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曉翠
一、班級中弱勢群體現狀
教育的根本應該是關注生命,呵護生命,努力使一個人有所發展,成人成才。然而由于多種原因,學生單純的被分為好生和后進生,好學生每個老師都呵護有加,照料備至,而所謂的后進生呢是否很多老師一提到他們就是一付“恨鐵不成鋼”的樣子,甚至恨不得他們從自己的班級立即消失,好讓自己的平均分高一些,甚至連同學嗎都瞧不起他們,有多少人真正的去關注他們,關注他們的內心世界?這是一個值得我們教師反省的一個問題。我們經常看見這樣一些學生,他們尊敬老師、遵守紀律,甚至有些逆來順受;他們內向、寡言、反應較慢,長相也不乖巧,不會討人喜歡;他們雖然很努力地學習,但考試成績總是落后,又沒什么可以讓人賞識的明顯特長;他們大多數家庭條件較差、心理負擔重、不善交際,或者身體有殘疾,表現不出絲毫的優越感,總是離群索居。
二、弱勢群體產生的成因
第一種類型是:由于父母離異,由于意外或疾病,奪走了家長的生命,使原本幸福美滿的家庭變得不完整,孩子心里產生落差,自卑,給孩子幼小的心靈造成了傷害。
第二種類型是:由于父親本人或家庭的原因不如當地一般人,在當地找對象成問題,就找了外地女人做老婆,連正當的法律手續都沒有,這些女人生了孩子,時間不長就走了,使這些孩子從小家庭破裂,沒有了母愛。
第三種類型是:由于父母中有一人或是雙雙下崗,亦或是父母中有殘疾的,家庭收入低經濟困難,給孩子心靈造成自卑感,他們從小在城市邊緣生活,是在歧視與排擠中長大的,他們將形成新的嚴重社會隱患。
第四種類型是:由于父母、或者家人里有人觸犯了法律,或者正在接受國家的改造,這樣的事情在學生中傳的很快,面對同學們的議論,孩子心里也會敏感地意識到自己的“壞”,從而孩子容易被孤立、邊緣化,心里問題也會隨之產生。
三、弱勢群體班級教育的對策
“弱勢群體”無論哪一種,都是由心理因素引起的對癥下藥,方能事半功倍。
1.以平常心對待學生,給予更多地關愛、幫助
在一個班級中,每個學生都是應該是平等的,在學生心目中,也會希望他在老師的眼中只是一個平常的學生。針對不同類型的弱勢群體學生,有不同的做法。
2.教師應該積極表揚學生,促其樹立自信
我在平時的學習活動中,多為他們著想,促使他們積極參與學習活動,適應新的環境。不對弱勢群體學生要求太高,更多為弱勢群體設計能回答的問題,提高他們積極參與課堂學習的積極性,多為弱勢群體設計能發揮他們特長的課間活動、班隊活動,讓他們積極參與,在活動中得到一次次的成功,獲得自我實現的滿足。同時,需要同學們的全力配合。集體的力量大無比,優秀集體的影響對弱勢群體適應環境有很大影響。把樂觀向上,團結互助的精神感染、影響他們。同學們應該互相關心、幫助、影響學校中的弱勢群體,必要時候給他們更多的關愛,讓他們跟上同學們前進的步伐。
3.教師應多與學生談心交流、溝通
談心不愧為一個好方法,在善待弱勢群體這方面工作中,與學生談心所占比例最多,晨會課、中自習、班會課,都可以同弱勢群體學生進行談心,只有當人與人之間了解了,彼此信任了,互相交心了,遇見的事情才能迎刃而解。
4.教師注意依法施教,注重師生之間的融洽相處
尊重學生人格,不歧視、侮辱、體罰和變相體罰學生,關愛學生的心靈,維護學生的合法權益。教師在管理學生上要寬嚴相結合,對學生思想、安全、行為規范方面要求嚴格,在處理具體問題時寬以待人。
5.針對弱勢群體建立互幫互助小組
一是班主任挑選與弱勢群體學生家庭住址相近的同學和弱勢群體學生結為互幫互助小組成員。
二是通過互幫互助小組,采取“一對一”“幾對一”的方式,輔導弱勢群體學生,為他們解決學習上的困難,使他們不至于在學習上掉隊。
三是通過互幫互助小組對弱勢群體學生予以關愛,在他們需要幫助的時候互組小組伸出援手,不會讓弱勢群體學生覺得尷尬、突然,會毫無抗拒地接受這份溫暖,在互助小組的幫助下,慢慢融入到班集體這個大家庭中。
6.學校應該開辦心理咨詢室或開展咨詢活動
在學校里成立心理咨詢室,日常開設心理健康課,設置專職心理輔導員職位,培養弱勢群體學生克服挫折和承受挫折的能力。
7.加強溝通,幫助家長正確地對待孩子
學校教育的長期實踐告訴我們:學校教育離不開家庭教育的支持和配合。家長是孩子的啟蒙教師,對孩子的教育責任重大。教師必須把指導家長樹立科學的育兒觀念作為一種責任。學校、教師、家長三方應該及時溝通聯系,共同教育好孩子,了解孩子身心發展的狀況及存在的問題,自覺糾正或防止孩子出現不良的心理問題。
我們只要關心、愛護他們,做深入細致的工作,因勢利導,循循善誘,讓他們感受到來自集體的溫暖,老師的關心,使他們有親切感、安全感、信任感。我堅信,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終有一天,弱勢群體學生會跟上整個班級的腳步,共同健康成長。
希望本文為弱勢群體學生的健康成長和發展提供有力的條件,進而使整個班級同學都能接受同樣的教育,縮小學生之間的教育、交流差距,進而提升整個班級學生的水平。而步入社會后這些學生同正常學生一樣地工作,盡量減小他們長大以后成為社會上的弱勢群體的機率,減輕整個社會的負擔。同時對這些弱勢群體的學生來說,接受良好的教育對于他們本身也具有很重要的意義,接受好的教育意味著可以獲得更好的學習、工作條件,在社會競爭中處于優勢地位,這樣在爭奪社會生存資源、享受自然資源等方面就具有一定的競爭能力,相對于需要依靠家里的背景、條件來參與社會競爭的學生來說,這樣的情況是弱勢群體的學生最好的選擇。