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A股銀行股龍頭招商銀行,一直有一種說法:招行近2~3年通過減值準備隱藏了很多利潤。但不良減值損失和不良認定標準在各個銀行之間差異非常大,如果沒有統一的標準,無異于雞同鴨講。最近筆者翻看各家銀行定期報告,找到了一個比較靠譜的標準來衡量四大股份行各自都藏了多少利潤,這個指標就是遞延所得稅資產。
遞延所得稅資產是未來預計可用來抵稅的資產。所有提前繳納的所得稅被計入遞延所得稅資產,這部分資產可以用來抵扣未來發生的企業所得稅。針對銀行來說遞延所得稅資產包含什么呢?參考招行2017年年報,其主要組成部分是多計提的資產減值造成的遞延所得稅資產。
具體是這樣的,銀行計提減值損失(比如減值100億)會壓低銀行稅前利潤。但稅務局并不認可這種計提,稅要按照稅務局認可的標準(比如只認核銷的50億)計算可以不交稅的減值,所以超出稅務局標準的減值部分(100-50=50億,相當于撥備增量的部分)需按照25%的稅率交稅,銀行要多交稅12.5億。
銀行表示,減值已經計提,為什么還要多交稅?國稅則表示,多交的稅先記錄在遞延所得稅資產科目下,未來銀行的這些減值真的用于核銷了,可以用遞延所得稅科目下的資產來抵稅。所以,以稅務局的標準為標桿,誰家的遞延所得稅資產增長快誰家就藏了利潤。那么,從遞延所得稅資產增量是否可以反推隱藏了多少利潤呢?按照上面的例子,多計提的50億,交了12.5億的稅。當未來不良情況好轉了,多提的50億可以用來核銷不良,就可以少提50億減值。
因此,稅前凈利潤增加了50億,正好把之前多交的12.5億用來抵扣新的稅。最終,這50億就可以變成凈利潤增量了。也就是說,毛估可以按照遞延所得稅資產增量的2~3倍來估計隱藏的利潤(遞延所得稅資產中除了減值造成的還有一些其他科目造成的,如應付工資等)。
下面看看過去2~3年,招浦民興四大股份行的遞延所得稅資產發生了什么變化。以2016年中報開始的中報或年報作為數據來源,可得到表1及圖1。
不難發現,招行的遞延所得稅資產遠超其他3家,從2016年中報到2018年中報這兩年時間內,招行的遞延所得稅資產增加了300億,而同期其他3家平均增加了100億左右。而且每半年相比,招行的遞延所得稅資產增量也遠高于其他幾家。
其次,可以考察一下每年遞延所得稅資產的增量和當期的凈利潤的比值來看看到底哪家多交了稅,隱藏了利潤。由于2018年只有中報,筆者選取了2016年年報、2017年年報和2018年半年報作為數據來源,如表2、圖2。
可見,招行遞延所得稅資產增量占凈利潤的比例一直高于其他3家銀行,平均高10~15個百分點。招行這兩年掩蓋了約30%~40%的凈利潤增速。而掩藏的這些利潤,用招行董事長李建紅的話說:反正肉都爛在鍋里,等環境好了就放出來分給長期股東。所以,作為中小投資者,只要守好招行這鍋肉,未來2~3年可以活得相當滋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