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守娟
青少年適應不良問題是我國青少年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嚴重影響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發展。根據調查研究,青少年適應不良的原因主要來自學生自身、家庭、學校、社會四個方面。本文主要分析青少年適應不良的原因、表現以及解決青少年適應不良的具體措施。
所謂適應,是指個體能夠通過調整自己的心態情緒和行為去適應周圍的環境,在學習和人際交往方面都有一個好的發展,與社會環境形成一種和諧的關系。而適應不良就是青少年不能適應新環境的要求,不能很好地解決學習生活中的問題,從而產生焦慮、不安等心理,妨礙身心健康發展。
1 青少年適應不良的具體表現
1.1 在進入一個新的學習環境一段時間后,仍不能很好地適應,學習效率低下,學習任務不能及時完成,考試焦慮,沒有探索出一套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有很大的學習困難和障礙。
1.2 由于新環境下交際圈小,青少年自身缺乏安全感,再加上交際能力弱、與他人協調能力差以及自卑心理,導致青少年面對新老師新同學出現交往迷茫,不知怎樣更好地融入新環境。
1.3 出現情緒上的失控,比如有新環境下無可適從,對未來感到迷茫不安的焦慮感以及企圖擺脫、逃避某種情境而又無能為力的恐懼感等不不適情緒,更嚴重者出現過度憂愁傷感、對周圍事物不感興趣、內心自我否定、負罪感強烈的癥狀,有時也會出現自我傷害行為和輕生的念頭,我們稱之為抑郁。
1.4 出現欺騙、犯罪等行為。
2 青少年出現適應不良的原因
2.1 青少年自身性格內向,自卑膽小心理造成與他人交流困難,沒有朋友,無人傾訴,內心孤獨感強烈,容易出現適應不良。
2.2 家長都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心理,因此對孩子要求過高,常常將自己的孩子與別人家的孩子比較,孩子做的不好往往會受到家長的苛責,學習負擔沉重;新環境與原來的環境差別大以及新老師的講課方式和交流方式與原來老師有大的差別,青少年適應性差。
2.3 獨生子女從小養尊處優,自理能力差,對父母的依賴性大,承受挫折能力弱,缺乏和同齡伙伴相處的經驗,不知怎樣處理和同學的關系。
2.4 家長對孩子學習成績的過分關注以及學校過分強調成績,導致青少年一心埋頭學習,在人際交流方面缺乏經驗,個體成熟水平低,不知如何正確認識處理和排解不良情緒,導致種種焦慮不安的情緒越積越強烈。
3 青少年適應不良行為的解決方法
3.1 家長的任務
3.1.1 家長要注意從小培養孩子大方、合群、開朗的性格。在青少年性格尚未“定型”前,應及早注意培養訓練。對于孩子的缺點,要教育他們學會分析,找出缺點后,根據孩子的具體情況,逐條加以糾正控制。
3.1.2 要多與孩子溝通,多傾聽孩子的心里真實想法,也要及時與老師交流溝通,了解孩子在校的學習生活和行為習慣,以便于發現問題時能夠及時采取有效措施幫助孩子解決所面對的困難。
3.2 學校的任務
3.2.1 學校實施課程改革,改進教學方式,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增加學生的自信心。根據學生的實際學習能力,制定有效的教學方案,堅持一切從學生出發,一切為了學生的理念,改變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消除結構僵化、方式機械的教學灌輸模式,采用高效課堂模式,讓課堂變得簡單有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探索。
3.2.2 學校要注重學生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建立與素質教育相一致的評價與考試制度,不再過分強調成績的重要性。這樣,就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和學習興趣,減輕學生考試焦慮的現象,緩解由于學習問題引起的適應不良。
3.2.3 學校領導要意識到青少年適應不良問題的弊端,重視和加強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青少年的自我調節能力。可在學校開設心理健康課程,講解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和解決方法。另外,也可設置心理咨詢室,安排專業的心理輔導教師在里面,先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程度的調查,有心理問題的學生去心理咨詢室與老師交流溝通,老師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加以輔導和引導,用恰當的方法幫助學生解決問題,擺脫障礙。學校也可定期面向全體師生開設心理健康講座,引導學生更好地處理自身所面臨的問題,幫助學生更好地處理人際關系,適應新環境新生活。
3.3 教師也要多關注學生們的日常生活,發現問題及時與學生交流或與學生家長溝通,了解具體情況,與學生搞好師生關系,耐心的為學生指導,允許他們把不良情緒發泄出來,傾聽他們的傾訴,給學生以情感和心理方面的支撐,幫助學生形成健康的心理防衛機制,減輕他們的壓力。
3.4加強家庭、學校和社會的合作
學校要加強與家庭的溝通,學校可通過家長座談會或家庭訪問等方式讓家長意識到心理教育的必要性,指導家長正確的教育方式和措施,讓家長了解到言傳身教的重要性,從而提高自身素質,潛移默化的影響青少年,促進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發展。另外,讓青少年更好地發展是三者共同的目標,因此,加強三者之間的聯系和合作是必不可少的。
(作者單位:東營市文化活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