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敏
在新課程改革下,初中語文教學也進行了深度的改革,尤其是在《語文課程標準》課題研究編寫的工作中,更注重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而綜合性學習目標的運用,將會進一步提升初中語文教學質量,促進初中語文教學工作的順利開展和高質量的完成。綜合性學習,作為一種新的學習方式,《語文課程標準》是如何詮釋它的?它又可以分為哪幾類?有何規律可循?在平常教學中還存在那些不足?今天筆者就根據自己在近幾年的教學中所獲得的一些經驗,談談自己的拙見。
作為初中語文教師,我想各位都應該知道,如今課程實施的一大缺點,那便是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要想改變這一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語文學習、樂于探究分析解決問題,“綜合性學習”是一個重要途徑。因此,“綜合性學習”這個目標的設置對于拓寬學生學習空間,增加實踐機會,培養創新精神具有深遠的意義。通過研究“綜合性學習”的階段目標,我有以下幾個方面的認識。
1 重視實踐,強調參與體驗
“綜合性學習目標運用了很多行為性很強的詞語,例如“觀察”、“搜集”“調查”等等。因此,綜合性學習目標的實現必須要強調實踐,強調初中生的親身參與的體驗。有了實踐的行為,才會有切身的體驗,才會去質疑,才會去探究,這樣就會獲得知識,并激發學生探索和創新的欲望。
2 教師要強調學生學會合作
在“綜合性學習”中,“共同討論”、“在活動中合作”、“體驗合作與成功的喜悅”等等這些帶有要求學生合作的詞語,教師要重點強調。合作的能力是現代人應具備的基本素質。教師多強調學生合作,這樣可以給學生提供一個有利于人機溝通與合作的空間,使得學生在學習的活動中學會合作、學會分享,學會做人處事。
3 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心和使命感
“綜合性學習”目標中指出:“熱心參加校園、社區活動”、“觀察大自然,觀察社會”、“關注學校、本地區和國內外大事,就共同關注問題調查訪問,相互討論”。在實施“綜合性學習”過程中,要求學生關注自然環境與人類、關注世界和平等。從而提高自己的實踐能力和創造能力,并形成積極的人生觀和正確的世界觀。
當然,筆者的認識也只是片面的,在這里只從三個方面進行了概述。其實,“綜合性學習”需要我們初中語文教師做的還有很多。例如,就學生學習主動性這一方面,教師要多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綜合性學習”的包容性方面,教師要多強調跨學科知識的綜合應用等等。
初中語文“綜合性學習”將語文教學與語文在現實生活中的實際運用結合起來,創設具體生動的學習情境和學習活動,使教學成為學生語文知識和能力具體運用的一種實際嘗試。嘗試的目的是培養學生進行專題研究的興趣和習慣,學會從生活中發現問題,確定主題等。在語文“綜合性學習”嘗試階段中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3.1 既要注重學生的主題地位,又要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綜合性學習無疑必須以學生的自主活動為主,教師不可越俎代庖,喧賓奪主。但這并不意味著教師可以放任學生不管,讓學生自發的活動。在課前對活動的設計,活動中的組織、引導、點撥,活動結束后的總結、點評等等,都需要教師靜心設計,默默付出。
3.2 教師應多注意準備工作
很多時候,教師只關注活動的成果,不在乎活動前的準備工作,這是大錯特錯的。對于準備活動需要的資料收集要尤其重視,不管資料搜集的難度如何大,教師都應盡力去完成。比如,有些活動資料僅在圖書館、閱覽室里是找不到的,那么教師就應該像學校申請資金在網上或其他購買平臺上去購買相關資料。還有,教師不能因為活動實施的困難就只做表面工作而失去活動舉行的意義。就比如,有些需要走出課堂、走出學校的活動,教師往往因為安全因素和實施難度就放棄讓學生們進行實踐。因此,教師必須做好“綜合性學習”的準備工作,讓學生能夠體驗實踐帶來的益處。
3.3 必須切實保證每一個學生都能主動參與活動
語文綜合性學習要促使每一個學生提高語文素養,必須確保每一個學生的主體地位,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根據自己的特點和興趣積極參加語文活動。這就要求語文教師的組織能力必須很強,能夠讓每一個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其中。如果只是一部分學生參與“綜合性學習”,就會使活動失去本來的意義。因此,教師應注意使活動具有廣泛的適應性,能調動每一個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語文綜合性學習作為一種培養學生創新精神與能力、提升學生語文素養的重要途徑。語文綜合性學習對于教學工作者來說,是一個全新的教學模式,是推進學生各方面文化知識綜合性發展的重要途徑.然而在當前的教育實踐中,不少語文教育工作者對語文綜合性學習的認識和操作上,還存在認識上的不足和操作行為上的不規范的缺陷.總之,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綜合性學習沒有得到完善,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存在的問題,還是體制存在的問題,都應在日后的教學中予以改進。只有這樣,才能提高初中語文綜合性學習的質量。
(作者單位:海南省三亞市第四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