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振明
廣東日豐電纜股份有限公司(簡稱“日豐電纜”)的IPO之路并不順利,2017年年初首次上會就因業績波動、毛利率合理性等質疑而被否,如今公司為實現自己A股上市夢,再度提交了招股說明書。
在新版招股書中,《紅周刊》記者發現日豐電纜上一次被否時的大客戶依賴現象依然嚴重,而更為嚴重的是,本不應該在二次上報的招股書中存在財務數據的偏差問題卻赫然有之。報告期內(2015年至2017年),公司不僅存在采購和營收數據異常,且材料成本、存貨數據中也存在明顯數據出入,這些財務數據勾稽關系上的不正常,給日豐電纜能否成功過會平添了很大困擾。
招股書披露,日豐電纜的營業收入主要來自“空調連接線組件”、“小家電配線組件”和“特種裝備電纜”的生產和銷售,內銷部分在報告期內分別占當年營業收入的81.31%、82.05%和85.86%。深入分析其營收與相關現金流和債權數據間的勾稽關系,《紅周刊》記者發現,該公司的營業收入數據是存在一定瑕疵的。
以2017年為例,日豐電纜2017年的營業收入為125953.71萬元(如表1),賬面銷項稅額為20164.85萬元,由此合計可知,這一年含稅營業收入為146118.56萬元。根據會計勾稽規則,在財務報表之中必然有相應規模的現金流量和應收賬款等經營性債權能夠印證其營收數據的合理性。
在招股書披露的合并現金流量表中,日豐電纜2017年“銷售商品、提供勞務收到的現金”為108392.02萬元,此外負債表中預收款項比上年略微減少了116.58萬元(預收款項的減少是因為以前年度預收的現金而在本年度結算),由此可推算出,2017年與公司收入相關的現金流量為108508.59萬元。以該數據與當年的含稅營收勾稽,理論上將有37609.97萬元未獲得現金流入的含稅營業收入需要形成新增債權,體現在資產負債表中。
事實上,日豐電纜2017年末的應收賬款期末余額為29305.86萬元、應收票據期末余額為13141.75萬元、壞賬準備為1713.43萬元,三者合計相比年初時同類項合計僅新增了5190.56萬元債權。顯然,這一結果是要遠遠少于理論新增債權的,相差了3.24億元。
2016年面臨同樣的情況。招股書披露,2016年的營業收入為83453.83萬元,賬面銷項稅額是12711.29萬元,由此推算出的2016年含稅營業收入為96165.12萬元。同年,公司“銷售商品、提供勞務收到的現金”為69913.54萬元,剔除預收款項新增的21.28萬元的影響,與營業收入相關的現金流量為69892.26萬元。同期,公司2016年應收賬款期末余額為25901.79萬元、應收票據期末余額為11389.81萬元、壞賬準備為1678.89萬元,三者合計相較年初相同項目的合計新增了6814.04萬元債權。
從數據來看,與2016年的營收相關的現金流量和新增的經營性債權合計僅有76706.30萬元,而同期的含稅營業收入卻有96165.12萬元,顯然還有19458.82萬元含稅營業收入是沒有獲得現金流和新增債權數據支持的。
報告期內,日豐電纜連續兩年出現營業收入與相關數據不匹配的情況,且金額相差之大令人難以置信。雖然該公司在2016年和2017年的應收票據“背書金額”分別有18706.47萬元和29983.59萬元,可即便是考慮了這些票據背書的影響,上述兩年仍有752.35萬元和2435.82萬元含稅營收未能獲得相關數據的支持。
值得一提的是,報告期內日豐電纜還存在大額票據貼現的事實,其中2016年和2017年分別高達21132.49萬元和53835.15萬元,可若我們考慮了這些票據貼現的事實,則上述數據中的差異值就會相差更多。
與此同時,如果票據貼現附追索權,則票據的風險和收益并沒有完全轉移,這種貼現理應屬于負債融資,由此形成的現金流量而并非經營現金流量。因此,日豐電纜各年度大額票據貼現的具體屬于哪種類型的貼現,對營業收入的現金流量狀況還會形成一定的影響。
除營收數據存在異常外,日豐電纜的采購數據也不合理。招股書披露,日豐電纜2017年的采購總額為96924.08萬元(如表2),在此基礎上,考慮17%增值稅的影響,當年含稅采購總額達到了113401.17萬元。
同年,日豐電纜“購買商品、接受勞務支付的現金”為82430.45萬元,剔除預付款項新增的246.62萬元影響,與當年采購相關的現金流量為82183.83萬元。以之與113401.17萬元含稅采購勾稽,理論上將有31217.34萬元的含稅采購因未支付現金需要形成相應金額的經營性債務。
可實際結果卻并非如此。合并資產負債表顯示,日豐電纜2017年應付賬款期末余額為17790.73萬元、應付票據期末余額為193.69萬元,兩項合計比年初相同項目合計新增了2764.03萬元。也就是說,這一年公司實際新增的經營性債務不到3000萬元,遠遠小于前述理論新增值,即意味著公司存在28453.31萬元的含稅采購額既沒有被支付現金,也沒有體現為新增經營性債務。
2016年同樣如此。日豐電纜這一年的采購總額為62963.42萬元,迭加17%增值稅因素,含稅采購總額達到了73667.20萬元。同期,公司“購買商品、接受勞務支付的現金”為52163.55萬元,預付款項相比年初減少了371.63萬元,二者對沖后,這一年與采購相關的現金流量為52535.18萬元。資產負債表中,應付賬款期末余額為15134.11萬元,應付票據期末余額為86.28萬元,二者合計比年初相同項目合計新增了5969.81萬元。綜合分析上述數據可發現,與當年采購相關的現金流量及應付賬款等新增經營性債務合計只有58504.99萬元,與73667.20萬元含稅采購相比差了15162.21萬元。
