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黎明
摘 要:環境影響評價是為了能夠正確的把握規劃及建設項目對環境影響的情況,且對已經變化的各種環境因素進行及時補充和完善而做出的評價。通過環境影響評價,可以為建設項目提出有針對性的環境保護措施;為建設項目的環境管理提供科學依據。
關鍵詞:環境影響評價;建設;作用
1 前言
環境影響評價作為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的一個重要方面,它對規劃和建設項目實施后可能造成的環境影響進行分析、預測、評估,提出預防或減輕不良環境影響的對策和措施,提出進行跟蹤監測的方法與制度,從環境保護角度對建設項目進行可行性論證,為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及其他綜合審批部門進行審批決策提供重要依據。建設單位的后續審批手續也必須在取得環境影響評價文件審批后才能進行申報。事實上,環境影響評價文件的作用不僅體現在對項目審批過程中,更重要的是項目全過程的環境管理工作。
2 環境影響評價在工程建設項目中的作用
環境影響評價在很多方面都有積極的作用,例如在規劃、建設單位環境行為自律方面、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加強項目環境管理工作方面等。
(1)在建設項目的竣工驗收過程中,環境影響評價文件是驗收的重要依據。建設單位采用的工藝和設備是否是環評中分析的工藝和設備,是否嚴格按照環評的要求配套建設了相應的污染治理設施,是否達到了環評中的運行效果,污染物排放是否達標,是否配有相應的環境管理機構和監測儀器等等,這些都是要以環評為基礎的。
(2)作為環境管理的主要技術手段,對建設項目的日常監測可以參考環境影響評價文件。一本合格、詳細、科學的環評文件,工程分析章節會給出詳細的污染物排放情況,另外還有單獨的一章介紹建設項目的環境管理和監測計劃。根據這兩章的內容,監測部門可以確定監測項目、頻次和監測點位。
(3)作為改善環境質量的重要工作,污染物排放總量的分配和削減工作也需要參考環境影響評價文件。環評報告中有一章專門敘述建設項目的污染物總量控制情況。在這一章里,環評技術人員非常清楚的列出建設項目的污染物排放總量、所在區域剩余總量、分配給建設項目的總量指標以及區域總量削減情況,總量分配部門可以很容易的看到項目建成后區域總量分配情況。
(4)環境信訪作為化解各種矛盾,維護社會穩定,保障群眾的合法權益,打擊環境違法行為的重要工作,同樣可以參考環境影響評價。對于存在環境風險的建設項目,環評文件中有專門的風險評價章節。如果群眾是因為擔心環境風險而上訪,環境信訪工作人員可以依據風險評價的內容向群眾作出合理的解釋,消除群眾的顧慮,從而解決實際問題。
3 環境影響評價在工程建設項目中主要問題
(1)把環境影響評價作為項目建設的前置條件,目的在于使經濟增長與環境保護協調起來,但限制過嚴則會影響經濟發展和資源開發,從而影響社會的需求,這就產生了掌握到何種程度才算適宜的問題。
(2)環境影響評價是一項綜合性的復雜的技術工作,需要多學科配合和采用各種新技術。對于它的可靠性問題,綜合性預測的標準和方法如何確定的問題,某些環境因素如生態影響如何確切計量問題,都需要進一步研究解決。
(3)評價工作本身,特別是某些大型項目的評價,工作量大、技術性強、耗費時間長(有的需要5年、10年)、成本高(一般要占項目總投資的0.5%~5%),加上手續繁雜,個別的存在不同的群眾意見,所以有些建設項目往往因此而延誤工期。
(4)由于工程建設進度快,在環境影響評價中提出的環境保護措施得不到落實,使環境影響評價失去了指導作用。
(5)由于許多地方城市功能分區不明確或沒有功能分區,合理布局問題得不到落實。
(6)由于一些項目的評價質量不高,常常帶來不應有的糾紛或損失,使提高評價質量成為改進環境影響評價制度的關鍵環節。
為解決上述存在的問題,首先要明確環境影響評價的目的、性質和作用。環境影響評價的目的在于控制新污染,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彎路,做到防患于未然,是貫徹預防為主方針的重要途徑。所以,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必須對工程建設起指導作用,否則將事倍功半。如果有了科學的區域(或城市)規劃,有了合理的經濟區劃,就可以使評價工作加快進度,提高質量,既可以提高環境質量,又可以為國家節省開支。
環境影響評價是法律規定要求的。為維護法律的嚴肅性,無論建設單位或評價單位都要實事求是,按合同辦事,對違反合同的行為都要按規定進行必要的經濟制裁或相應處理。
4 環境影響評價在工程建設項目中對策與建議
(1)完善環境影響后評價工作的政策、法規,建立和規范環境影響后評價的工作方法的管理體系。逐步改變重視審批輕視監管、重環評輕驗收的現狀,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價法》基礎上進一步明確環境影響后評價的地位,由權威部門制定技術準則和實施管理的辦法,尤其是要明確實施的主體、適用的對象以及實施的程序,指導各級環境保護管理部門組織實施環境影響后評價工作。
(2)進一步明確環境影響后評價和項目環境影響評價、環境監理、環保竣工驗收以及運行期環境保護監管的區別和聯系,建立事前審批、過程監督和事后檢驗的管理體制,督促建設單位和環境影響評價單位編制實事求是、符合實際的環境影響評價文件,提高環境管理體系整體的效用。
(3)完善公眾環境知情權制度,切實保障環境影響相關者獲取必要信息的權利。陽光是最好的防腐劑,充分的信息公開能使公眾時刻關注自身的環境權益,也能使建設方、評價機構、審批機關處于公眾的注視和監督之下,這不僅可增強雙方的責任感,亦可最大限度地保障環境影響評價結果的真實、客觀和公正。具體可從以下幾點著手:
①建立規劃和建設項目信息披露制度。應規定在規劃或建設項目提交項目建議書、可行性研究、實施、竣工等不同階段必須向公眾披露諸如項目的選址、規模、計劃進度、各項技術指標等基本信息。以便公眾跟蹤了解項目進展情況,判斷該項目是否對自身權益有影響,并為以后階段的參與做好準備。②規定建設項目(特別是居民住宅等)的建設者應委托獨立測量機構檢測項目邊界環境數據,如噪聲值、電磁輻射強度值等,并予以公示。③聽證會或專家論證會與會者發表的意見應該記錄并由其簽名確認,會后應該全部公示。④環境影響評價報告書須全文公示。⑤審批機關參與審批的每位成員均應詳細陳述對評價報告的審查意見,制作詳細的評審紀錄,且應對公眾公開。⑥詳細規定前述的披露、公示、公開的定義、方式和手段。
5 結語
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在工程建設項目的實施過程中,可以防止一些建設項目對環境產生嚴重的不良影響,也可以通過對可行性方案的比較和篩選,把某些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減少到最小程度。因此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同國土利用規劃一起被視為貫徹預見性環境政策的重要支柱和卓有成效的法律制度,在我國工程建設項目中也會更加的引起廣泛的重視。
參考文獻:
[1] 王明遠.環境侵權救濟法律制度[M].中國法制出版社,2001.
[2] 汪勁.環境法律的理念與價值追求[M].法律出版社,2000.
[3] 曹明德.環境侵權法[M].法律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