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昕怡
魯迅先生曾經說過“越是民族的越容易成為世界的”,這一理論無論在純藝術領域還是設計藝術領域都適用。當代設計已成為社會各類生產制造重要的價值組成部分,因此,當中國設計作為一種中國文化表象時,設計文化必然引起每一位設計者深入思考。而作為一名藝術設計教師,即如何在理論與實踐中彰顯中國傳統審美特質的設計,并能將系統性的傳統審美思維引入教學工作中,指導學生在學校乃至進入社會后致力于做屬于真正中國風格的設計,是一件有價值且富有深遠意義的事業。
2016年起,在南京藝術學院工業設計學院,新開設了一門本科生專業必選課程《傳統造物創新設計》,這門課程的主旨是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在思想上要認識到從事現代設計,強調物的創造要適應社會的發展與未來的趨勢,要關注現代人的生活方式、心理方式和行為方式,但在啟發這種創造的過程中,卻往往會采用“回眸”的方法,從歷史傳統中去尋找靈感。除了在課程中完成教學主旨外,我在該課程教學加入了中國傳統美學與當下現代生活審美如何融合的教學內容,這部分內容是從兩個層面進行的:第一個層面是從歷史傳統文論資料層面上,通過中國工藝美術史和美學史對于中國傳統美學思潮進行系統的梳理,廓清,并將這些傳統審美思維符號分析并提取出來;并用于第二個層次即實踐層面:將這些符號化的民族文化標識應用在產品設計中,嘗試探索一種將已有的傳統審美文化符號形態化的可能,并為中國現代產品設計所用。從教學的結果來看還是有不少成效的,學生的作業品質得到了提升,特別是在造型方面,在保留了中國傳統美學的同時也能兼顧當下的時代審美精神。
2017年,為了進一步充實這門課的授課內容,我們嘗試將江蘇非遺引入到了課程中,并邀請了兩位非遺大師,分別是揚州漆器傳承人童兆鶴先生和南京云錦傳承人周雙喜先生,通過與他們的直接接觸和學習交流,深入了解揚州漆器和南京云錦的工藝,在了解其工藝的可行性和局限性基礎上,嘗試與現代工藝進行結合,和一般的文化藝術不同,雖然“非遺”項目傳承的內容都是千百年恒久不變的東西,但傳承的手段應該是靈活而且現代的。說到底,就是如何讓“非遺”“活過來”——很多“非遺”傳承人空有一門手藝,但卻難尋伯樂。而要做到這一點,關鍵是要讓更多的人參與進來,讓“非遺”文創產品具有一種體驗的真實性,與當下人的現代生活產生真實的交集。
一.工藝
課程的第一個難點在于如何在尊重“非遺”傳統工藝的基礎上,進行創新再設計。比如在和周雙喜先生交流的過程中,筆者能感受到他的一些困惑與無奈——在云錦紋樣的創新過程中,很多年輕設計師在并不完全了解云錦工藝的前提下,做出了許多符合了現代人審美的淡雅紋樣,可是這種紋樣實際卻極其浪費人工成本且失去云錦本來的特色。非遺傳人們都迫切希望自己掌握的傳統工藝可以通過現代設計方法產生一些新的變化,但這種變化是需要建立在敬畏與尊重的基礎上進行的,如果將云錦圖案以一種極為廉價的不恰當的方式被使用時,會讓這些非遺傳人會感到憤怒,認為從某種程度上玷污了他們引以為傲的傳統工藝。因此,要打破“非遺”與人們的距離感,同時也要維護非遺工藝的地位,需要我們設計師在傳統工藝與現代生活之間搭建一座溝通和具有包容性的橋梁。譬如這件名為錦.繡的耳環,就是在基于我們了解到云錦價值極高,但在制作完成后仍會存在一些邊角料,直接丟棄未免可惜,因此我們想到使用這些邊料,結合中國傳統吉祥寓意制作一些具有中國傳統審美特色的耳環,如圖一:就是取了人生四喜中的金榜題名之喜,形式以月之圓缺代表事業的節節高升。另一件運用揚州漆器工藝設計的加濕器,則是將傳統工藝的漆器與現代的玻璃材料相結合,漆器的內胎選用成本較低易獲得的塑料材質,降低成本的同時也絲毫不影響漆器的工藝外觀效果。童兆鶴先生也很贊同這樣的做法,事實上他自己也正在嘗試將揚州漆器的工藝與手機殼做結合,他所用的內胎就是塑料。
