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敬偉
摘要: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水產品的需求已不再僅限于鯉魚和鯽魚等大眾消費水品,河蟹因其味道鮮美、營養價值高等特點,受到大眾的青睞,這給河蟹養殖行業帶來了較大的契機。現主要闡述北方高寒地區河蟹養殖的形式及技術要點,并對當前河蟹養殖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說明,以期為廣大養殖戶提供參考。
關鍵詞:河蟹;養殖;技術要點;存在問題
中圖分類號:S945.6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9737(2018)05-0034-01
1 池塘養殖河蟹技術要點
河蟹養殖關鍵在于養殖水域條件的好壞,因此應滿足水體清澈無污染、水位穩定、水源充足、排灌方便、水草豐富等條件,其中水草的種植對河蟹養殖的成敗影響很大,水草不但能為河蟹提供柄息的環境,還是河蟹的優質飼料,除此之外還具有掩護河蟹躲避敵害,凈化水質的作用。通常養殖河蟹的水域,水草的種植面積應占整個水域面積的一半。池塘養蟹應采取人工種植水草、水稻的方式提高池塘水生植物的覆蓋面積(水草達到30%~60%),種植的水草主要有金魚藻、苦草、菹草、伊樂藻等[1]。河蟹的整個飼養期內,飼喂水平具有階段性變化,通常在前期和后期,主要以動物性飼料為主,飼喂量占到60%~70%,每天只在傍晚投料1次,飼養中期,飼料主要以植物性飼料為主,飼喂量占60%~70%,上午和傍晚各投料1次,上午投料約占全天飼料量的30%,傍晚占70%。投料點設置要分布均勻,設定后位置固定,不要改變,每畝設置3~5個點,確保投料均勻。如果發現河蟹上岸不愿入水,不愿吃喂,這可能是水質惡化引起的,這時必須要進行換水,換水次數和換水量要根據水體情況進行靈活掌握。2稻田養殖河蟹重點技術
稻田養蟹是充分利用稻田良好的生態環境條件,使稻蟹間作共生的新型農漁復合生產模式,具有較顯著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水稻是多分蘗植物,植株繁茂,為河蟹提供了良好的隱蔽和柄息場所。而河蟹的活動可以疏松土壤,攝食水稻雜草,為水稻生長提供良好環境;稻田養殖河蟹對稻田有一定的條件要求,應選擇具備河水灌溉、排灌方便、保水性強的地塊。水源應水質良好、pH值在7.5~8.5之間。水稻品種應選擇耐肥力強、抗倒伏、抗病蟲害、莖稈堅硬的優良品種。稻田養蟹的田間工程應按蟹、稻共生對生態環境條件的要求和養殖技術等條件,合理設計、科學施工。為防止河蟹打洞逃跑,應挖掘環溝加固加高田埂,田埂高不低于0.7 m,寬不少于0.5 cm,同時用光滑的塑料板或塑料薄膜建立防逃墻,防逃強高應在60 cm左右,且稍微向內側傾斜,進水口設置防逃網。投放蟹苗1周前,將稻田水排干、晾曬,并用生石灰乳液全田潑灑,殺滅病菌和敵害生物。每667 ni2放養河蟹密度為400—1200只,一般個體體重30 g以上的放養密度為400只左右,個體體重10—15 g的幼蟹,放養密度為700只左右,個體體重lOg以下的放養密度為800—1200只[2]。河蟹入池放養前要先用4%食鹽水或福爾馬林溶液浸泡10 min,河蟹投放要分散、均勻,避免過于集中,影響成活率。稻田養蟹受水稻供水時間限定,因此在放前養和捕撈后應進行暫養,暫養池最好設置于稻田的排水溝,暫養池要設置好放逃設施。飼料不能單一應葷素搭配,飼喂要遵循定時、定點、定質、定量的原則,每天上午、傍晚的固定時間各投食2次,傍晚投食量要大于上屋量,占全天的70%,投食要均勻。
3 大面積養殖河蟹技術
河蟹進行大面積養殖時,應根據河蟹的的生長習性,選擇水質好、溶解量充足、水草及水生生物豐富、水位高度較低的水庫、湖泊等大型水域,大面積養殖河蟹的放養密度不宜過大,每畝水域放養河蟹100~200只,蟹種大小規格在100~200只/kg為宜,具體的放養密度應視放養水域的面積、天然餌料等情況確定。
4 存在問題
飼養管理方式粗放。河蟹技術水平普遍較低,對河蟹養殖技術的重要性重視不夠,認為只要養殖水域水質好、水草豐富,養殖河蟹就一定會取得了較豐厚的回報。實際放養水域內天然餌料不會一直充足,水域水質也會出現一定的變化,河蟹放養量過大,忽視水域最佳承載能力,投放密度與餌料投喂量不成比例時,一是造成飼料成本增加,二是不能滿足需要,影響河蟹生長,降低河蟹的品質,還會引起相互殘殺。水質出現惡化,引起水體缺氧,還會增加致病菌數量,引起河蟹感染病菌而得病。
品種及個體選擇不當。黑龍江省處屬高寒地區,氣溫較低,河蟹生長季節較短,因此選擇蟹苗時,應充分考慮這些因素。遼河蟹是遼河三角洲濕地培育出的優勢品種,非常適合東北地區養殖。部分養殖者在蟹種選擇過程中,只是盲目的看重品種的個體生長、品質等方面,沒有考慮適應條件的要求,選擇的品種不適應東北高寒地區的養殖條件,一旦大面積放養,河蟹生長緩慢,出現應激,引發病害,甚至大面積死亡。
參考文獻:
[1]劉孝云,高寒地區河蟹增養殖技術要點[J].黑龍江水產,2017(4):19-20.
[2]王華,淺談北方河蟹稻田養殖技術[J].科學種養,2015(9):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