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夢成 漆志鵬 邢雨晴 劉素紅
【摘 要】在收集數據資料的基礎上,分析了不同類型惡劣天氣氣候對旅游的影響,按影響機制將其劃分為3個類型,并借助本底趨勢線理論完成了2008年雪災對滕王閣景區旅游影響的分析。
【關鍵詞】惡劣天氣氣候 雪災 旅游
一、引言
滕王閣素有“西江第一樓”之美譽,江西省南昌市滕王閣景區坐落于贛江與撫河故道交匯處。依城臨江,瑰偉絕特,滕王閣與湖北黃鶴樓、湖南岳陽樓為并稱為“江南三大名樓”。
二、惡劣天氣氣候及其對旅游的影響
惡劣天氣氣候事件是某一特定時期內發生在統計分布之外的罕見氣候事件,通常分布在統計曲線兩側各10%的范圍內,具有災害性、突發性等特點,主要包括高溫熱浪、強冷天氣、干旱、大霧、沙塵暴、雪災、暴雨洪水、熱帶氣旋(臺風、颶風)、局地強對流天氣(冰雹、龍卷風、雷電)等。
惡劣天氣氣候事件所引起的一系列氣象氣候災害不僅給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和人民生命財產造成了嚴重的影響和損失,而且對旅游業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如1998年的特大洪水使我國入境旅游損失 29.9×104人次;2008 年的雪災導致交通運輸中斷,旅游景點無法進入,大量旅游團隊被迫取消,旅游業損失慘重等。按影響機制大致可以將它們分為 3 種類型:一是,高溫熱浪、強冷天氣、干旱主要通過降低氣候舒適度,使人們感覺氣候不舒適,導致人們不愿去旅游,從而影響到旅游業的發展,但它們一般對景區景觀不會產生影響;二是,大霧、沙塵暴、雪災主要通過阻斷交通,降低景區的可進入性和可觀賞性,導致人們不能去旅游,它們對景區景觀的影響一般是暫時性的,破壞性較小;三是,暴雨洪水、熱帶氣旋(臺風、颶風)、局地強對流天氣(冰雹、龍卷風、雷電)具有很強的破壞性,常常危及到人們的生命安全,使得人們不敢外出旅游,并會給景區景觀造成較大的破壞。
三、基于本底線 2008 年雪災對滕王閣景區的影響
絕大多數惡劣天氣氣候往往歷時較短,其對旅游業的影響在以年和月的統計數據中往往難以表現出來,這是相關研究較少的重要原因。2008年雪起于1月10日,到2月初才基本結束,持續時間近1個月,19個省級行政區均受到低溫、雨雪、冰凍災害影響,死亡60人,失蹤2人,農作物受災面積727.08×104hm2,直接經濟損失537.90×108元。大雪冰凍導致交通運輸中斷,災區旅游景點無法進入,受其影響旅游業出現嚴重下滑,在統計線上形成明顯的“凹形谷”。危機事件旅游評價方法大致有3種:時間序列分析法、相鄰年比較法和本底趨勢線分析法。其中,基于本底趨勢線理論的旅游危機評價,理論依據充分、評價方法科學合理,被認為是有關突發事件旅游危機評估較為科學的方法,得到廣泛的應用、檢驗及評價,我們借助本底趨勢線理論,來分析2008年雪災對滕王閣旅游的影響。
雪災起于2008 年的1月10日,止于2008 年的2月初,影響期僅限于1月-2月,期間沒有其它事件發生,其對旅游業的影響較容易從眾多的事件中分離出來。我們選擇滕王閣景區作為研究對象,采用本底趨勢線理論及其數學模型,通過分析對比,建立了滕王閣景區1997 年-2007年省內旅游本底趨勢線:
Y=7.77exp(0.18t)-0.11exp(0.41t)sin(0.82t+1.25)
t為時間變量,從1997年開始依次取t=1,2,3,…。相關系數為本底趨勢線與訂正后數據的相關性,本底值為趨勢線方程計算的2008年預期值,損失率為客流總損失與本底值的比率。其結果計算得相關系數R=0.9998,本底量85.6×104人次,1月損失1.1%,2月損失1.2%,總損失2.3%,損失率2.63%。
四、結論
結果顯示:1)2008年雪災對江西省滕王閣景區省內旅游的影響并不是很大,旅游損失率僅為2.63%;2)2008年雪災對旅游業的影響,其游客損失量與客流量基數(本底值)成正比;3)游客損失率與2008年本底值(基數)成反比;4)損失量和損失率兩者均與受災程度存在一定的成正比關系。由此,為豐富氣候與旅游研究以及江西省各大景區提高應對惡劣天氣氣候能力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丁雨蓮,陸林.旅游氣候研究進展與啟示[J].人文地理,2008,23(5):7-11.
[2]馮家沛.云臺山旅游氣候資源分析[J].氣象科學,1996,16(4):396-400.
[3]范業正,郭來喜.中國海濱旅游地氣候適宜性評價[J].自然資源學報,1998,13(4):304-311.
[4]劉清春,王錚,許世遠.中國城市旅游氣候舒適性分析[J].資源科學,2007,29(1):133-140.
[5]任健美,牛俊杰,胡彩虹等.五臺山旅游氣候及其舒適度評價[J].地理研究,2004,23(6):856-861.
[6]馬麗君,孫根年,李馥麗等.陜西省旅游氣候舒適度評價[J].資源科學,2007,29(6):40-44.
[7]長安,葛全勝,方修琦等.青藏鐵路旅游線氣候適宜性分析[J].地理研究,2006,26(3):533-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