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建平 金輝
大學精神對于一所大學的意義就像靈魂對于一個人的意義一樣,其影響作用是內在的、根本的、深遠的。大學精神作為大學文化最核心、最本質的部分,應該是大學著眼于長遠發展而必須進行深刻思考研究,一刻不能忽略的重要問題。
南京大學校長陳駿指出,“中國一流大學走向世界舞臺的必由之路是在當今急功近利的社會環境中,必須倡導和踐行返璞歸真的大學文化,才有可能展現一種超凡脫俗的氣概和文化精神,才能與其聲譽和社會期望相適應,并讓世人受到鼓舞,感到希望,影響和改變整個社會風氣,也才有可能在優勢互補、合作共贏中展現中國大學聯盟的整體實力。”為此,我們必須進行深刻反思,并對大學精神進行認真的梳理和研究,讓大學精神發揮其對大學質量該有的關鍵性作用,推進我國大學教育改革和爭創世界一流大學。
1 何為大學精神
大學精神在大學文化構成要素中是處于最本質、最核心的地位的,是大學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形成的獨特氣質和價值規范體系,具有凝聚、激勵、導向和保障的作用。在大學文化的結構層次中,大學精神文化處于深層文化的維度。
何順進認為:“大學精神是一所大學內化氣質的抽象,是在大學校園傳統文化基礎上,對校園文化主題的思維活動、心理狀態、時間中形成的群體意識,經過積淀、選擇、凝聚、發展,形成的師生員工共同的價值觀和人生觀。”眾多的專家學者對大學精神的研究還在繼續,提出的關于大學精神的定義也看似各不相同。首先,大學精神作為思想層面的因素,制約和影響大學發展,不同于大學的設施設備、房屋校舍等硬件條件,是形而上的,是內在的條件。其次,大學精神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長期的辦學過程中,經過積累、凝練、升華和發展的。第三,大學精神是大學建設發展的參與者,即大學的師生普遍認可并自覺遵守,需要在一代代師生中自覺傳承和發揚的,成為這所大學“人”的專屬標簽。
綜上,筆者認為,大學精神就是大學在長期的辦學過程中積累、凝練、升華、發展形成的,內在的、相對穩定的、大家共同認可的,對大學發展起到關鍵性影響作用的共同理想、價值追求、文化傳統和行為準則等一系列行為價值和規范體系。
2 大學精神的特征
大學精神作為大學的靈魂,是大學文化的凝練和精髓,是大學的旗幟與品牌,是大學文化的核心,是推動大學發展的內在動力。大學精神對大學人的影響內化于血液里,外化于氣質中,時時刻刻不自覺的對大學人的思想和行為發揮著激勵、教育、指引和約束的作用。一般來講,大學精神具有以下幾個特征:
2.1 獨特性
大學精神是一所大學在長期的辦學過程中逐漸積累形成的,通常是要經過較為漫長時間,是悠久的歷史、文化和傳統等因素共同作用、相互影響的結果。每所大學的歷史、文化和傳統各有不同,最終形成的大學精神也會因此各具特色,這往往是一所大學區別于另一所大學本質的內在關鍵因素。因此,每一所大學因為校園布局、建筑風格、校園風光以及校歌、校訓、校徽和校園文化的別具一格,形成了各不相同的大學精神。
2.2 創新性
大學向來是最具生命力的地方之一,這種生命力正是靠源源不斷的創新來維系的,而提供給這種生命的營養的關鍵因素正是大學精神。首先,人才培養是大學最重要的一項社會功能,而衡量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因素就是其創造性。如果大學培養的人才缺少了創新性,那么大學人才培養的社會功能顯然就沒有成功履行,大學存在的價值和意義也就無從談起。愛因斯坦曾經說:“學校的目標應該是培養有獨立行動和獨立思考的個人,不過他們要把為社會服務看作是自己人生的最高目的。”
其次,大學的另一項社會功能就是科學研究,科學研究的追求的目標就在于通過不斷地創新,推動社會的發展。數不勝數的對人類社會進步起到重要作用的科研成果皆出自于大學的科研工作。再次,大學要很好的實現社會服務功能與經濟社會發展密切融合。再好的科技研究成果如果缺乏以創新的思維和方式來推動指導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那就失去了科學研究的本質目的,就成了空中樓閣。最后,從大學的文化傳承與創新功能來看,同樣不能缺少創新。尤其是信息網絡化時代,不管是大學的師生還是社會民眾,接受知識和文化的方式和特點都與新時代更快的更新速度、更多更新的傳播方式緊密相關,要推進大學的文化傳承與創新,就必須創造性地利用好新媒體這一傳播利器,用更新穎的方式和渠道去贏得更好的傳承結果。
2.3 發展性
大學精神對一所大學、對大學人的影響是長期的、內在的,是“潤物細無聲”的,它是相對穩定的。大學既然具有社會性,那么大學精神的形成也必然是具有社會性的。時代和社會發展的車輪滾滾向前,為大學精神留下了鮮明的時代印記。時代不同,每所大學都具有不同的精神,即使是所同一所大學,它的大學精神也會以不同的表現形式呈現在世人面前。因此,我們應該緊跟大學精神的時代發展步伐,凝練出具有時代氣息的大學精神,讓大學精神更貼近時代要求,更符合時代的特征,才能使大學精神永葆生機與活力,讓大學精神永葆凝聚和感召的力量,從而有力推動大學的現代化發展。
(作者單位:內蒙古建筑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