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亞瓊
近年來,隨著互聯網等高科技電子設備的廣泛使用,公民的個人信息也在悄無聲息地被四處傳播。一些信息被不法分子獲知,并通過詐騙等手段,使得公民的經濟財產受到威脅,經濟詐騙案件層出不窮。究其原因,有一部分也是因為與之相關的刑法不夠完善導致。文章通過對公民信息侵犯經濟詐騙案件刑法尚未完善的相關問題進行分析,并總結探究出了幾點針對性地解決方案。希望能夠在刑法完善這個問題上提供一點幫助。
數字化時代的到來確實帶給了人們極大的便利,但接踵而來的也是一系列由于公民信息保護不周全而帶來的信息侵犯詐騙問題。就最新的數據顯示,在2016~2017年間,因為此問題而導致的公民個人經濟損失高達915億元。可見此類問題的存在嚴重危害到了社會的安全和人民的幸福。為了杜絕這一現象,需要刑法的幫助。然后,就當前而言,相關刑法還存在著一些漏洞,讓犯罪分子有機可乘,所以一定要將這些問題進行解決,不斷完善刑法的規定。
一、公民信息侵犯經濟詐騙案件刑法尚未完善的相關問題
(一)缺乏前置性法律法規
通過官方發布的數據分析可以發現,我國近年來公民信息侵犯經濟詐騙案件的發生率持續走高,究其原因,與《刑法》中與公民個人信息保護的相關前置性發法律法規的缺失密不可分。具體而言,缺乏類似的潛質法律法規的支持,在制定《刑法》中的相應條款時,基礎就不夠扎實,存在著法律漏洞。當前,全世界很多國家和地區都發現了這一問題并出臺了相應的政策,用于完善相應的法律體系。這也從側面說明了該前置性法律法規的重要地位。不僅如此,即使立刻出臺《公民個人信息保護法》作為前置性法律,但由于與《刑法》中相應條款存在銜接問題,起作用也無法得到最大發揮。
(二)刑罰的規定不夠清晰
對當前存在的法律法規的一些條款進行研讀可以發現,對于此類案件的規定并不清晰,這也是當前《刑法》中存在的重大問題之一。具體而言,可以體現在兩個方面。首先,刑罰過輕。現有的《刑法》中規定對公民信息秦法經濟詐騙案的量刑處罰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罰金刑”,但是在實際審理此類案件的時候,法院一般都會判處被告1~2年的有期徒刑,就懲戒這一角度來說,該處罰與其所造成的社會危害相比過于輕松。另外,處罰標準沒有一個明確的界定,當前的處罰體系中,并沒有更深一步的細化。對不同的犯罪等級,并沒有對量刑期和罰金數額明確寫出,仍然處于一個相對模糊的狀況中。
二、就相關問題提出的解決方案
針對上述提出的相關問題,我們需要逐一進行解決。下面是總結出的對于兩個問題的針對性地解決方案。
(一)加速制定相關的個人保護法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第一步要做的就是立刻將制定《個人信息保護法》提上日程。當前,很多國家和地區,包括我國的臺灣和澳門,都已經出臺了相應的法律法規。該前置性法律已經出臺,就可以發現獲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因此,我國的法律職能部門也應立刻加快對該法的立法調研和論證。加快將該法律條文書寫成文,參考國外成熟的法典并結合我國的實際國情,制定出符合我國國情,順應我國民意,權威、完善無漏洞的《公民個人信息保護法》。通過法律來制約侵害公民信息的犯罪行為,維護社會的和諧安定。
(二)對懲罰處理作出明確規定
就上文中提到的就該案件的罰金懲處標準不清晰這一問題,需要對懲罰項目和金額等作出明確的規定,彌補這一漏洞。如果說該犯罪行為的懲罰沒有明確的文獻規定進行參考,僅僅憑借法院法官的個人主觀意識對犯罪分子進行處罰,是無法讓所有民眾都信服的,將會危害到法律在人民群眾中的權威地位。在進行罰金具體金額規定的時候,可以參考一些國家或地區的先進經驗,并和我國當前的經濟發展和國民生活水平等相結合,規定出符合國情又能達到懲處目的的數目。且還應對案件惡劣程度有一個評判的標準,根據不同的等級來明確具體的罰金數額,固定的懲罰量也不會引來過多的爭議,可以穩固罰金在司法實踐中的權威地位。
三、結語
綜上可知,科技信息的發展為人民群眾帶來了便利,同時也讓犯罪分子有機可乘。為了盡量減少公民信息侵犯經濟詐騙案件的發生率,我們必須從具有極高權威性的法律法規著手,用鐵的規定對這些犯罪情況予以打擊。就當前而言,相關刑法還存在著缺乏前置性法律法規和刑罰的規定不夠清晰等問題,需要通過加速制定相關的個人保護法和對懲罰處理作出明確規定等方式解決這些問題,將相關刑法進行完善,努力構建一個和諧美好的社會環境。(作者單位為陜西警官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