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春燕
摘 要:城市街道景觀是城市景觀的核心,隨城市的發展,人類對生存環境要求越來越高,因此對街道服務水平的要求也不斷提高,街道景觀已經越來越受到人們重視,適應社會的要求,作為設計者,必須對街道景觀進行多方面考慮,但是這也需要領導者的大力支持和廣大市民的共同努力。
關鍵詞:景觀設計;園林;城市道路;植物喬木;以人為本
1 城市道路園林景觀的設計標準
城市道路景觀不同于小區與公園等景觀類型,后者多為一種駐足觀賞的靜態景觀;道路景觀的觀賞主體主要是處于運動的汽車(人)、路上的行人,它是以園林植物為載體,通過植物在綠化帶內的有序列的動態韻律設計配置,形成整條道路線型的相對動態景觀帶,給人以動態視覺美感,此為城市道路動態園林景觀特點。城市道路動態景觀符合以下設計原則。
1.1 景觀功能性的設計標準
滿足城市道路主要功能原則。城市道路綠化主要功能是庇蔭、濾塵、減弱噪聲、改善道路沿線的環境質量和美化城市。道路空間是提供人們生活、工作、休息、相互往來與貨物流通的通道。我們在設計道路時,須充分考慮了行車,行人的進度和視覺特點,不同速度,不同栽植方式,將路線作為視覺線形設計的對象。提高視覺質量,體現以人為本的原則。在具體的設計中,應以不遮擋視線為標準,同時又能給人以賞心悅目之感。道路綠化另一個重要的功能是遮蔭、降溫。
1.2 生態化的設計標準
生態是物種與物種之間的協調關系,是景觀的靈魂。它要求植物的多層次配置,喬灌花、喬灌草的結合,分隔豎向的空間,創造植物群落的整體美。因此,在各路段的設計中,注重這一生態景觀的體現。植物配置講求層次美、季相美,從而達到最佳的滯塵、降溫、增加濕度、凈化空氣、吸收噪音,美化環境的作用。設計中這一原則的運用應當是尤為重要的,因為這切實的關系到人們的生活質量。道路綠化規劃設計要有長遠觀點,綠化樹木不應經常更換、移植。
1.3 藝術與科學的設計標準
既要滿足植物與環境在生態習性上的統一,又要通過藝術的構圖原理體現植物個體及群體的形式美,即符合繪畫藝術和造園藝術的統一,調和,均衡和韻律的四大原則。道路綠化設計與一般的綠地設計有所不同,它是動態綠化景觀,要求花紋簡潔明快、層次分明。
1.4 從現實情況出發,因地制宜的設計標準
根據本地區氣候、栽植地的小氣候和地下環境條件選擇適于在該地生長的樹木,以利于樹木的正常生長發育,抗御自然災害,保持較穩定的綠化成果。選擇適應性強、生長強健、管理粗放的植物。公路綠化帶采用大手筆、大色塊手法,植觀花、觀果、觀葉植物,適應不同車速的不同綠化帶,空間上采用層次種植,平面上簡潔有序,線條流暢,強調整體性、導向性和圖案性,形成舒展、開敞、明快的風貌。
2 城市道路園林景觀的設計策略
2.1 定位的設計策略
城市道路園林景觀定位應根據其市政功能作用不同,分為主干道與一般道路,其中主干道中又根據設計時速不同分為城市景觀路、城市快速路等。城市綠地系統規劃中對以上道路尤其是園林景觀路及主干路的綠化進行整體的景觀特色規劃。景觀定位與設計時速有很大關聯,而動態景觀尺度決定于速度快慢,因此景觀定位通過設計時速影響了動態景觀的變化尺度。
2.2 分段的設計策略
景觀分段從宏觀上來體現道路的動態景觀變化。同一條道路的綠化具有一個統一的景觀風格,可使道路全程綠化在整體上保持統一協調,提高道路綠化的藝術水平。道路全程較長,按用地環境分布有多個路段,各路段的綠化在保持整體景觀統一的前提下,可在形式上有所變化,使其能夠更好地結合各路段環境特點,景觀上得以豐富。
2.3 植物配置的設計策略
