累的活,更多的身影是在工作場所,如果他們的合法權益得不到更好保護,就有社會撕裂的傾向。農民工群體所在社區要對口宣傳和幫扶,形成機制化。用農民工群體喜聞樂見的方式方法做宣傳,讓農民工在自覺抵御不良文化沖擊的同時,對我國主流文化及意識形態加以接受和認可,進而對我國社會更加充滿信心,愿意共同努力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貢獻力量。
3.2經濟方面——強調社會公平并不排斥效率,要正確處理好效率與公平的關系。
“要研究個人,首先要研究他們的物質生活條件,研究他們所處的社會關系,研究他們的社會活動。隨著生產的發展,人們的社會關系和思想觀念也會發生相應變化。人們在自己生活的社會生產中發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們的意志為轉移的關系,即同他們的物質生產力的一定發展階段相適合的生產關系。這些生產關系的總和構成社會的經濟結構,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層建筑豎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會意識形式與之相適應的現實基礎。所以,我們要預防社會撕裂,就一定要注重經濟活動,在現代國家,尤為重要的就是確保經濟體制的良性運轉。
3.3政治層面——讓更多的農民工參與政治建設
近來,社會階級分層、貧富差距已經開始引發一些比較激烈的社會矛盾、社會爭論和社會沖突,對此,我們要十分小心,應盡量采取緩解社會矛盾的對策,以預防社會撕裂。農民工作為游走在工人階層與農民階層之間的社會邊緣群體的典型,其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動蕩,他們在保持傳統的社會意識形式之下,又受到現代社會意識形態的沖擊,他們自身缺乏被社會認同的心理。這在一定程度上會加劇社會的不利因素,龐大的農民工群體若長期難以被社會所接受,或者他們難以融入現代社會,在遭受不公平待遇后,極易爆發社會沖突。建立農民工社區,聽取農民工群體的意見;制定農民工參政議政的相關監督和保證措施,要把農民工參政議政的要求,體現到黨和政府對重大決策的執行過程中。
(作者單位:西安培華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