即使我們考慮到這兩年中所存在的票據背書的問題,即拿2016年和2017年的采購差異15162.21萬元和28453.31萬元與背書金額18706.47萬元和29983.59萬元進行對沖,仍可發現日豐電纜存在3544.26萬元和1530.28萬元數值差異無法解釋。
另外,招股書披露的長期資產增減情況及“購建固定資產、無形資產和其他長期資產支付的現金”顯示,其相關現金流量基本上也是能夠匹配其長期資產的增加,這并不會形成大額的欠款。當然,若將公司這兩年存在的高達21132.49萬元和53835.15萬元的票據貼現金額考慮進來,則前述數據的偏差估計會更讓人“摸不著頭腦”。
其實,日豐電纜采購數據的異常不僅可從其與現金流和債務數據的勾稽關系上可看出,且若從成本數據角度核算,依然可證明出公司采購數據中的異常。
招股書披露,日豐電纜主要采購銅材、化工原料、電力等原材料和能源,其2017年采購總額是96924.08萬元,而這年主營業務成本中直接材料為86662.19萬元,這意味著,公司還有10261.89萬元的采購由于未完工、未銷售等原因沒有結轉到營業成本之中,需要在存貨中體現。
我們知道,日豐電纜的存貨構成主要包括原材料、半成品、在產品、委托加工物資、產成品等,在其2017年存貨構成中,原材料、半成品、委托加工物資分別有1172.10萬元、1694.87萬元和350.58萬元(見表3),“在產品生產成本—直接材料”金額為1190.88萬元,四項合計金額跟上年末相同項目的合計相比,僅新增了197.75萬元。剔除這四項存貨新增,理論上還有10064.14萬元未結轉到營業成本中的采購,需要形成新增產成品庫存的材料成本才合理。
可事實上,2017年存貨中產成品只有7419.25萬元,和上年末產成品項目相比只新增了2184.83萬元,如果按這年直接材料占主營成本的85.76%計算,則新增的產成品之中材料成本僅新增了1873.71萬元。如此結果意味著,在2017年采購中,日豐電纜還有8190.43萬元采購既沒有完成產銷結轉到營業成本中去,也沒有在存貨增減變化中得到相應的體現。
2016年存在類似的情況。2016年的采購總額為62963.42萬元,相比主營業務成本中的直接材料55244.54萬元要多出7718.88萬元,意味著這未結轉的部分需要在存貨中得到相應的體現。同期,存貨之中原材料、半成品、委托加工物資以及在產品生產成本中的直接材料合計相比上一年度新增了534.63萬元,理論上,在剔除上述四項因素的影響后,庫存中新增產成品的材料成本應該達到7184.25萬元新增才合理。
可奇怪的是,2016年存貨之中只有5234.42萬元的產成品,其相比上一年度數據僅新增2242.17萬元,按直接材料占主營成本的比例84.36%計算,新增的產成品材料成本僅為1891.49萬元。顯然,這一結果與理論新增值相差了5292.76萬元。
數千萬元存貨“來路”不明
招股書披露,日豐電纜的營業收入來自“空調連接線組件”、“小家電配線組件”和“特種裝備電纜”的生產和銷售。分析日豐電纜這三大類產品的產銷情況,可從另一個角度看出公司的存貨數據是有一定問題。
2017年,日豐電纜“空調連接線組件”的產量為5193.30萬條,比當年5147.89萬條銷量多出了45.41萬條(如表4),意味著該類產品的當年庫存必然出現相應新增。由招股書披露的“空調連接線組件”產品的平均單位成本10.92元/每條計算,新增的45.41萬條“空調連接線組件”庫存的成本新增應為495.88萬元。
“小家電配線組件”2017年產量為105741.09千米,銷量為113363.71千米,產量比銷量少了7622.62千米,這意味著公司在這一年銷售了部分以往年度生產的產品,導致該產品的庫存出現相應的減少,即以2017年小家電配線組件產品的平均單位成本2.2元/每米計算,“小家電配線組件”庫存成本應該減少了1676.98萬元。
“特種裝備電纜”2017年的產量比銷量多13.53千米,以每米成本10.95元計算,該類產品的庫存應增加14.82萬元。
綜合上述三類產品2017年產銷情況,合計金額結果理論上將使得公司庫存商品整體減少1166.28萬元。可奇怪的是,若根據招股書披露的2017年存貨之中庫存商品(即產成品)金額變化,即2017年7419.25萬元產成品相比上一年不僅沒有減少,相反還新增了2184.84萬元。一增一減后,招股書披露的庫存商品金額要比根據產銷推算出來的庫存金額要多出3351.12萬元。
同樣的方法核算2016年庫存情況,也可發現其2016年的數據也是存在偏差的。2016年的“空調連接線組件”等三類產品的產銷分別相差了54.28萬條、3430.80千米和-1178.81千米,以當年各類產品的平均單位成本測算,這三類產品庫存增減情況分別為502.09萬元、548.93萬元和-1229.50萬元,即合計庫存的產成品減少了178.48萬元。事實上,若依照招股書披露的庫存數據變化,2016年庫存產成品不但沒有減少,相反還增加了2242.17萬元,即招股書披露的庫存商品金額變化比產銷測算的庫存金額要多出2420.65萬元。
日豐電纜連續兩年出現庫存商品金額多于產銷結存的情況,其差異額合計超過了5000萬元,如此結果不禁讓人對公司庫存數據的真實性感到懷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