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作峰 郭勇
本文通過探討當代有關“互聯網 + ”大學生就業創業狀況,從而針對“互聯網 + ”時代下大學生就業創業提出相關的指導與建議。陽泉市科技局2018年度科技研發項目:2018S0707“互聯網+”時代下的大學生創業研究。
一.“互聯網+”時代下的大學生創業背景
高校近年來的連續擴招,使得畢業生的人數屢創新高。盡管近年來國家的經濟快速增長,促進了各大市場對高校畢業生的用人需求,然而大學生的供應仍然大于需求,造成了大學生的就業情況變得愈來愈嚴峻。為了應對嚴峻的就業形勢,許多大學生開始自己創業。同時受金融危機等原因的影響,就業市場的需求總體趨減,大學生激烈的就業情勢仍將會延續較長的時間。基于此,近年來,國家陸續頒布了一系列的有關扶持政策,特別是當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制定“互聯網+”行動計劃,并將其上升為國家戰略,從創業教育、創業資金、經營場所等多方面幫助大學生創業,激勵大學生看準“互聯網 +”時代下潛在的市場空間,把握好創業的時機,從而有更多的選擇去創業就業。所以我國也迎來了“互聯網+”時代,同時也迎來了基于“互聯網+”的創業高潮。“互聯網+”為大學生創業提供了史無前例的機遇。
二.“互聯網+”時代下的大學生創業現狀
(一)大學生自身方面
1. 大學生對“互聯網+”創業的認識存在偏差
由于大學生社會經驗不足,復雜的就業心理與創業認識的偏差,以及市場觀念的薄弱,往往會使得大學生受求穩心理、跟風效益等心理因素的影響,缺乏對自身應如何擇業的理性認識,對于目標市場定位和營銷手段組合還是停留在課本而缺乏真實的市場實踐,不能較好地應對市場的變化。從目前大學生創業情況來看,創新創業意識簡單激進的大學生對創業的認識還在于觀念,試圖用一個自己認為很新奇的想法來吸引投資,卻往往效果不佳。大學生更傾向于向投資者探討有關技術的問題,可是很少談到產品在市場中可以獲得的利潤和上升的空間。由此可見,只有明確的市場營銷計劃,把握當今發展需求才能更好地迎合社會的要求。
2.大學生自主創業專業知識能力的缺乏
互聯網+”時代下大學生創業要具備相關的知識、技術、管理能力和法規。無論是申請創業的程序還是申請國家對大學生創業資金申請的途徑上,目前的大學生都缺乏這方面的經驗。平臺建立、軟件開發、頁面設計、前臺和后臺的管理都需要掌握相應的計算機操作技能。大多數大學生創業時缺少這樣的知識和獲得資源的途徑。此外,作為初出茅廬的創業者,自身經驗欠缺,對市場不夠了解,對創業風險預估不夠。
(二).學校方面
1.高校人才培養模式陳舊
高校在培養人才模式方面,與時代的發展不適應。高校在專業的設置、課程的設置上仍然采取以往的做法,尚未意識到創新創業應當及早融入到教學之中,更沒有將“互聯網 +”時代的到來作為課題來研究。現實情況是大多高校尚未設置大學生創業這一專業,還沒有開設 《大學生創業教育》、 《大學生創新創業指導教程》、《大學生創業項目》 等相關課程,也沒有將“互聯網 +”與大學生創業教育相結合,設置對應專業、開授對應課程。
2.師資隊伍設置不匹配
高校里的師資隊伍設置不合適,教學方法簡單化 。高校里主要是輔導員及就業指導中心的老師在從事創業教育。這些教職工不僅所學專業不對口,并且還缺少創業方面的實踐經驗,更多的是依靠自己有限的理論知識,采取說教的方法對學生進行創業教育,不具備將創新創業知識徹底傳授給學生的能力,當然,也就更沒有能力對“互聯網 +”時代下的大學生創業教育做更深一步的鉆研。
(三)社會方面
1.全社會對“互聯網 +”創新創業認知度不高
全社會對“互聯網 +”創新創業認知度不高,氛圍不濃。在當前經濟發展的背景下,高污染、高耗能企業難以生存發展,符合產業政策的傳統實體經濟也普遍遇到了困難。在這樣的形勢下,依靠“互聯網 +”進行創新、創業,即符合綠色發展的需要,也符合結構調整的需要。但從目前的情況看,全社會對“互聯網 +”創新創業基本還停留在定義層面,對其意義、作用及其對整個社會的影響還沒有形成共識,還習慣于把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分割開來,看不到二者之間的融合性和互補性;仍是習慣性的以為創新是科學家的事,創業是企業家的事,看不到在“互聯網 +”時代下每個人都可以創新、都可以創業。
2政府宣傳不到位
各級政府制定政策比較滯后,宣傳引導不到位。一些當地政府缺少對有關政策的宣傳,使創業者從根本上不知道如何利用國家創業優惠政策。近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連續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激勵、支持、幫助大學生創業。但是,在“互聯網 +”的大背景下,政府仍然靠以往的這些手段已經明顯不能適應新形勢的發展。尤其是在政策制訂和宣傳指導方面顯得有些遲滯。
三. 加強“互聯網+”時代下大學生創業成功的對策
(一)認識自我,找準動機,積累創業知識能力
