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海蘭
本文從監管單位、企業和產品三個方面對保險個人代理誠信缺失問題的根源進行了探索研究,基于數據與根源的分析結果表明,我省應該從政府單位、公司企業及代理人本身三個方面進行管理提升,保證保險代理人誠信建設得以完善。
由于我國保險行業的迅猛發展,2015年新修訂的《保險法》取消了保險個人代理從業人員資格證后,代理人隊伍不斷壯大,使得一系列違規操作也隨之而來,不僅損害了保險公司名譽,造成保險公司的經濟損失,也同時削弱了保險的社會功能,使得群眾對于保險越來越持懷疑態度,提高保險個人代理的誠信度成了刻不容緩的問題。
一、保險個人代理誠信缺失的根源分析
(一)從監管單位的角度分析
改革開放以后,保險監管機構也由嚴格的監管模式向自由式的監管模式轉變,這種開放式的監管模式雖然增加了保險個人代理人的創造力和活力,但是也為保險代理人之間的不公平競爭提供了溫床,因利益驅使,有些代理人違反保監會的費率要求,降低保費額度或返還手續費傭金等來吸引顧客,造成保費市場亂象叢生。
(二)從企業的角度分析
保險個人代理人在行業內經常稱為客戶經理,面對經理頭銜,應聘者趨之若鶩,但當福利與待遇跟不上,工作過程中的辛苦程度超出預期,則會出現短期代理行為。除此之外,實行的非現場管理,團隊長一味增員,準入門檻低,卻沒有做好代理人的培訓及育成工作,使得代理人專業知識與職業素養沒有質的提升,對誠信問題沒有及時認識并制止。保監會行政處罰案件量逐年上升,對企業懲罰力度加大,保險公司則更加注重經營績效的提升來應對罰款,如此惡性循環對企業的長期發展不利。
(三)從產品的角度分析
保險產品是一種具有非常強信息不對稱的產品,一方面保險產品保障內容與投保要求不確定,另一方面保險標的的風險狀況不確定。業務本身信息的的真實性更加依賴于代理人的職業操守和誠信度。保險產品的特殊性質使得在銷售和消費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很難在成交時被察覺,問題的潛伏期可能長達幾年甚至幾十年,這就導致保險個人代理人容易產生投機心理,利用職務便利進行違規操作。
二、保險個人代理誠信問題治理對策
(一)提高準入門檻,加強系統培訓
現已取消保險從業資格證的考試,則應建立保險個人代理檔案管理,要求必須具備保險學及相關專業中專及以上學歷,對需要審核的資料從嚴進行處理。提高保險代理人的素質,除了要按資格條件把住入口,還要加強系統培訓。不僅要搞好崗前培訓,還要強化崗位培訓和后續教育,組織代理人進行不定期的理論學習,增強法律意識和敬業精神。
(二)提高歸屬感,避免代理行為短期化
建議保險公司與保險人簽訂正式的勞動合同,使保險代理人真正成為公司的一員,增強歸屬感和幸福感。改革傭金制度,在傭金總量不變的情況下,減少首期傭金比例,適度增加后期傭金比例,能避免保險代理人只注重短期利益,重頭不重尾,不顧服務質量和業務聲譽。
(三)實施行業禁入政策,加大誠信違規成本
基于保險代理人職業的特殊性,在保險代理人的職業檔案上,必須將誠信度放在首位,引起代理人對誠信缺失引起的違規操作的嚴重后果的重視。建議企業為代理人簡歷誠信檔案,完整記錄代理銷售情況和客戶投訴情況,當發生欺詐行為時進行扣分,當信用評分低于最低標準時,予以開除,并記錄在案,實行全網公開,不再允許進入保險銷售行列。
(四)借鑒國外經驗,實行分級管理
美國作為世界經濟的中心,保險行業相當發達,多層次多種類的保險代理人為其保險業的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建議政府應引導有關機構、社會組織、高等院校進行合作,完善保險資格認證體系,將保險代理人由低至高分為5個等級,每個等級需考得相應的證書,真正實現保險教育培訓的專業化,職業教育的終身化。
(五)政府監管與行業自律并存,規范代理人行為
金融監管部門為規范保險代理人的行為,還應制定具體的規則和實施細節,根據保險產品的不同性質和服務對象,分別按照不同的教育內容和資歷進行資格認證。行業自律是政府監管的重要補充,保險個人代理的行業自律組織可由保險同業公會組織實施,只有雙管齊下才能使保險代理人朝著健康的方向發展。
三、結語
我們必須正視和重視保險代理人誠信問題,采取合理措施來解決這些問題,提高準入門檻,完善企業培訓體系,實行信用評分制度與黑名單制度,對保險個人代理進行分級管理,從根本提升保險代理人的自律性,才能使保險營銷向更好的方向發展。(作者單位為湖南省保險行業協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