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小春

“如果你想讓教師的勞動能夠給教師帶來樂趣,使天天上課不至于變成一種單調乏味的義務,那你就應該引導你的教師走上研究這條幸福之路上來。”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這一經典名言,道出了教師從事教育科研的意義和價值。無論是教師個人,還是教研組全體同仁,都必須走教育科研之路,才能打造一支肯探索、善研究的體育教科研隊伍。但是教師的研究興趣、科研能力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引導他們從微觀視角,立足身邊問題,關注自身教學,開展草根化研究,解決教學過程中的疑難和困惑。同時,只有品嘗到研究的成功和喜悅,才能激發其教科研興趣,主動開展教學研究,逐步提高教研組的整體科研水平,最終打造名副其實的“研究型”體育教研組。
一、“微研討”,研究型體育教研組的起點
教學研討是學校教學的常規工作,是促進教師相互探討、學習交流的有效的方式。在研討時間上,或長或短;在研討內容上,或復雜或單一;在研討形式上,或集中或分散。而“微研討”,就是一種比較有價值的研討方式。其要義是,面對出現的教學問題(如教學重點的確定、教學環節的改進、教學器材的使用、學生活動的設計、特殊天氣的教學),不必拘泥于固定的研討時間和地點,及時組織教研組(或備課組)成員,及時開展教學研討活動,探尋解決問題的途徑和策略,以期快速地改善課堂教學的效果。這種微研討,其最大的特點是,問題微小,即時把握;組織靈活,隨叫隨到;研究及時,集思廣益;成效顯著,立竿見影。
1.遭遇困惑,研討前置
在課堂教學中,無論是青年教師,還是骨干教師,都會遇到一些僅憑個人力量難以解決的教學問題。此時,如果將這些問題束之高閣,擱置到每周一次的集體教研活動時再進行研討,常常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首先,由于教師沒有事先進行深入思考,難以拿出有針對性的解決策略;其次,由于某些問題本身比較復雜,已經超越了教師個體的現有水平,需要通過學習和借鑒有關文獻,才能解決問題。基于此,在集中研討前,必須將問題“廣而告之”,提前學習思考、歸因診斷,確保微研討的效果。基本策略是:疑難困惑→個體思考→學習借鑒→集思廣益→化解難題。
2.出現分歧,反復研討
建構主義認為:“知識不是被動吸收的,而是由認知主體主動建構的。”體育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大到活動安排,小到對一節課的重難點設置,都會有個性化的理解與思考。由于切入點不同,不可避免會出現分歧。此時,體育組就要召集相關教師開展微研討活動,各自發表見解與看法。當然,由于立場不同、角度不同,往往一次研討無法完全達成一致,這就需要分階段多次開展研討活動,讓各種分歧在反復地辯證、思考中達成一致。基本流程是:發生分歧→多次研討→反復辯證→達成一致。
3.靈感迸發,即時研討
一切發明、一切創造,幾乎都可以找到靈感的影子,教師開展教育教學研究的過程,也是不斷迸發靈感的過程。當然,這里的靈感可能是一種設想、一個假設……它與具體的實踐還存在一定的距離。因此,就需要教師在靈感產生后,及時與身邊的同事,針對實施流程、組織形式、安全防范等方面開展交流研討,再在實際的教學中進行檢驗,并在今后的實踐中不斷修正、不斷完善,有效地將教師靈感轉化為教學智慧。工作范式是:捕捉靈感→即時研討→實踐檢驗→反復修正→催生智慧。
二、“微研究”,研究型體育教研組的關鍵
研究萌生智慧,助力教師專業能力不斷成長。打造研究型教研組的關鍵,就在于讓每一名教師始終處在教學研究之中,在循序漸進的探索中提高研究水平,收獲研究成果。為此,啟動“微研究”項目,讓全體教師參與研究,走上主動研究的幸福道路。
1.科學選題,確定項目
選題是開展教育教學研究的先決條件,從某種意義上講,提出一個科學研究主題比解決一個現實問題更加重要。“微研究”也是如此,必須重視項目主題的選擇:或是從自身在教學中遇到的問題、產生的困惑入手,將其轉化為“微研究”項目;或是從自身特長、興趣愛好入手,確立有價值的“微研究”項目。如,“初中體育有效課堂的實踐研究”“籃球有效訓練探索”。
2.具體分析,反復斟酌
參加“微研究”的教師上報主題之后,體育組集全體成員之力,對每一個“微研究”的主題進行可行性分析,尤其是在科學性、創新性、實效性等方面反復斟酌,必要的時候提醒教師適當進行修改,確保每一個“微研究”主題既有新意又有研究價值。同時,在研究目標、研究方法上給予具體的指導,幫助每一名教師走好“微研究”的第一步。