二.功能
課程的第二個難點則在于如何從功能設計上,讓這些非遺文化產品與現代人的日常生活進行接軌。因為如果僅僅讓非遺產品停留在觀賞層面,那么他們仍然是陳列在玻璃柜中的精巧擺設,他們與我們的生活之間,仍然隔著一道難以逾越的屏障,從某種意義上,這種觀賞品的“權威性”必須被消解,才能進一步拉近非遺與現代人之間的關系。因此在此次課程上,我們希望能夠在設計中充分的引入創意,讓非遺文化產品呈現出更多的活力,比如圖二這件使用揚州漆器工藝制作的“花.漆“家居小品,就是將花器,燭臺以及杯墊三種功能結合起來,通過不同的組合方式,實現多樣的功能性。
三.審美
這座橋梁就是找尋一種具有共識性的中國傳統審美符號, 當代設計已成為社會各類生產制造重要的價值組成部分,因此,當中國設計作為一種中國文化表象時,設計文化必然引起每一位設計者深入思考。解決設計的中國符號問題,文化傳統審美就必須是我們要首先深入思考的問題之一。因此設計成為一種社會產業時,形成中國設計的關鍵所在也就是將隱形的文化意義和美學價值轉化為顯性的設計思想和設計形式。例如本次的課程實踐中,云錦系列的耳環設計,就選取了“吉祥”為意向主題,這是一個延綿千萬年的永恒性主題?!凹椤北疽鉃槊篮玫念A兆,吉者福善之事,祥者嘉慶之征?!吨芤住は缔o》有“吉事有祥”之句,《莊子》也有“虛室生白,吉祥止止”之說。由此可見,吉祥是對未來的希望和祝福,具有理想的色彩。吉祥是中國人對萬事萬物希冀祝福的心理意愿和生活追求,它從一個方面反映了裝飾至善至美的本質。 再如,實踐課程中的另一件加濕器產品則選取了南京大報恩寺琉璃塔作為外形符號。以琉璃塔代表南京寺廟,當加濕器打開時,水汽涌出,如同寺廟中源源不斷的香火一般,象征著源源不斷的財氣與福氣。機身配以少量的燙金邊線作為點綴,電源按鈕也采用了與佛教文化相關的蓮花造型,中間的花瓣為電源健,兩邊分別為定時的按鈕與霧量大小的按鈕,與整體的塔身相呼應。造型美學上強調中國傳統意蘊的同時,也是一件具有現代氣息的生活產品。
四.思考
傳統文化、傳統美學可以說是一脈相承的器物和習慣,是一種物質與精神的凝練與積淀。凡是生命力旺盛而又持久的文化,都是對原有歷史文化取積極傳承和闡揚態度的文化。許多非物質遺產譬如揚州漆器,雖然制作精良,工藝考究,但從造型到使用方式與現代生活關聯甚小,雖然精美,卻只能放在櫥窗中觀賞,無法真正融入現代人的日常生活中。正因為有這種明顯的距離感,人們實際上無法與之產生情感共鳴,也無法從心底真正喜愛這些“非遺”產品。因此我們需要從現代設計的角度,提出符合當下人審美和生活方式的文創產品設計方案——通過與對應的“非遺”傳承人學習與交流,深入了解該“非遺”工藝的可行性與局限性,并充分理解“非遺”工藝的靈魂與核心,在尊重與敬畏的基礎上,代入現代人的審美與生活習慣,進行創新文創設計。通過這次課程,我希望通過現代的、年輕的視角,在尊重傳統的基礎上,重新審視傳統“非遺”的工藝、形式以及使用方式,與現代人的生活方式產生更多交集,真正融入現代社會,或許能讓“非遺”再次煥發生機,長久的“活下去”。
基金項目:南京藝術學院教學研究立項課題《產品造型設計教學中關于中國傳統美學造物思想探索與實踐的研究》
(作者單位:南京藝術學院工業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