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蓉?蘇劉琪
當存貨發生減值,不能為單位帶來經濟利益,發生減值的存貨不再符合資產的定義,基于謹慎性原則的要求需要計提存貨跌價準備。本文從存貨減值中會計核算重要概念、存貨減值的賬務處理、引用存貨減值會計核算實例進行探討,以期解決存貨減值會計核算問題。
一、存貨減值會計核算中重要概念
發生存貨減值需計提存貨跌價準備,存貨跌價準備的計提和沖回要求在資產負債表日,應當按照成本與可變現凈值孰低計量。有兩個重要概念需要理解:
(一)成本。這里的成本是指期末存貨的實際成本。
(二)可變現凈值。這里的可變現凈值用公式表示為:
可變現凈值=估計售價—至完工時估計將要發生的成本—估計的銷售費用—相關稅費
對于公式的理解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估計售價的確定。如果簽訂了合同,在合同數量內,估計售價按合同中的價格;超過了合同數量,估計售價按一般市場價。如果沒有簽訂合同,估計售價則按一般市場價。
2.材料可變現凈值的確定。(1)材料直接出售:材料可變現凈值=材料估計售價—材料銷售估計的銷售費用—相關稅費。(2)材料用于生產產品:如果用材料生產出的產品沒有發生減值,不管材料是否減值,不確認減值,材料按成本計量。
如果產品發生減值,則材料的可變現凈值:
材料可變現凈值=產品估計售價—至完工時估計將要發生的成本—估計的銷售費用—相關稅費
3.產品可變現凈值的確定。產品可變現凈值=產品估計售價—至完工時估計將要發生的成本—估計的銷售費用—相關稅費
二、存貨減值的賬務處理
(一)存貨減值會計核算涉及公式
存貨跌價準備科目期末余額=期末存貨成本-期末可變現凈值(以零為限);
期末應提存貨跌價準備數=存貨跌價準備科目期末余額-存貨跌價準備貸余(大于零計提數;小于零沖減數,以計提數為限)。
(二)存貨減值涉及會計分錄
1.當存貨成本高于其可變現凈值時
借:資產減值損失
貸:存貨跌價準備
2.沖回已計提的存貨跌價準備金額時
借:存貨跌價準備
貸:資產減值損失
3.結轉存貨銷售成本時
借:主營業務成本(或其他業務成本)
貸:庫存商品(或原材料)
借:存貨跌價準備
貸:主營業務成本(或其他業務成本)
三、存貨減值會計核算實例探討
奇果公司為一般納稅人,2016年、2017年發生如下經濟業務:
(一)2016年6月30日,奇果公司A產品的賬面成本為200萬元,由于A產品的市場價格下跌,預計可變現凈值為180萬元。
(二)2016年12月31日,奇果公司A產品的賬面成本為200萬元,由于A產品的市場價格繼續下跌,預計可變現凈值為170萬元。
(三)2017年6月30日,A產品的賬面成本為200萬元,由于A產品市場價格有所上升,使得A產品的預計可變現凈值變為215萬元。
(四)2017年12月31日,A產品的賬面成本200萬元,由于A產品的市場價格又在下跌,預計可變現凈值為185萬元。
(五)奇果公司(增值稅一般納稅人)。2018年1月30日,奇果公司將A產品全部對外出售,售價為300萬元,增值稅銷項稅額為51萬元,收到款項存入銀行。
案例分析:
1.2016年6月30日,A產品發生減值時:
A產品成本:200萬元
A產品可變現凈值:180萬元
“存貨跌價準備”科目2016年6月30日貸方余額=200-180=20(萬元)
會計分錄為:
借:資產減值損失—存貨減值損失 200 000
貸:存貨跌價準備 200 000
2.2016年12月31日,A產品發生減值時:
A產品成本:200萬元
A產品可變現凈值:170萬元
“存貨跌價準備”科目2016年12月31日貸方余額=200-170=30(萬元)
2016年6月30日,“存貨跌價準備”科目貸方余額為20萬元
2016年12月31日應計提存貨跌價準備數=30-20=10(萬元)
會計分錄為:
借:資產減值損失—存貨減值損失 100 000
貸:存貨跌價準備 100 000
3.2017年6月30日,A產品市場價格回升時:
A產品成本:200萬元
A產品可變現凈值:215萬元
“存貨跌價準備”科目2017年6月30日貸方余額=200-215=-15(萬元),以零為限;因此“存貨跌價準備”科目2017年6月30日余額為零。
2016年12月31日,“存貨跌價準備”科目貸方余額為30萬元
應將原存貨跌價準備余額沖回。
借:存貨跌價準備 300 000
貸:資產減值損失—存貨減值損失 300 000
4.2017年12月31日,A產品發生減值時:
A產品成本:200萬元
A產品可變現凈值:185萬元
2017年6月30日,“存貨跌價準備”科目無余額。
2017年12月31日應計提存貨跌價準備數=200-185=15(萬元)
會計分錄為:
借:資產減值損失—存貨減值損失 150 000
貸:存貨跌價準備 150 000
5.2018年1月30日,奇果公司將A產品全部對外出售時:
借:銀行存款 3510 000
貸:主營業務收入 3000 000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銷項稅額) 510 000
借:主營業務成本 2000 000
貸:庫存商品 2000 000
借:存貨跌價準備 150 000
貸:主營業務成本 150 000
總之,單位在期末應當對存貨進行減值測試,按照成本與可變現凈值孰低法,正確計提或沖回存貨跌價準備,與當期收入配比,由此計算的單位本期利潤才能更準確。(第一作者單位為湖南化工職業技術學院;第二作者單位為湖南女子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