厲俊杰
本期《案例研析》給出的案例,打破了傳統意義上的長跑項目為1個單元的思考方式,單獨地將“速度控制”作為1個內容進行研討,為更好地細化一項運動,掌握一項運動技能,提供了較好的思路。特別是其中的幾個說法,在教學和研究上都很值得思考。如,在運動知識方面“理解與體驗呼吸與節奏的關系”,在知識和技能上“理解與體驗控制速度的方法”,耐久跑能力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另外,“絕對的快慢就不應成為單元學習評價要考慮的指標”等,都對現行只是注重“耐久跑”的學習,不注重學到什么的一種批判。案例設計者的“做到有效地控制速度”就是“考核評價的核心”,更是從評價學習狀況而不是評價獲得的運動成績這一獨特的評價角度,對運動學習進行總結,讓人耳目一新。
然而,仔細審視案例設計者在速度控制上采用的方法時,便有了這樣的設計能否達到“速度控制”的目的這樣的疑問了。
從案例設計者的角度推測案例設計者的目的。整個案例分為7個課時,第1個課時為50m和1000m(男)/800m(女)跑成績測試,是在測量“學生自身能力”的前提下進行的,其疑問是“學生自身能力”是最大能力,還是隨意發揮?如果是最大能力的話,容易理解,50m跑測試,測的是絕對速度,而1000m/800m跑測試的則是現有的耐力水平的最大發揮。但是,仔細看其設計的教學過程時,卻發現設計者的目的在于“在耐久跑過程中自己的表現:先快后慢,先慢后快,勻速,走跑交替?在什么距離出現了跑不動了的現象”。這樣的描述告訴話題參與者設計者的目的在于讓學生明確1個問題,即,“當前”的測試跑具有很強的隨意性,進而,設計者為后續的教學埋下了伏筆,就是要注重“速度控制”這一教學關鍵點。從單元設計的角度講,1個單元內,第1個或前幾個課時是為后續課時服務的,但是,從后續內容的安排來看,并沒有真正地運用第1次課的測試結果,使得測試流于形式,只是反映出為了測試而測試的教學方式而已。
從第2課時和第3課時來看,設計者的意圖很明顯就是讓學生掌握“勻速跑”這一內容的動作與呼吸的一致性。第2課時重點在于知識點上的“呼吸方法”與“體驗”,達到“找到適合自己跑步節奏的呼吸方法”的目的,這一點,值得贊同。但僅是1個“300m跑”和1個“600m跑”的練習,是否能夠達到目的?第3課時中,本以為設計者能夠設計與第2課時的知識點連接,并進行強化和鞏固的勻速跑與“速度控制”的內容,但是,設計者卻給出了1個最大速度100m、200m、300m跑的練習(間隔2~3分鐘)和利用第1課時測得50m跑的成績進行100m、200m、300m跑的對比練習。那么疑點就是在大強度(最大速度)狀態下,學生真的能夠控制好速度和呼吸,完成上1次課的練習嗎?第1課時的50m跑的測試中,到底測的是什么內容,是隨意跑嗎?如果是隨意跑,那么,為什么要這樣跑?
從設計者的意圖來看,第4、5課時設計的是不同距離或者不同強度的變速跑練習,進而完成無意識前提下的“速度控制”。從跑的趣味性上看,將300m跑道分為8段和同質分組成圈跑,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但是,變速跑恰恰是耐久跑的禁忌,因為,從生理學角度講,變速跑容易形成乳酸堆積,而乳酸堆積的直接后果就是疲勞的快速到來。如果是運動訓練,讓學生適應疲勞期、加強抗疲勞能力的練習是其目的的話,在教學中使用這樣的變速跑則對“速度控制”有較大的副作用。如果為了體驗“極點”現象,則目的性不明確。而第6學時的“不同強度同一距離”的勻速跑內容,則對“速度控制”的要求更高,如果前6個課時能夠形成有序性的話,值得借鑒,但,從前6個課時安排的內容來看,對這樣的“速度控制”,顯然要懷疑是否能夠達到規定的效果。
從第7課時的測試來看,顯然是讓學生按照“自身體能”進行1000m/800m跑的測試,并能夠按照“預定的時間完成測試”。這里要質疑的是“預定的時間”是否與第1課時測試的成績有關,有什么樣的關聯?測試成績的提高,還是測“速度控制”的精準度?如果測試的是“控制速度”的精準度,這個“速度控制”的標準是什么?
案例設計者選擇了耐久跑的“速度控制”,較符合耐久跑教學的內容規定,從耐久跑的作用來說,也具有一定的意義。如,對于1名馬拉松愛好者來說,為了跑完全程或者半程,在規定的時間內以什么樣的節奏跑完規定的距離較為重要。再如,對于1名傷病康復者來說,如何將體力控制好,則有益于身體恢復,那么“速度控制”和“距離控制”都較為重要。對于學生呢?是為了學會知識和掌握技能而學習,既有作為學生的發展需要,也有提高成績的需要,更有測試的需要。如何根據需要制訂不同的速度,學會不同的“速度控制”,這才是最重要的。可惜的是,案例設計者對于實用性知識的理解尚未到位,所形成的單元安排混亂,還有待于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