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燕 李斌
經濟發展新常態下,國家積極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而高校畢業生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生力軍。高校創業教育工作需要不斷推進,是經濟新常態背景下的現實需要。
2014年11月9日,在亞太經合組織工商領導人峰會上,習近平首次系統闡述“新常態”: 速度——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結構——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動力——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
一、新常態下高校創業教育的現實需要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就業總量壓力依然存在,結構性矛盾更加凸顯。必須著力培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新引擎,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把創業和就業結合起來,以創業創新帶動就業。經濟增長將更多依靠人力資本質量和技術進步,必須讓創新成為驅動發展新引擎。高校教育將承擔重任。
因此,高校開展創業教育是經濟新常態背景下的現實需要。
二、高校創業教育定位
2010年5月,教育部下發了《關于大力推進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和大學生自主創業工作的意見》,關于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研究也逐漸增多。關于高校創業教育概念的界定,有不同的觀點,如:人才說、素質說、綜合說、自我就業說。筆者認為,并不是只有讓大學生在校期間就去創業或一畢業就實現了創業的創業教育才是成功的創業教育。創業教育更應該是貫穿高校人才培養全過程的素質教育,以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為重點,以跨學科交叉為特點的通識教育,并建立在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基礎上。
三、高校創業教育模式
一基——實現“中國夢”的人才支撐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指出,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指導思想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所以,新常態下的高校創業教育必將是具有中國特色的,在此過程中也要注意把握好“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人”的問題。
創業教育要弘揚“敢為人先、追求創新、百折不撓”的創業精神,厚植創新文化,不斷增強創業創新意識,使創業創新成為全社會共同的價值追求和行為習慣。應把思想政治教育應作為高校創業教育的基礎。
三多——推進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
依據相關國家文件,高校創業教育需在多知識、多課堂、多平臺上下功夫,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和創新創業能力。
多知識:創業教育應與專業教育緊密結合,注重跨學科交叉知識的學習。所以,創業教育應涵蓋專業知識、創業知識、企業知識、社會知識、人文知識、信息技術等方面的知識,并注重學科前沿、創業指導等的及時跟進。
多課堂:理論學習是學生培養教育的主課堂,但絕不應是單一課堂。還應盡量豐富學生的第二課堂,通過校園文化活動,培養學生的領導、組織、協調、交往能力;通過相關創業比賽的開展,為學生提供鍛煉成長機會。還應充分利用科研課題研究及專業實習、創業實踐等培育學生的創新精神,畢竟,創新是創業教育的核心。
多平臺:雖然高校校園是開展人才培養和創業教育工作的主戰場,社會平臺、網絡平臺也不應被忽視。來自社會的創業導師、創業先鋒等的帶動和指導,是創業教育所必要的;政策優惠、園區場地提供、資金支持等也是創業教育所需要的。慕課、視頻公開課等網絡學習方式是解決目前高校創業教育資源不足的有效措施;云平臺等開發應用是優化創業環境,提高創業可操作性的有效手段;大數據技術的運用,將使創業教育中的分類指導得以更順利地實現。
四、高校創業教育可能帶來的變化
在國家相關文件的指導下,高校創業教育將不斷改革和推進,越來越符合學生需求、經濟發展需求和社會需求。這其中,將有兩方面的顯著改變:
(一)必將使得授課方式、學籍方式、考核方式、評價方式等發生改變。教師“一言堂”的課堂局面將很少出現,案例法、討論法、問題法、研究法、體驗法等將頻繁應用于教學中。學生在個人學業規劃方面將享有更多選擇權利和個性空間,休學創業將不再有阻礙。非標準答案考試、提問題式實驗報告等做法將帶來新的考核方式。人才評價要素將更加多元化。
(二)高校創業教育越成熟,將與專業教育、人才培養結合得越緊密,與理論教學、實踐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校園文化教育等不可分割。創業教育也將被弱化和隱化,不再是一套單獨的教學教育體系,而將成為高校人才培養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作者單位為大連醫科大學)
作者簡介:許燕,女,1982年生,山東煙臺人,主要從事大學生就業創業研究。
李斌(通訊作者),女,1980年生,遼寧盤錦人,主要從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