每一景觀段的植物配置則從微觀上構成了城市道路動態視覺變化的基礎。道路動態景觀強調的是立面變化的感覺,即植物疏密感、高低錯落感,這比漂亮的平面圖案更有強烈視覺美感。其設計遵循統一、調和、均衡、節奏和韻律、尺度和比例等美學原則,植物配置體現多樣化和個性化結合的美學思想。城市道路綠化帶中與動態景觀變化緊密關聯的主要為中間綠化帶、主輔分隔綠帶、紅線綠化帶。每種綠化帶根據視點所處位置不同其配置設計手法(韻律控制)也有所不同。
2.3.1 喬木的設計策略
喬木在街道綠化中,主要作為行道樹,作用主要是夏季為行人遮蔭、美化街景,因此選擇品種時主要從下面幾方面著手:株形整齊,觀賞價值較高(或花型、葉型、果實奇特,或花色鮮艷,或花期長),最好葉秋季變色,冬季可觀樹形、賞枝干;生命力強健,病蟲害少,便于管理,管理費用低,花、果、枝葉無不良氣味;樹木發芽早、落葉晚,適合本地區正常生長,晚秋落葉期在短時間內樹葉即能落光,便于集中清掃;行道樹樹冠整齊,分枝點足夠高,主枝伸張、角度與地面不小于30度,葉片緊密,有濃蔭;繁殖容易,移植后易于成活和恢復生長,適宜大樹移植;有一定耐污染、抗煙塵的能力;樹木壽命較長,生長速度不太緩慢。
2.3.2 灌木的設計策略
灌木多應用于分車帶或人行道綠帶(車行道的邊緣與建筑紅線之間的綠化帶),可遮擋視線、減弱噪聲等,選擇時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枝葉豐滿、株形完美,花期長,花多而顯露,防止過多萌孽枝過長妨礙交通;植株無刺或少刺,葉色有變,耐修剪,在一定年限內人工修剪可控制它的樹形和高矮;繁殖容易,易于管理,能耐灰塵和路面輻射。目前,北方大多數城市主要選擇冷季型草坪作為地被植物,根據氣候、溫度、濕度、土壤等條件選擇適宜的草坪草種是至關重要的。
2.3.3 草本花卉的設計策略
一般陸地花卉以宿根花卉為主,與喬灌草巧妙搭配,合理配置:一、二年生草本花卉只在重點部位點綴,不宜多用。
2.4 中間綠化帶的設計策略
中間綠化帶位于道路中央,與超車道相鄰,它在所有綠帶中具有重要地位。首先起到防弦光的生態功能,因為在中間分車綠帶上可合理配置灌木、綠籬等枝葉茂密的常綠植物能有效地阻擋對面車輛夜間行車的遠光,改善行車視野環境;此外中央綠帶還是體現一條道路景觀特點的重要空間。中間綠化帶以雙向運動的汽車為觀賞視點,因此中間綠帶應有2個觀賞面。中間綠帶主要由一個個主景植物串連而成,主景植物一般由大灌木、喬灌組團構成,每個主景之間的差異通過配置形式(遵循美學原則)、植物種類來體現。這就要求設計者須熟悉每種植物的形態、特性及其相搭配后的生長狀態等,才能把握好施工后的園林效果。
2.5 側分隔綠帶的設計策略
側綠帶位于主車道兩側。同樣以運動的汽車為觀賞視點,但側綠帶不同于中間綠帶。因為它位于均速道旁,側綠帶尺度變化受景觀定位影響相對于中央綠帶比較小。兩側分車綠帶對非機動車有庇護作用,其綠化所起的濾減煙塵、減弱噪聲的效果最佳。當綠化帶超過4m時,宜喬、灌、地被植物以自然的配置形式復層混交,擴大生態綠量,但同時要高低錯落,注意避免生成一堵綠墻,不利于污氣擴散。從車道起向外由低到高呈梯狀,形成良好行車視野。
綜上所述,城市道路是城市景觀的框架。在城市,交通運輸、購物、交往中都離不開道路,是聯系城市各個功能區的紐帶作為地理名詞,景觀泛指地表自然景色。城市道路景觀則涵蓋城市道路景色和人造的綠化景觀,不僅有街道綠化要求,還要顧及園林城市建設,體現該城市的文化和藝術。
參考文獻:
[1] 程敏.景觀園林設計與施工在城市道路綠化設計中的實際應用探究[J].農家參謀,2017(15).
[2] 樓曉梅.城市園林景觀中道路與廣場的綠地設計分析[J].江西建材,2017(14).
[3] 張國松.城市道路綠化景觀園林設計及施工探析[J].住宅與房地產,20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