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勝法
一、問題提出的背景與意義
初中生如何盡快適應初中的課程學習呢?這是一個大家都關注的話題。說實在的,在小學,有的是學習的佼佼者,為什么現在有些同學的學習成績會變得如此凄慘?有的學生在小學也是中等的,為何一進中學,便產生厭學情緒?更引人思考的是,有同學進校時的成績,在全年級的前茅,然而現在的考試成績卻一落千丈,并越來越感到步履艱難,但也有同學進校時的成績并不理想,但每次考試,成績在年級中躍進了十幾名?這又是為什么呢?帶著這一系列的疑問,也考慮到大部分農村學校普遍存在著這些問題(市區家長跟得緊,問題不是很明顯,南安大部分學生在農村),我覺得有必要思考研究這一問題。
二、小學與初中存在的區別
通過研究分析我認為小學與初中在以下六個學習方面有存在區別,應該處理好小學到初中學習接軌工作。
第一,小學時大部分學生做大量的題目,老師反反復復地評講,直到讓學生見到類似題目,就能條件反射。是通過訓練題目,去掌握有關知識。而中學階段,則是通過掌握知識去解決有關問題。之所以有這樣的區分,是因為小學學習的知識有限,更主要的是考試不超出課本范圍。但中學階段的知識面就廣博得多了,而且考試的題目是在平時的訓練中根本訓練不到的。所以,只能通過掌握理解知識去解答類似的題目。
例如,不少同學在調查問卷中提到:小學時,每一次的大、小型考試中,有不少類似的題目,甚至是一模一樣地出現在我們眼前,以至學生的判斷就是:只要多做題,分數就能高。然而中學知識點多,形成了一個有次序的、有規律的知識網絡。在考試中,很少題目是曾經做過的,但又似曾相識,然而卻又運用不同的知識去解答每道題目,方法靈活,多種多樣。因此,就應提醒學生在解決問題前應全面掌握知識,然后在題目中靈活運用。
第二,小學時,老師、家長時時鞭策跟著學生,不讓他們有絲毫的松懈。可以說是在監督之下學習。在校時,也有老師輪班坐鎮在教室。回到家里,臨睡之前,父母總是還要問一聲:今天的作業完成了嗎?但到了中學階段,就不同了。老師值班,老師就不再是到學生中問他們掌握了嗎,而是等著學生去問問題或者講練習,因為在中學的老師觀念中,學習的主體是學生。有同學在調查報告中說道:小學時,教師發了很多的復習資料,而且每天劃分好了版塊,要求天天完成。但中學,鑒于學生之間處理問題的能力不盡相同,所以,作業的彈性較大,而有些同學正是在這種失去監督的彈性作業中出了問題。
第三,在小學,文科的學習,以識記為主,很多內容只要背出來,就能考得好分數。但中學卻不同了,首先是學生不知道背什么,而后是即使背了,也考不到好分數,因為考試中大量的是理解分析性的題目。
第四,從教學方法上看,在小學,老師上課以講為主,且是幾天反復講一個知識點,學生以聽和記為主;但在中學階段,很多老師的上課不是以講為主,而是以學生的獨立思考和討論幫助為主。習慣了聽的學生,一時還無法參與到討論中去,而討論的過程,又無法用筆記的形式記錄,于是學生上課變得無事可做。
有學生在調查中為我提供了這樣一段內容:小學時,每天老師上課時都在黑板上寫滿了密密麻麻的字,寫了一黑板后,擦了再寫,寫了再擦。整堂課,學生的筆在手中不停地寫,眼睛一眨不眨地緊盯著黑板,生怕少記下一點,這樣一整堂課在記筆記中渡過;而上中學了,老師整堂課在黑板上寫著(除數學科外)那少得可憐的筆記重點,其余幾乎都難以在書上找到,而且有大部分時間,老師會引導我們自主學習――討論,然而對于討論,我們的認識卻是陌生的,就這樣,“討論”變成了“交頭接耳,互相嘻戲,談心”。當老師提問之時,教室頓時變得毫無聲息。氣氛尷尬。無奈之下老師不得不把答案給了我們,此時,我們拿起筆,氣氛又“活躍”了起來。
第五,小學與中學的知識難度不同,中學階段的學習更具有綜合性,教師應該善于引導學生從單一性的解題過程轉變到綜合性的解題過程中來。
第六,中學階段的老師應該能采取一系列的教育策略,幫助學生完成他們的學習接軌工作。教師要經常提醒學生應該常常反思學習方法和內容,如記錄成長檔案,并請學生經常去反思出現的問題,教師要從學生成長的這一角度引導他們真正的記錄自己的成長過程。
三、解決對策
通過大量的調查、采訪和案例分析,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做好銜接:
第一,初中依然做大量題目已是不可能了,所以題目應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抓典型題目進行訓練。在接軌過程中,應該慢慢減少做題的量,但要注重掌握解題方法。要先理清知識,然后訓練題目,在訓練題目時,要善于總結歸納,探尋方法。
第二,應明確學習目標,端正學習態度,轉變學習觀念,作為初中生,教師應該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完成“要我學”到“我要學”的轉變。主動學習,主動思考,認真作業,善于解決問題。要敢于在學習中“犯錯誤”,在犯錯誤的過程中,增強自己的探索能力。在遇到自己不能解的問題時,要向同伴、老師請教,做到“不恥下問”。
第三,對于每一個問題,應該有居高臨下的解題態度,全面審視,分析,注意抓實質,要化特殊為一般,培養分析能力。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多找些問題,多思考,敢于“犯錯”,而這些“錯誤”能引發學生及早發現自己存在的問題,及時走出誤區。這樣就能對問題有更深刻的認識。
第四,提醒學生上課時注意力應該跟著老師,積極思考,積極探索。遇到課堂討論,更應主動參與,要克服心理的畏怯,敢于、善于表達自己的想法,不要怕丟人。同時開動腦筋,積極發言,把自己的想法讓大家一起來討論,并吸取別人的正確見解,在討論中學會如何探究問題。
第五,最基礎的,當然是掌握所學的知識,透徹理解,靈活運用。但更重要的是上課時,注意老師分析問題的方法,最后做題鞏固。即使在看參考資料或例題時,也應注意解題方法的積累。而在做題時,則更應探引導學生探討解題的方法。
第六,應該借鑒課改提出的探究性學習的方法。在探究性學習中,注重培養學生主體精神、主動探索的意識、探索問題、思考問題的能力。引導學生把在研究性學習中學到的方法,延伸到學科學習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