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迪明
隨著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的推進,社會需求強烈地需要加強培養既具有語言技能又有技術、法律或經濟知識的復合型人才。本文以“一帶一路”為大背景,針對俄語專業學生擬定“多模式”的人才培養方案,旨在提高學生的創新研究能力、實踐應用能力,培養適應社會需求的復合型人才,服務“一帶一路”建設。
一、引言
“一帶一路”戰略發展在我國以及沿線國家熱烈地進行著,這其中覆蓋了全球總人口的63%,經濟規模已達21萬億美元,占全球經濟規模總額的29%,并且涉及“一帶一路”沿線12個包括俄羅斯、白俄羅斯、中亞五國等的俄語使用國。隨著2017年5月“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在北京的勝利召開且圓滿閉幕,圍繞“一帶一路”的經貿交流和人文交流發展將會越來越迅猛。
隨著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的推進,我國與沿線俄語國家經貿交往不斷加強,因此語言成為不可或缺的工具(目前我國在俄留學人員已達2.5萬人,俄在華留學人員也不斷攀升,目前已達到1.5萬人),除此之外的法律法規,稅收政策以及合同文書等專業知識也是國際間交流無法避免的東西。另一方面,單一語言類畢業生就業困難,許多只能從事簡單的翻譯工作。因此,現代社會愈加強烈地需要培養既具有語言技能又具有技術、法律或經濟知識的復合型人才。
二、俄語人才現狀與發展問題
“一帶一路”倡議為中俄合作搭建了新架構,它對已有的中俄關系架構進行了優化,使之在兼顧全面發展的同時,還聚焦于“政策溝通”、“ 設施聯通”、“ 貿易暢通”、“ 資金融通”和“民心相通”五大優先領域,從而更加突出中俄關系共同發展、共同繁榮的特質。中俄于2015年5月簽署的“一帶一盟”對接聲明更是兩國提高合作水平、優化合作架構的重要舉措。
由于“一帶一路”文化大背景的影響,俄語專業畢業生的就業現狀雖然體現出了“俄語熱”的趨勢,但專門針對俄語專業學生的市場需求并不大,并且已經趨于飽和。而通過對近幾年我國俄語畢業生就業市場的調查與分析,我們可以了解到如下情況:“一方面,單一語言類畢業生工作不好找,只能從事簡單的翻譯工作,難以盡快進入角色,并且不夠專業,多數很難轉型為管理階層;另一方面,企業急需俄語專業技術人才,但具有小語種基礎的非語言專業本科生越來越少,很難找到語言能力過關又技術過硬的相關人才,所以現在往往是技術人員配翻譯的狀態。”(王麗雯,2000,15)隨著兩國之間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不斷深入交流與發展,市場需要的已不再是單一的語言翻譯,而是既有扎實的語言功底,又具備商貿、法律、工程技術等知識的復合型、應用型人才。因此,單一的語言專業畢業生早已不能滿足市場的需求了。
三、俄語人才培養新模式
受高等教育大環境影響,國內俄語教學無法避免“重科研,輕教學”的教育弊端。但近幾年來,各高校也在俄語教學模式方面進行了力度較大的反思與改革,同時在教學實踐方面進行了大膽的嘗試和推廣。在課程設置方面,推出了一系列與俄語專業領域相結合的教材與課程,如:《經貿俄語》 、《俄語外事》以及《航天俄語》等,意在培養新一代復合型俄語人才。另一方面,則從學院和學校入手,增加跨院系的教學,采取跨院系的聯合授課模式,以此深化俄語專業學生對其他非俄語專業的掌握。同時還豐富了學科教育的實踐環節,使得廣大俄語專業學生與有俄語人才職位需要的企業相結合,學生們進入企業建設一線,充分了解市場需求和行業規則,從而更好地調整自己的學習計劃和就業方向,培養出更多優秀的復合型人才。
“一帶一路”戰略的推行除了需要物資、金融等的支撐,更為迫切的是需要不同層次的人才支援,如商貿方面、法律方面、能源方面以及交通方面等。針對不同方面的人才需求,也可根據實際情況要求不同來進行適當調整。
四、結語
“一帶一路”戰略是一個長遠的發展規劃,將會對國內俄語專業的就業情況產生深遠的影響,所以即將畢業踏入社會的俄語專業學生,也應時刻關注市場需求,對自己的學習計劃和就業方向及時作出調整,結合學校和學院的培養計劃,把自己鍛煉成符合市場需求的高質量“復合型人才”。(作者單位為沈陽師范大學 外國語學院 俄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