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麗蕙
為了解決生態文明建設的需要與目前生態文明水平有待提高、生態法律體系不夠健全之間的矛盾,從法制層面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保障,本文基于文獻梳理法、案例分析法和對比分析的方法,對如何構建生態文明的法律保障體系進行探究。希望以法律保障體系為紐帶,促使民眾、企業和政府三方共建社會主義生態文明。
1 研究背景
生態環境是對于依賴其生存的人來說是一種利益來源,但同時,作為早于人類的客觀存在,其可以帶來損害并且破壞后難以甚至不能恢復的種種特點要求人類必須將其看作一種義務對象加以保護和發展。我國作為世界新興經濟體,GDP總量和增量遠超其他發展中國家,這種大規模的快速發展消耗了包括能源、資源,生態平衡以及環境質量等在內的大量生態利益。這種消耗與社會發展所需要的源源不斷的動力形成了矛盾:目前我國的生態環境問題較為嚴重,環境污染、資源枯竭等已呈現出來的現象和生態破壞、失衡等趨勢抑制社會的進一步發展。人類要求的進步是可持續的、有前景的,而不是像犧牲生態利益這樣的,犧牲蘊含未來發展利益的當下其他利益來換取片面的經濟利益而達成的進步。所以,在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決勝關鍵期,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文明,是我國走上符合生態文明理念的可持續發展道路具有緊迫性和必要性。
雖然“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早在半個世紀之前就已經提出,但是國際國內的生態文明建設情況并不容樂觀。就我國目前的情況來看,社會上尚未形成生態優先、不得惡化等生態文明的理念和原則,即使有呼聲和實踐,也不具有建設一種社會文明所需要的影響力。生態文明建設的需要與目前生態文明水平、生態法律體系的健全程度之間存在矛盾,具體表現為:經濟和科技的發展使人們不再習慣于敬畏自然,而是習慣于先污染后治理,先用環境換經濟和科技進步,再回過頭來用發展成果治理環境。像這樣一直還之前欠下的對自然環境的債,最理想的結果也就是恢復得和原來一樣,更多時候只是達到環境質量的最低要求,而不是主動改善生態水平、提高環境質量;生態環境保護的相關法條不夠精細;生態法律監督的渠道不夠便捷等。法律作為社會中具有強制引導性的鏡子,具備并且有必要發揮其約束人們處理與自然關系的行為、促進人們建立生態文明理念的作用。
2 研究方法與過程
文獻梳理法:查閱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相關政策,法律條文以及有關期刊、論文等科研成果。
案例和對比分析法:針對環境問題如大氣污染等,對比其在立法前和立法后的情況;對比不同地區的相關法規,分析立法的效果和問題。
梳理我國現有的涉及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的法律,了解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法律體系;通過方針政策把握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定位、目標以及黨和政府提出的建設方向和手段;分析目前生態文明建設中存在問題,總結特點從而找到哪些部分可以通過法律手段解決并分析解決的辦法。
3 結論
就像現在的政治、經濟等文明成果一樣,生態文明的建設和未來發展的全過程都需要法律作為保障,這是法律作為具有公共約束力的社會契約所具備并且應當發揮作用的能力。法律的介入可以使人們從思想上加深對生態文明的認同,在行為上符合生態文明的要求。因為生態文明最終要靠全民共建,所以其中思想觀念建設的重要性不亞于行為結果。因此,健全生態文明的法律保障體系,不僅要從法條的全面、科學性上下功夫,還要注意運用監督手段,展現開放透明、全民參與的法律保障體系。這也符合生態文明和諧、平等、共生的內在要求,有助于生態文明下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發展。具體來說,就是要在有關法律制定、頒布和實施的全過程中加強法律監督。通過立法討論的方式引起民眾對生態問題的重視,打破將討論者分為普通民眾、專家和相關從業者的劃分習慣,將聲音來源分為學生、農民、工人、老年人等更為基本的群體。也就是把生態文明的建設問題真正當作像安全、衛生這樣的全民問題來看待,在立法前進行長時間的意見征集,引起社會上對生態熱點問題的充分討論。在此基礎上由全國人大修訂并通過對生態保護的具體領域有總領性質、對民眾來說有常識性質的有關法律;其他有關部門制定的專門法律要全面詳細,便于監督落實,堅持用透明度換取公信力。
“立法要新”,緊跟科技進步和生態變化情況,為生態優先的原則如何指導具體生態生活提供準則。生態優先的原則一般被用來處理經濟利益與環境利益發生沖突的情況,強調沖突時應當優先考慮生態利益。如今時代進步給了我們更早選擇的機會,制定法律要求企業在沖突發生之前的研發階段落實生態優先,進行規劃和預測,可以避免舍棄經濟利益甚至創造更大經濟利益。比如在生產建設中,優先考慮無污染的開發項目進行研究,注重其對生態的影響,在研發實驗過程中向著保護生態利益的方向進行改良,就會導向生態經濟共贏的局面。對于漁業、農業等領域的企業,制定法律要求其科技含量達標,強制提高技術準入門檻。
針對目前各地生態水平不同,生態問題各異的情況,中央和地方分別承擔起建設生態文明的法律保障體系的不同責任。中央通過立法提高環境保護有關法律的地位,并在這種基本法中規定生態保護的最低限度,要求生態環境不得惡化。地方更具自己的實際情況制定標準高于中央法規的細則,比如空氣質量水平、動植物保護狀況等。各地按照牽頭法的精神,具體法規中的措施、標準等可以有所不同。以我國目前的淺層地熱能開發為例,各地按照全國人大的立法精神,根據當地淺層地熱能的儲量、位置、地形等情況制定開發規劃,安排其在供暖制冷中所占的比重。對平坦開闊,適宜開發這種可再生清潔能源的地區,空氣質量水平、固體廢棄物等的排放要求要較高,否則可適當調低標準。
(作者單位:西南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