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柳如
推進鄉村旅游,不僅是新常態下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舉措,更是打好打贏精準扶貧攻堅戰的重要抓手。張家界大力實施 “對標提質、旅游強市” 戰略,通過注重規劃、創新模式等,培育了一批鄉村旅游扶貧景點與線路,有效地帶動貧困人口脫貧致富。針對鄉村旅游扶貧存在的旅游基礎設施建設滯后、同質化現象普遍、旅游產品單一等問題。未來應通過加強鄉村旅游地區基礎設施建設、創新鄉村旅游產品、鄉村旅游營銷和運營模式等實施策略,以期增強旅游帶動功能,走出了一條具有張家界特色的旅游扶貧新路子。
國家旅游局在“2006中國鄉村游”主題年,提出了“新農村、新旅游、新體驗、新風尚”的響亮口號,拉開了中國鄉村游的大幕。有著“擴大的盆景、縮小的仙境”美譽的張家界,是一個新型的旅游城市,旅游資源十分豐富,旅游業是重點發展產業。但同時又是少數民族地區、革命老區和貧困地區,境內4個區縣均屬貧困縣。相對于其他地區,張家界要發展鄉村旅游所面對的情況比較特殊。近年來,張家界抓緊大湘西扶貧開發等系列政策機遇,大力發展鄉村旅游已初具規模,但由于起步較晚,發展力度不夠,仍有很大的上升空間。
一、以旅游扶貧推進鄉村旅游發展紀實
(一)主要成效
通過發展和扶貧工作實踐,張家界提出“一手抓旅游,一手抓脫貧”的文化旅游開發理念;以實現“旅游勝地夢、全面小康夢”為目標,打造“三星拱月”全域旅游格局;大力發展鄉村旅游,推進旅游扶貧。
旅游扶貧——讓美麗山水長出了致富果。一是,通過景區強大的帶動功能,把周邊村落作為景區休閑、觀光和民宿文化體驗承接區,帶動周邊部分老百姓脫貧致富。二是,通過串聯相鄰或者類似的鄉村旅游景點,多方面帶動沿線的貧困村、貧困戶實現脫貧。三是,通過對貧困戶進行針對性培訓,在景區及相關配套產業中給予相當數量的就業崗位,直接帶動增收。四是,以游客為中心,以市場為導向,開發了一系列有特色的旅游商品,娃娃魚、茅巖莓、砂石畫、土家織錦、葛根、蜂蜜等一大批工藝品和農副產品品牌聲名鵲起。這些產品的開發加工帶動了貧困群眾脫貧致富。截止2017年,張家界旅游業增加值為312.4億元,旅游扶貧脫貧21505人,幫扶脫貧貢獻率為44.11%。越來越多的貧困戶,從田間地頭走進景區、酒店,完成了服務員、講解員、演藝人員等“新身份”的華麗蛻變。
(二)面臨挑戰
當前,旅游扶貧試點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面臨一些挑戰。
1.鄉村旅游扶貧模式泛化。張家界是一個文化多元,內部地理單元小格局多樣,立體氣候比較明顯的石英砂巖峰林地貌環境區域,各地鄉村旅游資源的差異性非常大。目前張家界鄉村旅游市場仍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尚不成熟,各種鄉村資源并未能充分有效利用。隨著交通越發便利以及消費結構進一步細分化變化,旅游市場競爭也越來越激烈。而且旅游活動開展的集中性、季節性對鄉村旅游的負面意義逐步凸顯。大多數游客出行時間集中在長假與周末,資源配置不平衡、淡季運營無法承擔旺季配置,加上四季氣候差異較大,適游時間有限,使鄉村旅游景區承擔著高昂的運營成本,效率低下,難以形成可持續優化的產業生態。多數鄉村旅游產品較為單一,品味不高不能滿足游客多元化的需求。
2.產業發展的共識聯動尚需進一步提升。旅游產業與扶貧產業是兩種完全不同的產業,而鄉村旅游正是這兩種產業相融合形成的新興產業形態,需要新的管理辦法。發展鄉村旅游必需同時發展旅游交通、旅游賓館、旅游餐廳以及解決水、電、通訊供應等。就目前而言,在張家界各地旅游扶貧開發中,尚未完全形成產業發展共識,對鄉村旅游扶貧思路不明確,理念不清楚,引導不給力;鄉村旅游扶貧尚處于扶貧部門自說自唱的階段,宣傳推薦力度不夠,社會認知度不高,重要性和緊迫性沒有得到凸顯;公安特種行業管理,文化、工商、稅務、旅游、衛生、防疫等部門管理服務還沒有全面跟進,產業聯動發展機制尚未完善。
3.客源市場單一,國際客源是瓶頸。筆者通過調查發現,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更偏愛具有自然風光和特色文化底蘊的旅行目的地。關注鄉村旅游的人群,早已不再是單純的中老年人。而是已逐漸滲透至更大范圍的年輕旅行者群體,且尚有巨大的有待開發的市場潛力。
