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
網絡是一把雙刃劍,它給人們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了一些新的問題,本文以高職學生為研究對象,分析了他們網絡心理問題的成因,并提出了相應的應對策略。
2017年8月4日,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了《第40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報告顯示截至2017年6月,中國網民規模達到7.51億,半年共計新增網民1992萬人,而學生群體在整體網民中的占比遠遠高于其他群體,接近1/3的網民為學生。有研究表明,高職院校學生網絡使用率為88.40%。高職院校學生中網絡成癮率為14.84%。因此,高職學生的網絡心理問題不容忽視。
1 高職學生常見的網絡心理問題
1.1好奇心理
高職學生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面對浩瀚的網絡世界,會產生一種獵奇心理,這種心理促使他們能夠迅速掌握網絡的操作技能,由于監管不到位,目前互聯網上不健康的信息極其泛濫,一些具有獵奇心理的學生由于自控力差,對一些不健康的網站也常常抱著好奇心,結果導致一些學生在網絡中迷失自己,沉溺于網絡難以自拔,這嚴重影響了高職學生的心理健康。
1.2依賴心理
網絡依賴心理是指由于經常從事網絡游戲、網絡聊天、搜集信息等,造成對網絡的過度依賴。網絡依賴會使學生將大量時間花在網絡上,從而導致諸如考試不理想、學習負擔重、就業壓力等與學業有關的生活事件。這些生活事件促使高職學生更加渴望尋找慰藉和尋求應對方式,網絡就成為他們最好的工具。當學生陷入網絡以后,會覺得網絡有極大的吸引力,會身不由己地接觸網絡,而且接觸越久就會產生越大的依賴,最后發展成一種強迫性的行為。
1.3補償心理
高職學生如果在現實生活中遇到一些阻礙,可以從網上獲得心理補償。因為網絡可以使學生獲得在現實中不易取得的成就感;宣泄學生潛在的攻擊、憤怒乃至仇恨的情緒;使學生卸掉偽裝展示自己人格另一面及自我充分的張揚。這些“高峰體驗”,令一些高職學生“心向往之”,不能自拔。
1.4逃避心理
高職學生在現實生活中普遍面臨來自學業、生活、競爭等各方面的壓力,部分學生又不愿意向同學、父母傾訴,而網絡正好成了他們逃避現實生活、尋求自我解脫的一個良好渠道。他們把自己內心的痛苦拿到虛擬的網絡空間去傾訴,借助上網擺脫煩惱。
2 高職學生網絡心理問題的原因分析
2.1學習生活缺乏目標
部分高職學生對自己沒有正確的定位,造成現實與期望值之間有嚴重的差距,沒有清晰的職業規劃,自信心不足,并缺乏獨立意識,由此導致進取心不足,學習沒有興趣,悲觀失望。嚴重者可能以消極的態度面對生活,自我固化,不接受外來因素的影響,形成一種頑固的自我保護,他們甚至對身邊的人進行有意識地消極同化。
2.2課堂缺乏吸引力
高職學生文化課普遍較差,造成學習困難。還有一些學生學習缺乏主動性和積極性,這對高職院校的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不少高職院校教學方式一味模仿本科院校,缺乏對高職學生因材施教,只重視理論知識的教育,忽視了對學生操作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課程內容陳舊,教學方法單一,課堂教學素然無味,原本那些學習困難的學生更不愿意去上課,感覺學習枯燥無味,從而對課堂教學產生厭倦心理。
2.3尋求成就感
一部分高職學生由于種種原因高考成績不理想,對考入職業院校久久不能釋懷,再加上社會輿論的影響,給家長和學生本人造成重大的心理壓力。也使得高職學生覺得低人一等,在現實生活中沒有成就感。而網絡剛好解決了這部分學生的困惑,他們可以通過網絡游戲找到自己的位置,甚至只有在網絡游戲中才能找到自己的存在價值,這些都是在現實生活中他們所得不到的。
3 高職學生網絡心理問題的對策
3.1為學生提供豐富的社團活動,滿足精神文化需求
豐富的校園文化和氛圍,是幫助網癮學生走出網絡的重要舉措。因此,學校要經常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娛樂、心理、體育等活動,通過這種方式釋放學生的心理壓力,逐漸把學生從虛擬的網絡世界吸引到現實校園生活中來。與課堂教學相比,社團活動更能激發學生的興趣,緩解學生的抵觸情緒。
3.2為學生提供心理服務,幫助他們正確使用網絡
高職院校應配備專職的心理老師,對學生的網絡心理問題進行輔導,對于網絡依賴較輕的同學,要轉移他們的注意;對于網絡依賴較重的,要采取一定的心理治療方法,對于沉迷于網絡的,則要和家長一起努力,使他們脫離虛擬世界,回歸到現實生活。對于學生的心理問題,老師要嚴格保密,既要尊重學生,也要充分的理解學生,使接受心理輔導的學生對心理老師產生信任,這樣學生才能敞開心扉講出內心的問題。
3.3培養高職學生對網絡不良信息的防控意識
培養學生健康上網的習慣,經常開展網絡安全知識講座,讓學生了解傳播不良信息的危害,嚴重者可能會觸犯國家法律。同時,要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使他們了解如何應對網絡的不良信息,尤其要嚴格控制學生通宵上網的習慣。
總之,在網絡環境下,高職學生的心理問題不容忽視,高職院校要認真研究網絡環境下高職學生心理問題的特點,進一步探索應對高職學生網絡心理問題的新方法,加強網絡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推進素質教育。
(作者單位:廣州華立科技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