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燁煒
經濟與生態的協調發展是企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傳統環境會計主要研究經濟發展對環境造成的負面影響,忽視了企業生態化經營能夠與環境實現互利共贏的可能。本文通過政府管制與公司治理的相互關系,提出基于生態經濟的環境會計信息披露框架,為提高環境會計信息披露質量,應完善以公司治理為導向的政府管制,應明確以生態經濟效益會計為基礎的會計信息量化與會計披露模式選擇。
經濟與生態環境之間的協調關系是全球發展必然解決的問題。會計作為管理工具的一部分,為實現經濟低碳、環境友好型增長模式的運行,為構建生態經濟體系應發揮相應的作用。基于生態經濟的環境會計體系是會計發展的當務之急。
FASB發布的企業環境成本處理公告(1975)及年發布的企業環境負債會計公告(1993),AICPA發布的環境負債報告(1996)、ISAR發布的環境成本和負債的會計與財務報告(1998)等顯著推動了環境會計中的成本核算與負債核算的研究與發展。Van Passel S(2009),Gary R(2010)等國外學者圍繞著企業可持續發展會計與測度展開對環境會計的計量、核算及評價的研究。綜上可知,傳統環境會計更多的是基于環境本身,較少涉及生態效益。為符合經濟發展的需求,應建立多元化的結合生態信息的會計系統。
一、基于生態經濟的政府管制與公司治理的關系
公司在治理過程中除了受市場運行規律的影響,是政府宏觀經濟政策和行政手段這只“有形的手”同樣會影響企業內部和外部的治理。政府管制一方面是市場競爭機制的補充,另一方面又寄存在限制內部經營效率的風險,具有兩面性。
在市場競爭不健全的情況下,部分企業會采取“合謀”的手段獲取競爭優勢,政府通過制定規章制度,建立并完善社會經濟效益,有利于外部治理機制的發揮效應。同時,各層級的政府管制過程中的實施邊界沒有一定的衡量標準,名義上會出現巴澤爾式的“公共領域”,引發被管制企業的尋租。政府管制影響了公司內部的產權,進而影響內部治理機智的發揮。
二、基于公司治理的會計信息披露的影響因素
江金鎖(2014)以自然壟斷產業上市公司為研究對象,通過實證檢驗得出實際控制性質人及實際控制人的兩權分離對會計信息披露質量不存在顯著影響,股權集中度能顯著影響會計信息披露質量,且呈正相關關系。
王建明(2011)通過分析環境會計信息披露和外部監管制度的關系,提出監管制度壓力與環境信息披露質量呈正相關,認為理論上存在環境會計信息管制下最值披露點和最佳管制均衡點。本文基于提出適合生態經濟會計的環境會計信息披露體系,內容如下:
(一)環境會計總預算表
從總的來說,他制定的原則是根據總預算收入=總預算支出,對政府管制、企業主導的環境治理中所耗費的總的預算進行評估,方便政府對于環境治理的有基本了解,并從中制定符合實際情況的環境治理政策。
除了稅收和通常我們所知的排污費是環境預算收入的在最重要的收入之一,我們政府根據需要,一般還從其他領域進行籌資,像企業的環保基金,相關公益基金,和銀行部分利息分流等都市環境預算收入來源。
(二)環境會計的資產負債表
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這個基本會計公式幫助政府、企業來建立資產負債表。例如資產負債表也是左右收支平衡結構,一般左邊是環保所擁有的資產放在表左邊,一般有企業所有資產、企業再生資產、環保資源存量、購進設備及折扣設備評估等資產總和,右邊主要是收益支出類,右上方是企業環保補償金、投資企業股息、有關專項基金等,右下方一般是所有權效益資金部分項目表。
(三)環境會計的成本計算表
環境成本在進行保護環境中所需要的環境成本,對所有資源成本進行統計,主要是為了能夠一覽必要成本,減少不必要的成本,主要包括環保產品成本、環境補償成本等。凡是資源耗錢的成本都需要成本計算,最后進行成本統計。
三、結論和建議
環境會計信息披露的管制應與公司治理相協調,會計信息的披露標準化和計量精細化是發展的方向。
(一)對資源的使用給出明確的價格信號充分發揮價格的宏觀調控作用
資源分為兩類,一類是有限資源,另一類是無限資源,無限資源比較簡單,只要遵循自然規則即可,但是有限的資源應當進行市場配置的規則,這樣才能實現對所有資源的有效且適當利用。不僅要將資源進行最大的利用,還要保證生態補償資金源源不斷進行流入,實現生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二)加強環境會計的再監督 ,將其納入國家和社會監督體系
環境會計的監督主要是來自于政府和企業,還有其他的審計事業單位,環境會計是一門漏洞比較大的審核,所以必須加大監督,實行在監督環節。必須依靠政府進行再一次監督,一方面保證環境會計披露的質量,另一方面,提高政府管制效率,由實際情況出發,依照相關法律法規,對環境會計進行再監督,使得企業加強環保意識,促進生態經濟的快速發展。(作者單位為江西財經大學現代經濟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