3.制訂計劃,分布實施
切實有效的研究計劃,是“微研究”有序開展的重要保障。體育教師既要進行課堂教學又要進行課余訓練,加之平時工作中的各種瑣事,如果不制訂詳細的研究計劃,統籌規劃,分步實施,容易讓研究工作松散拖沓,甚至停滯不前。因此,每名教師制訂的研究計劃具體到每一周,包括研讀哪些文獻資料,什么時間開展研討課(表1)……計劃列出以后,張貼于辦公室,以便于隨時查看,友情提醒,確保“微研究”有序開展。
4.量化考核,突出過程
“微研究”之所以為“微”,不僅指研究的切入口“微小”,還指研究周期短。如果稍有松懈或拖拉,就會流于形式甚至中途“流產”,所以必須加強量化考核,確保過程扎實,效果明顯。具體說來,就是重點突出“六要素”:研究時間確保落實、研究對象全程參加、研究主題鮮明集中、研究過程全員參與、研究困惑專家引領、研究成果充分彰顯。
三、“微講座”,研究型體育教研組的亮點
教師參與教育教學研究其本質是不斷學習、不斷探索、不斷提升的過程。當然,教師參加學習的機會很多,有網絡學習、專家講座……但這些學習機會往往不切合教師的內在需求,難以引起教師的心理共鳴。因此,從教師在平時教育教學中的經驗心得,實踐探索的點滴收獲著手,在體育組內開展“微講座”,無疑是全體教師教育研究歷程中的心靈雞湯,成為打造“研究型”教研組的亮點。
1.定期學習,系統性“微講座”
所謂系統性“微講座”,是指講座的內容具有連續性,多次講座圍繞一個方向開展,框架完整,結構清晰,不至于碎片化。此類講座適合經驗豐富的老教師,從自身的切身體驗、實踐經驗總結、研究內容等方面,提前準備,在固定時間開展,組織全組教師共同學習(表2)。
2.成功經驗,分享性“微講座”
所謂分享性“微講座”是指在教師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績,獲取了點滴收獲,從而有感而發,開展的經驗總結或體驗感悟類講座。此類講座偶發性比較大,是系統性“微講座”的有效補充,主要由年輕教師開展(表3)。
四、“微展示”,研究型體育教研組的升華
在體育組內開展“微展示”活動,有著深刻的意義:一方面,通過“微展示”回顧一學期的研究歷程,讓教師理性地審視自己的研究成果,為后續研究做好鋪墊;另一方面,也是搭建了互相學習的平臺,讓教師在展示過程中,互相學習,互相借鑒,不斷提高研究水平。具體說來,主要包括3種“微展示”方式。
1.課堂教學展示
課堂教學展示是教師借助課堂教學,將“微研究”內容、經驗心得、研究成果形象直觀地呈現出來。如,教研組的校級課題“提高學生參與實心球練習積極性的策略研究”,在申報的區級課題研究成果中榮獲二等獎。同時,體育組讓課題組的負責教師在全校范圍上了一節實心球課。該教師將研究內容巧妙地運用到課堂中,通過一根短跳繩貫串整節課,內容有下腰過繩、拉繩彈射、快速揮繩等,既有學生個人的體驗與挑戰,又有團體的合作與競爭,全體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讓體育組全體教師都受益匪淺。一節課教學雖然很快就結束了,但課堂上巧妙的設計、新穎的組織形式讓人記憶深刻,而執教教師收獲的不僅是同行的認可、學生的喜愛,更是參與教學研究的幸福感與成就感。
2.成果匯報展示
所謂成果匯報展示,是教師面向全體體育組成員,以PPT展示的方式開展、從研究內容、研究方法、開展活動、目標達成、研究收獲等多個維度,以圖文結合的方式進行匯報展示。如,教研組的一名教師在“微展示”匯報中,以“籃球有效訓練探索”為主題,向體育組全體教師展示了研究目的、研究方法、階段成果……通過匯報展示,不僅回顧了一學期教育教學研究的全過程,梳理了教育教學研究的得與失,這一過程也是教師對研究內容清晰化、理論化的過程,是系統思考、不斷升華的過程。
3.研究成果統計
所謂成果統計,是統計本組教師一學期以來,參與教育教學研究所獲得的顯性成果,包括文章發表、文章獲獎、校級以上公開課等。成果統計結束后,貼于辦公室內公示。操作看似簡單,方法似乎陳舊,但這是對教師勞動的一種肯定、一種認可。教師看到成果統計表后,必將獲得強烈的自我成就感和幸福感。相信每一名教師,看到參與教育研究而獲得的豐碩成果后,一定會繼續參與研究,為打造研究型教研組貢獻自己的力量。
參考文獻:
[1]李健.研究型體育教研組的核心要素、活動形式及構建策略[J].中國學校體育,2015(6):53—54.
[2]張麗晶.中學一線教師課題研究選題策略[J].中學教學參考,2017(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