根據國家旅游局統計,在我國每年出游規模達到30多億人次的世界第一大國內旅游市場,鄉村旅游已經成為國內旅游市場主力軍。但是,在發展境外入境旅游市場方面,雖然張家界旅游市場的迅猛發展,已成為國家反貧困戰略的重要實踐。然而,到目前為止,張家界入境旅游人數份額仍然較低,與周邊省市入境旅游客源市場比較存在明顯的地區性差異,造成這種地區差異性分布的主要原因有社會經濟因素和自然環境因素。
二、以旅游扶貧推進鄉村旅游的建議和展望
張家界通過多年的鄉村旅游扶貧實踐總結、提煉、升華得出了的“三星拱月”的鄉村旅游扶貧模式,在為傳播張家界鄉村旅游發展理念,豐富張家界鄉村旅游發展內涵,亮化張家界鄉村旅游形象作出貢獻。其本身也不是盡善盡美的:一是對模式的總結很困難,只能抓住其最核心最具普遍性的問題,無法全面囊括形式多樣的各地方的鄉村旅游扶貧實踐創新,一些局部的創新和經驗一定會被遺漏;二是鄉村旅游扶貧實踐本身是隨著形勢的發展不斷變化,在已有的實踐必然會暴露出它的缺陷和不足;三是一些新的思路和措施正在形成,在付諸實踐之前沒有辦法進入深度研究,只能在未來豐富和充實。基于這樣的觀點,筆者主要是針對實踐中的不足和缺陷,提出修正和優化。
(一)進一步強化鄉村旅游扶貧的“精準扶貧”導向
張家界是一個存在大量貧困人口的少數民族聚居地區。貧困戶的住房條件、個人能力、經濟收入大多不符合參與鄉村旅游扶貧所必備的要素,再加上他們參與的能力和渠道極其有限。導致“扶富不扶貧”“景區不帶村”的桎梏。實踐證明,在現有的旅游發展模式下,往往是那些占有資源( 資金、技術和人際關系等) 的農戶從中受益。其他弱勢農戶受益不多或者不受益。筆者認為,無論是理論、政策、實踐都必須要從“關注貧困地區的旅游發展”轉移到致力于使貧困人口獲得脫貧的機會和能力,探索貧困人口受益擴大鄉村旅游扶貧發展模式,逐步解決旅游扶貧定位不準的問題,實現張家界鄉村旅游扶貧的“精準扶貧”,并為其他貧困地區旅游扶貧提供借鑒。
(二)進一步創新鄉村旅游扶貧效益實現機制
一是創新鄉村旅游扶貧方式。靈活運用國家政策,可以把發展鄉村旅游當成農民的一種生產行為,并按照農民種田一樣看待,享受土地政策,享受鄉村規劃,環保政策等。例如分類補助疊加方式:貧困戶發展農家樂,在享受鄉村旅游普惠政策的同時,還可以享受危房改造、宅基地復墾、扶貧的信貸貼息、低息和無息借款等疊加和特殊政策;農產結合方式:由企業開發的旅游景區,政府給予相關扶持政策時,將扶貧責任捆綁給企業;林地資源參股分紅機制:項目區貧困戶用宅基地、林地、土地入股,取得經營和分紅資格。鄉村旅游扶貧專項資金入股,項目區貧困戶輪流享受經營和分紅資格;租賃扶貧方式:引進業主,將貧困戶擁有的鄉村旅游扶貧資源通過租賃方式讓企業、專業合作組織、農戶經營,貧困戶通過收取租金積累自我脫貧能力;互助扶貧方式:建立鄉村旅游扶貧互助組織,探索無償扶貧資金有償使用機制,實現循環使用、滾動發展。
二是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堅持鄉村旅游扶貧資源集體所有、村民共享。通過制定村規民約、鄉村旅游扶貧互助組織等方式明確并公示扶貧項目后續管護經費、財政扶貧資金歸還發放、有關利潤分配、確定項目受益農戶等重大事項,使鄉村旅游扶貧成果真正惠及貧困農戶。
(三)豐富客源市場
對于大多數年輕人來說,旅行不僅僅是一次簡單的出行,更是提升自我、了解世界的重要方式。鄉村地區并非大眾化目的地,滿足了年輕人個性化的旅行需求,同時,與城市生活差別較大的旅行體驗,也正好滿足了年輕人追求新鮮的心理。對于現階段的張家界鄉村旅游而言,聚集人才與資金,開發受年輕旅行者歡迎的旅游項目勢在必行。
張家界旅游的國際化水平發展,競爭的關鍵要依靠國家的政策及信息導向,而張家界本身更要重視社會經濟因素中旅游信息傳播、旅游文化產品體系創新、文化為媒的宣傳促銷,以及旅游人才規劃、素質提升等方面,實現自身的崛起。(作者單位為張家界航空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旅游管理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