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紅星
企業真實有效的會計信息作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運行的“晴雨表”,是政府掌握國民經濟整體狀況的基礎。本文從闡述企業會計信息失真的危害入手,隨后對當前企業會計信息造假的原因進行總結分析,最后在深入剖析相關問題基礎上,探索提出改善企業會計管理、有效防范會計信息失真的對策路徑。
會計信息指通過資產負債表、利潤表、現金流量表、企業財務發展報告等形式,反映企業運營狀態。在改革開放進入攻堅克難深水區的背景下,如何建立完善相關管理辦法,增強對會計從業人員的管控力度;如何有效地治理會計信息造假問題,為維護國民經濟良好秩序提供保障,成為經濟界及社會各界廣泛關注的熱點問題。
一、企業會計信息失真的危害
(一)有損于以誠為本的社會風氣
老子曾云:“人無信不立,業無信不興,國無信則衰。”可以說,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是每個人修身養性、每個行業長足發展的重要保障。由此“誠立身”作為當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每一個公民處世的基本要求,倡導以仁義、誠實等作為構建良好人際關系的基礎。而故意造假的會計信息引發“破窗效應“,導致一個范圍內社會群體的經營行為無法向好向善,最終將會造成整個社會對于誠信理念的集體恐慌,嚴重破壞誠信體系的重構和和諧社會的建設。
(二)擾亂公平正義的市場秩序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欣欣向榮發展的今天,如何確保大量投資者的利益成為制約經濟發展關鍵要素。而會計信息失真會誤導投資者做出錯誤的投資決策,錯誤資金的流動累積,會影響巨額資本的正常運轉,這不僅破壞了投資環境、阻礙了市場對資源配置作用的有效發揮,失去信用的市場經濟體系也將無法維系。
(三)破壞穩中向好的經濟形勢
政府對國民經濟進行宏觀管理和調控主要依據國民經濟運行經濟信息中的企業會計信息,失真的會計信息必然影響國民收入、國民生產總值、稅收收入等宏觀經濟信息的真實性和有效性,使政府根據這些失真的信息所制定的貨幣政策、財政政策等宏觀調控措施發生偏誤,有可能給國家經濟帶來巨大損害。
二、企業會計信息失真的原因分析
(一)會計從業人員職業素養不高
受經濟利益驅動,大部分企業管理者為了壓縮人力資源成本,往往會雇傭大專院校的畢業生來承擔會計業務工作,尤其在鄉鎮,靠傳統家族勢力運營的“家族”企業,多雇傭當地文化素養不高的失地農民或家族利益相關者擔任會計。年輕的報賬人員由于缺乏實戰經驗、不熟悉新的會計制度、準則,難以對客觀經濟活動的一些不確定因素進行估計、判斷和推理,無法得出真實有效的會計信息;另一部分會計人員則習慣于聽從企業管理者的指示,在缺乏自我約束和監督機制的情況下,堅持原則、嚴格執法、敢于同違規違紀作斗爭的會計較少,大部分會計在日常工作中頻繁突破相關規章制度、刻意造假,更給會計信息帶來了失真的隱患。
(二)行業法律法規、標準規范尚不完善
法律法規、標準規范作為準則,為會計信息計量提供了基本依據,準則體系是否完備是國際上衡量一國會計理論水平、會計實務成熟程度、會計信息質量的主要標準。然而在我國,會計誠信建設方面的法律法規十分匱乏,針對會計信息報送方面的標準規范更是滯后,難以遏制會計造假、信息不實的嚴重趨勢。以《審計法》為例,其中規定了國有企業內審機構設置作了強制性的規定,而未對其他類型企業的審計機構設置做出有效約束,許多會計就會利用法律缺陷,采取不合理的手段粉飾財務報表、虛構經濟業務,最終使法律規定對會計工作的監督保障作用大打折扣,無形中加劇了企業會計管理的混亂局面。
(三)企業內部管理、政府外部監督不力
從企業自身來看,部分企業管理者對會計管理體制存在誤解,認為建立會計管理體制就是建立一套成文的規定,而不注意在企業日常運轉中建立起各業務部門相互牽制的內部控制體系,導致成文的管理規定形同虛設。從政府的外部監督來看,在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化的過程中,我國的政企分離改革尚處探索階段,政府角色轉變不到位的情況比比皆是,政府既是經濟利益主體,又是管理者和法規、制度的制定者,很難對各種問題做出公平公正的判斷,導致了很多企業失信行為沒有得到應有的處置,使更多的企業會計心存僥幸、以身試法,根據經營者意志改寫會計記錄,這些都給企業信息管理帶來了巨大的障礙。
三、改善企業會計管理、有效防范會計信息失真的對策路徑
(一)大力完善行業標準規范,填補行業空白
政府有關部門及相關研究機構應在對會計管理工作現狀進行詳盡調研的基礎上,對《會計法》、《審計法》等相關法律法規進行更新修正,盡快制定問題空白管控地帶的標準規范,減少虛假會計信息的施展空間,有效規避因會計誠信缺失而引起的數據來源不實、信息虛假等問題。特別需要注意的是,行業內法律法規、標準規范等的制定不是最終目的,對財政監督,審計監督,稅務監督等各項規定進行統一,對其進行細化,提高措施的現實針對性,盡量降低或杜絕粉飾財務報告的情況出現,才能達到為會計行業管控提供依據的目標。
(二)提高失信成本,加大對會計信息造假行為的懲處力度
獲取利潤最大化是所有企業經營的“天性”,而會計造假產生巨大的預期收益,這也是經營者指使會計違法違規操作的根本所在。因此加大對會計造假的懲罰力度,提高會計失信成本,無疑是遏制會計造假的重要措施。有關政府部門應建立會計人員、注冊會計師誠信檔案,從外部給予會計人員自律的壓力;成立會計信用中介機構,并對機構、政府、 受評企業等各方職責予以明確, 以此加強對會計供給信息的審核;健全內部審計制度,嚴格企業的財務行為,建立單位負責人對本單位會計工作的連帶責任,以此確保審計的獨立性,有效加強執法監督,規范企業經營。
(三)加強會計從業人員職業素養教育,著力提高其業務水平
從當前信息造假現狀來看,會計信息造假多因會計受經營者脅迫、或會計個體利益與企業經濟效益掛鉤而屢禁不止。針對這種情況,如何培養會計“上頂壓力、下頂誘惑”的職業素養尤為重要。因此,企業應切實轉變經營理念,意識到誠信工作對企業發展的重要作用,意識到強化行業自律、提高從業人員業務素養,增強會計人員抵御外界利益誘惑的能力,是實現企業可持續發展、打造品牌效應的根本路徑。可采取專家講座及培訓、觀看警示片等多樣形式,對企業負責人及會計開展豐富多彩的教育活動。會計從業人員也要利用各種形式的研討班,結合自身在實際工作中遇到的疑難問題,與其他同行進行經驗交流互動,共同探討如何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實現潔身自律與企業發展并行不悖,同時自覺加強對相關法律的學習,強化自我約束力。
四、結語
在市場經濟浪潮中,會計信息真實性可謂國民經濟蓬勃發展的生命線,其重要意義不言而喻。面對當下會計從業人員職業素質不高、標準體系尚不完善、監督管理亟待加強等諸多問題,政府應身先士卒,大力完善行業標準規范,建立完善管理制度,加大對會計失信行為的懲處力度;企業也應轉變自身經營理念,將加強會計從業人員職業道德教育作為企業發展的頭等大事來抓,只有這樣,才能為企業的發展注入不竭動力。(作者單位為江蘇常寶鋼管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