大學生在決定創業的時候應該正確定位自己,切忌眼高手低、紙上談兵和單打獨斗。創業不是激情,也不是沖動選擇,對于失敗也要有相應的思想準備。因此大學生在進行一項新的產品或項目之前,需要自身掌握相關的知識、技能、管理和法規,也應該具備市場調研意識,同時放低心態從小做起,從實際做起,找準自身者創業的前提動機,明確發展的方向。再者當今大學生個性化明顯易出現驕傲自大,若是單打獨斗創業失敗的幾率很大,所以對于決定創業的大學生而言,應該在實踐經歷中尋找適當的合作伙伴,要相信團隊的力量遠比個人鋒芒來得重要。
(二)高校應深化創業教育改革,提高師資水平
高校應加強對大學生的創業教育,改善人才培養模式,深化創業教育改革,增進專業教育與創業教育有機結合。設立有關專業,培育創業專業人才;設置創業相關課程,培養“互聯網 + 創業”相結合的復合型人才。高校應認真學習中央、地方各部門增進大學生創業的政策,加大對“互聯網 +”大學生創業政策的宣傳和教育工作力度,使大學生充分認識“互聯網 +”創業的新挑戰。高校還應加大大學生創新創業園、大學生校外實踐基地、校園創新創業孵化基地等平臺的軟件和硬件設置,給大學生提供更多創造實踐的機遇,提升創業能力。此外,高校應通過提高師資隊伍來補充創業教育短板。配備創業教育專職老師,通過培訓等多種方式,增強教師創新創業理論知識的學習,提升教師理論水平。高校還應聘用各行各業有實戰經驗的優秀人才擔負兼職教師,引導大學生進行創新創業。高水平的創業師資隊伍是高校實施創業教育、提高大學生成功創業的重要環節。
(三)全社會應增強宣傳,提高對“互聯網 +”創業的認知度。
全社會增加強宣傳,填補氣氛不濃短板。全社會應通過新媒體和廣播、報紙等多種方法傳播大學生在“互聯網 +”時代成功實現創業的信息,增大對“互聯網 + 創業”工作的宣傳,樹立立大學生創業的優良典型,形成正確的輿論導向,創立大學生創業的良好環境,使“互聯網 +”時代下大學生創業的氛圍越來越濃厚。同時,指引各有關部門加速制定有利于“互聯網 +創業”的扶持政策。政府應加大對大學生創業資金的投入;完善保險制度,保護大學生開展創新創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消除他們的后顧之憂;使創業服務體系越加完善,創立“一站式”和“專業化”的大學生創業服務體系,為大學生設立專門的創業服務和幫助組織,成立創業指導小組和中心,使大學生對“互聯網 +”創業的認知度得到更大的提高。
四.“互聯網 +”時代背景下的大學生創業模式
(一)互聯網 + 小微農業
當代大學生很多均是來自小山村的莘莘學子,通過十幾年的刻苦努力終于考上了大學,走出了大山。面對畢業季很多大山里的孩子選擇扎根大城市,越來越少人回鄉發展,和其他高新創業相比,選擇農業創業的大學生雖然不多,但不失為一個不錯的選擇。農業創業首先積極利用了本土的特色資源,尤其對于生源地在小山村的大學生而言,對于自己家鄉的土地及特產較為了解,同時結合自己所學的知識,農業已經不局限于簡單的產品收購,充分利用互聯網這個平臺是大學生“鄉間創業”的不錯選擇。
(二)“互聯網 +”教育
隨著社會文化傳播模式的創新,“互聯網 +”教育模式也逐漸在互聯網領域不斷發展。近幾年,我國在線教育規模不斷拓展,針對“互聯網 +”時代的特征和教育的發展需求,教師可以針對不同階段、不同學科的教學難點和重點,制作教學微視頻。一個視頻解決一個教學難點,增強教學針對性,使學生能夠根據自身需求有選擇地學習相關內容,真正實現教育、互聯網與學生的有機結合,提升教學效果。同時,大學生可以探索和發展線上教學輔導平臺,利用互聯網加強教師與學生的聯系;整合線下教學資源,打破傳統教育的時空限制,推進我國教育事業的前進。“互聯網 +”教育模式更是融入人們生活中,學習者通過自己的時間安排,利用碎片化學習的方式學習,提高自身素質,這種教育、學習方式將慢慢取代傳統的集中授課教育方式,成為以后的主流教育方式之一。
(三)“互聯網 +”醫療
當前我國醫療衛生行業普遍存在就醫難、藥品貴、掛號時間長等問題。鑒于此,大學生創業者可以選擇經營APP 軟件,解決患者掛號難的問題;進一步加大科研力度,開發可以攜帶的醫療設備,對患者健康狀況進行實時監控;針對藥品問題建立相應的線上電商平臺,進行“O2O”藥品銷售等,使“互聯網 +”時代得到更好的發展。
“互聯網+”時代已經到來,它已經形成規模,并走向多元化。大學生群體應該根據自身發展和所學知識,充分利用當前大好的政策導向,抓住機遇,去創新、去嘗試,積極開展實踐活動,探索新的發展道路和新的商業渠道,實現自身價值全面發展。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做出相應的貢獻。(作者單位為山西工程技術學院)
作者簡介:董作峰(1987-)男,河北唐山市人,研究生,畢業于河北科技大學機械設計制造及自動化專業,從事企業管理工作,精通機加工各工種,車、銑、刨、磨、鉗、鉚、焊等,熟練操作激光加工設備、CNC、線切割、電火花加工設備、數控設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