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曉虹
在大數據背景下,現代信息技術、網絡技術、數字化技術等高新技術跨越式發展,各行業都在這樣的背景下開始追尋新的發展之路。政府性會計制度在我國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更加要緊跟時代的發展步伐不斷進行調整,以期在創新中不斷尋求發展,在發展中探索改革的路徑。本文首先分析了大數據背景下政府性會計制度改革的必要性,繼而對具體的改革策略進行了深入探討,為大數據背景下政府的財政工作提供更好的指導。
大數據背景下,各個行業的發展都有了一定的變化,其中也包括政府的相關工作。大數據、云會計都能夠為政府部門提升相應的預算便會水平,促進預算流程的不斷優化發展,推動政府部門建立相應的預算管理數據中心。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和財政預算管理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國際和國內政府會計環境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現行預算會計體系逐漸產生和顯露諸多問題和局限性,阻礙了政府管理體制的改革與發展。因此,我國現行預算會計體系亟待進行更進一步的改革。
政府性會計制度是一種公共制度,這種制度的改革和變遷能夠鮮明地體現出利益的再分配,制度的變革是利益分配機制的具體體現。政府會計是用于公共部門財政管理工作中的,要對財政的交易和事項進行具體的記錄,政府會計主體是是政府的公共部門,對象則是以財政資金為主的政府公共資源,政府會計制度是對政府公共部門財政和財務行為進行規范,所以政府性會計制度的改革對于社會公共資源的使用和再分配等多個方面都有較大的影響。社會公眾對于公共部門所產生的財務信息有一定的需求,再加上國有資產管理對非經營性國有資產信息的需求和財政改革對政府性會計信息的需求共同推動了政府性會計制度的改革。政府作為公益性活動的推動者和國家財政的管理者,是會計制度改革的主要策動者,其所進行的改革會對國家社會等多個層面都產生較大的影響。
一、大數據背景下政府性會計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一)適應政府財政體制改革的需要
大數據背景下我國政府的相關部門預算和國庫集中收付制度也有了一定的改革,財政總預算會計和行政單位會計也有了更多的問題需要考慮,基于這樣的背景,構建一體化政府性會計制度是現實需要。因為只有對預算會計的分類有了清楚地認識,才能夠進一步了解各類會計核算的最終目標,最后根據這一目標充分考慮會計核算的相關特點并加以規范,從而更好地滿足各類會計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要。隨著我國財政管理體制的不斷變革,收付實現制度的局限性也越發突出,加上大數據背景下,相關的信息能夠在互聯網等媒介上進行,所以對于一些大型的采購項目或者已經發生但并未完成交易資金缺乏嚴格的管控,很多預算資金的結余不符合實際,脫離了政府部門的管控,政府的隱形負債情況和財政危機現象這樣的情況下,為了適應政府財政體制的改革就必須要對會計制度進行一定的改革。
(二)適應政府公共職能轉變的需要
政府公共職能的轉變有了一個新的要求,政府要將相關的財政收入通過相應的途徑服務于人民,用人民的資金來管理國家政府的公共事務,這些公共事務包括了國有資產的管理、債務的管理和相關財政資金的使用等,然而公共事務必須要在會計制度下的會計信息統計下才能夠得以實現。在大數據背景下,這些信息的統計和管理相對來說更加的便捷,然而,我國當前的財政總預算會計實際上只包括了財政收支會計,沒有涵蓋到其他層面,因此核算的內容也僅包括財政收支活動,很多的會計要素并沒有包括在里面,尤其是一些國有資產和長期負債信息的核算和管理等多個方面都存在著較多的不足。政府會計所要核算的內容不能夠完全反映出政府的財政情況,所以對于政府職能的轉變所出現的不適應性更加的明顯,改革迫在眉睫。
(三)滿足政府績效評價制度的需要
政府的財務報告中必須要將政府的財務狀況和運營績效以及相關的現金流量都作出一定的統計,這樣才能夠有效的了解并滿足人民群眾的需求和利益。政府的財政報告不僅需要對預算收支進行反映,還要對政府的財務情況有清晰地顯示,與此同時還要對相關的政策所產生的財務相應進行體現,以保證人民群眾能夠有渠道對政府的財務情況作了解,保證財政的公開性和公平性。在大數據背揭露預算會計信息,忽略了政府性會計制度所涉及到的其他重要內容,完全不能滿足政府進行績效評價的信息需求,這也是改革的必要性之一。
二、大數據背景下政府性會計制度的改革策略
(一)界定政府的會計主體,制定政府的會計準則
在大數據背景下我國依舊沒有改變傳統的不區分預算會計和政府會計的制度,根據當前我國預算會計的特點,現行的預算會計還并不是完整意義上的政府會計,只能算是反映預算資金流傳過程中的預算執行會計。尤其是和不少發達國家的政府性會計相比,仍舊存在不少差距,總而言之我國還沒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政府性會計制。基于這樣的情況,要轉變預算執行性會計的根本性質就必要要進行深層次的改革,而不僅是表面上改一下名字。在大數據背景下我國的政府會計制度已經初步建立起來,然而還需要不斷完善,所以要以科學界定的政府性會計主體為中心,制定出符合我國國情和發展的政府性會計制度。
(二)引進權責發生制,改革政府會計核算的基礎
縱觀整個世界,政府性會計的領域中能夠采用完全的權責發生制的國家還很少,我國在這一制度上的起步較晚,發展較為緩慢,因此現如今還處于發展轉型的階段,還沒有形成完整有效的政府性會計制度,所以我國的政府性會計要引入相應的權責發生制還要一定的時間。采用這種制度時初級階段主要是運用修正的收付實現制基礎,就是堅持原則性收付實現制度,對于某些特定的業務更加注重權責發生制的方法執行;中期則主要是隨著政府性會計體系的不斷完善而逐步擴大制度的管理范圍,最終實現完整統一的權責發生制。
政府性會計制度所規定的的業務核算基礎也要進行改革。首先是固定資產的會計核算,要對固定的資產購置成本開展資本化,按照權責發生制的原則和持續性精益管的假設進行分期確認,對固定的資產成本進行劃分,建立相應的固定資產折舊制度,對一些固定資產的損耗情況有準確地記錄,及時處理一些已經失去使用價值的固定資產;其次是對社會保障進行會計核算,對于政府部門的財政總預算,要嚴格按照要求,把社會保障需求本期應該要分攤的經濟責任列入到年度支出預算當中;最后是長期負債的會計核算,對于政府的負債情況要通過大數據背景下的互聯網手段及時獲取,對于政府直接借入的債務和提供擔保的債務等都要嚴格進行核算。
(三)擴大會計核算的內容,完善政府財務報告體系
在大數據背景下,政府的公共受托責任已經引起了廣大群眾的密切關注,政府作為社會管理機構,同時又是一個經濟實體,承擔著為人民群眾服務同時管理人民群眾所交付的財務的管理者角色,然而現行的會計制度并不能滿足人民群眾的需求,也不能完整的反映政府部門的財務情況。所以,適應財政管理改革的需要,就要在引入權責發生制的基礎上不斷擴大政府會計的核算內容,建立完整有效的政府財務報告體系,不斷增加長期資產和負債的核算內容,提供相應的信息,對政府的績效作出準確分析和有效評價,反映政府的財務情況。(作者單位為無錫機電高等職業技術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