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周濤 付國超
一、耐久跑單元設計的依據
筆者查閱了《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課標》),其在水平三的“體能目標”里有“提升心肺耐力”的相關表述,在“心理健康與社會適應”目標里提到了“極點”的字眼。水平四中,除了心肺耐力在“體能”與“心理健康與社會適應”目標領域的遞進描述外,還在“運動技能”目標中“中長跑”“越野跑”等運動技術學習中有明確規定(表1)。實際上,分析耐久跑能承載什么,就是設計耐久跑單元教學的原因所在。《課標》中所規定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意態度價值觀3維目標都可以通過耐久跑教材得以承載,這為設計水平四耐久跑單元提供了理論基礎。
就身體健康方面所規定的體能目標而言,不僅只有耐久跑教材才能提升學生的心肺功能,還可通過其他主題單元(如,活動單元,健身單元,體能單元等)達成。這既是運動項目多功能特性的表現,也是《課標》所倡導的“目標引領內容”“利用不同教材實現同一教學目標”指導思想的體現。
二、耐久跑單元教學內容的確認
就體育中考的耐久跑而言,其選拔與甄別的目的性決定了它采用“一刀切”式的競技性評價標準,其弊端是忽視學生個體差異,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而體育課堂的運動學習,不僅要完成諸多個體自身基礎上運動技術的學習與提升,更要關注到他們的運動興趣。傳統的耐久跑教學思維,更多的是作為健身性的練習手段練習,不是形成教學單元進行系統學習,教師只管教,不管會,即所謂的“教教材”。既然耐久跑在《課標》中作為田徑類運動項目的技術要求學生掌握與運用,那么,耐久跑承載的教學價值(即“教內容”)需要進行追問。
從運動技術的角度來說,無論一個人的耐力如何,能否跑出自己的最好成績的關鍵(之一)就是對速度的控制程度,如果過快或過慢都難以將自己的最好成績發揮出來[2]。說明耐久跑教學的核心就是“速度控制”,而要做到有效控制速度,呼吸方法與跑步節奏的體驗與學習、合理分配體能、極點出現時的應對方法、彎道跑的方法(環形田徑場地)等都可以成為要學習的內容,而這些細化的內容為構建單元教學提供了可能。
“討論耐久跑是作為獨立的單元組織教學還是作為分散的課時穿插在其他的單元中,首先要明確是將耐久跑作為‘學習-認知型實施教學,還是作為‘經驗再現型進行反復操練,前者是真正學習的發生,后者是不斷重復操練,性質和意義不同,方法自然也就不同。如果是發展體能,只需要重復操練即可,自然可以穿插到不同單元的體能學練中。而如果組織教學,集中在一個單元進行學練更有利于形成身體認知,掌握相應的運動技能。”本期研討的這一觀點,也恰恰證實了案例提供者設計“學習-認知型這一耐久跑單元的初衷。
三、耐久跑單元的內容配置與組織
在構建單元計劃時要考慮的要素較多,如,學生、教師、教學資源、內容配置、學習內容的內在關聯性等,都會影響到單元計劃實施的有效性。但只要對“教什么(內容)”予以了確認,接下來就要考慮內容在單元里面的分布與配置,即回答:我教誰(學生的信息)?我想讓學生達到什么目標(課程的要求)?我教什么(活動與素材)?如何教(學習活動、教學策略和組織)?[3]
筆者對本期案例進行分析與解答:
課時1:絕對速度與速度耐力的前測。有效計劃的核心是,考慮學生先前的學習和經驗,使學生了解作為主體的“我”的速度與耐力的基礎,體驗“我”的身體感受,同時也為教師后續安排小組或個體的學習提供依據。
課時2:勻速跑(中低強度)。單元初期低強度、中短距離的節奏控制。體驗呼吸節奏與腳步動作的協調配合,并找到適合“我”的節奏,屬于耐久跑要學習的內容之一。
課時3:勻速跑(速度控制)。基于課前測得的分段計時跑、大強度短距離、中強度短距離的節奏控制,體驗不同距離、不同強度的速度控制,屬于耐久跑單元教學的核心技術學習。
課時4:變速跑(速度控制)。基于第3課時的分段計時跑,體驗較長距離、不同強度的速度控制,屬于耐久跑單元教學的核心技術。之所以采用分段計時,就是要根據學生的差異,“使學習者在跑的過程中不斷獲得‘距離、時間的反饋信息,通過有意識地調整自己的步頻或步長而得以實現[2]”。
課時5與課時6:同質分組的變速跑與勻速跑(不同道次)。基于學習興趣與個體差異的編隊跑,在互助的情境下,理解與體驗長距離不同強度和距離在同一強度下的速度控制,學習的仍是耐久跑的核心內容。
課時7:分段計時評價。絕對的快慢不應成為運動學習評價的核心,這便使“教什么,評什么”的運動學習評價成為可能,“使學生在原有基礎上得到最大程度的發展”成為可能。
需要補充的是,單元計劃雖然是課時計劃制訂的依據,但它只是一個支撐課時計劃的大綱或者框架。就一個連續的運動學習單元來說,需要根據上1課時的評估適當調整下1課時的實施計劃。試圖不顧學生的反應和上1節課所達到的預期效果強行推進單元實施是不切實際和無效的。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賈齊.體育課程與教學研究的方法論[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
[3]蘇珊·卡佩爾[英],瑪格麗特·懷特黑德[英].體育教學法[M].黃菁,譯.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